- 经济学一本通(新版)
- 栾振芳
- 2261字
- 2020-11-18 16:13:50
最大的企业也时刻受到亏损的威胁
诚如运气不能永远伴随每个经济人存在,并不是每一个企业家都能在市场中赢利。实际上,弗兰克·奈特甚至暗示,企业家作为一个群体,其利润是负的。福特公司的很多竞争者都失败了。和15年前相比,模仿IBM计算机的企业也少多了。再看看生产打字机和磁带的企业吧。套利者和投机者都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可能一损失就是上百万。当他们赔了钱,就会成为新闻。总之,我们不应该忘记,市场经济是关于利润和亏损的经济,利润和亏损只有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才会出现。
最大的企业也时刻受到亏损的威胁,毫无疑问,在任何情况下,总有些利润或亏损是运气或偶然因素造成的。没有人否认这一点。但如果把运气看做企业家利润的主要来源,我们就不可能预期市场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会变得更协调,而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确观察到了这种协调。
在亚当·斯密和其他经济学家的努力下,出现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以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的种种现象。如果人们的计划(包括企业家的计划在内)都只能靠运气来完成,那么,有秩序的市场过程(正如有秩序的交通)就不会出现了,诸如胰岛素、玉米、吉他、汽油、医疗等等的供给与需求也就无法在市场上更好地协调了。我们看到的只会是一片混乱。我们也就不用再解释什么商业社会的运作了。
近30年来,金融衍生工具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因不断出现巨额亏损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巴林银行由于尼克利森衍生品交易亏损10多亿美元,导致具有233年历史的老牌银行一夜之间倾覆;万国证券国债期货违规交易亏损10多亿人民币,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金融丑闻”;住友商社在有色金属期货交易内亏损28亿美元;美国橙县政府因参与金融衍生市场交易亏损17亿美元而宣告破产。
经济利润的存在与否会影响企业的决策。经济利润的计算不仅仅包括企业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这一部分费用能在企业的账面上体现出来,还包括企业自身拥有的劳动力、土地、资本和现有的资金——隐性支出也要计算在内。我们在计算总成本的时候把这些机会成本都算进去,企业的营业收入好像就没有理由超过成本了。
企业可以不要利润,也能撑得下去。这样的企业甚至可以算是成功,它们可以靠贷款扩张,只要企业的收入能弥补所有的成本就行了。
事实上,如果有某种方式能确保一家企业能在某一行业内获取的利润总是超过相应的成本,人们就会纷纷进入这个行业,然后竞争就会加剧,收入和成本的差额会逐渐降到零,会这样吗?如果真的有确定的回报,而且能收回成本,当然会吸引新企业进入竞争。新企业的进入会增加产出,根据需求法则,产品的价格会下降,因此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距会缩小。从另一个方向看,新企业的加入增加了对特定生产资料的需求,提高了生产资料的价格。只有当预期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消失,把预朝的利润降到零,新的企业才打消加入竞争的念头。
在这个变动不居、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世界中,事情并非如此。人们看到某些行业获利颇丰,但是他们未必知道怎样才能进入这个行业,分一杯羹。在信息稀缺的世界上,这种利润的存在都未必能广为人知。所以,利润确实存在,而且会一直存在,不会被竞争降到零。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存在不确定性,如果没有不确定性,与谋求利润有关的一切事情就会人尽皆知,所有的获利机会就会被用光,所有地方的利润都会等于零。
对于亏损,上述论证同样成立。如果一家公司的总收益小于成本,就会出现亏损。一旦大家知道总收益小于总成本,就没有人愿意从事这一行业。人们做生意是为了赢利。但是,未来是不确定的,事情并不总像人们希望的那样发生,人们的决策会失误,做了一些事情之后才发现做错了,这一切都会导致亏损。只要人们按合同办事,上面规定的名义工资、租金和利息从来都不是负值。相反,即使所有的合同都如实履行,企业家的利润仍然可能是负值。
因为在没有不确定性的世界上不存在利润或亏损,所以我们就认定利润(或亏损)是不确定性的结果。利润不是为了获得某种资源要支付给别人的报酬。利润是剩余物,是用收益弥补了所有成本之后剩下来的那一部分,是由于比别人更好地预测了未来并依此行动的结果。
经济发展形势总的来看是好的。企业发展比较快,增长幅度较大。但是,企业状况不容乐观。有的企业完不成计划,有的企业亏损比较严重。原因何在?通过对一些企业的调查发现,当前企业亏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经营不善。企业经营不善,关键在于企业领导。有的企业决策经常失误;有的企业不注意转换经营机制;有的企业缺乏主动进取精神;有的企业领导班子不够团结,如此种种,致使职工队伍涣散,企业严重亏损。
二是生产要素约束日趋突出。能源、原材料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生产成本普遍上升;微利企业在原材料和能源等外部因素受到冲击后,企业内部无力承受。因此,出现了亏损现象。
三是有些企业包袱沉重。特别是一些老的企业,由于长期亏损,资金枯竭,贷款无门,甚至连银行的贷款利息都难以支付,被金融界视为“四类户”,只收不贷,因而生产资金短缺,企业难以运转。有些老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老化,离退休职工逐年增多,加之折旧率低,技改跟不上,经济效益逐年下滑。
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资产经营方式。如产权多元化的职工内部持股方式;一次整体拍卖、分期付款方式;股权多元、非规范社会募集方式;缩小经营单位或核算单位,实行空壳租赁承包方式等,这样就能使企业充满发展活力。最重要的是,企业要面对市场的压力,练好内功,不等、不靠、不要,扎扎实实地抓好产品的质量,抓好新产品的开发,这才是企业在市场中取得产品优势,获得丰厚利润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