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拥抱你的敏感情绪:疗愈情绪,接纳自我
- (英)伊米·洛
- 1072字
- 2024-11-04 18:12:15
从未探讨过的天赋异禀
对天赋异禀的探索要追溯到19世纪,起源于心理学及哲学领域对个体智力差异的研究。在1972年之前,有一个,且只有这一个标准来衡量天赋异禀:智商。然而,研究人员很快就发现,这个标准存在局限性:IQ评估的是一个人的分析能力和言语能力,但是还有一大堆的技能都没有被评测,这些技能对一个人的生活来说很关键,包括实践知识和创造力。
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开始为天赋异禀重新设计模型。弗朗索瓦·加涅(Françoys Gagné)是这一领域的先驱。在他的理论中,用“天赋异禀和才能的差异化模型”(the differentiated model of giftedness and talent,DMGT)区分了天赋异禀和才能,提出天赋异禀代表着天生的能力,而才能可以通过教育、引导和训练,系统化地发展出来。在他的书中,天赋,或者说天生的本领,被分成以下五类:智力、创造力、社会情感、感觉运动及“其他”(例如:感觉外知觉)(Gagné,1985)。
大约在同一时期,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1983)指出“人的智慧”的重要性,比如,人际交往技能及反思能力。他用“多元智力”(multiple intelligences,MI)这个概念提请人们注意,在现有传统认可的智力之外,人还有更多的潜能。智力的其他形式包括:语言、逻辑-数理、音乐、空间识别、感觉运动、人际交往(人际智能)、内省(自我智能)、自然主义与存在主义。
对个体差异的研究以及对人的能力的理解在逐渐发展,现在“天赋”这个词不仅仅指智力。老师和家长也慢慢接受:优异的能力可以表现在各门学科中,比如数学、科学、语言艺术、运动等。
尽管智商的概念已经有所扩展,然而天赋异禀这个概念直到现在也很少指情绪上的天性优异。许多情绪天才都没有充分看见或者欣赏他们的内省天赋,因为社会并不欣赏。虽然他们的能力可以表现为深入的思考、深刻的共情,或者自省,但是并没有官方的标准来衡量这些。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都仅仅关注外在可见的可量化指标:重点放在排名、表现及总成绩上,学校里“有天赋”的孩子是那些取得好成绩或者赢得比赛、获得奖励的孩子。
孩子们被教育得要“头脑聪明”,但没有人明确教过他们要怎样发展“心的智慧”,也没有教科书、训练有素的导师或者教练来规训这些天赋。结果就是,那些情感上有天分的年轻人没有得到支持,常常独自挣扎。他们能感觉到自己和别人有一些不同,但没有老师或家长告诉他们为什么,也没有人教他们如何利用自己的能力。自然,很多孩子就慢慢认为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对。令人遗憾的是,现有的模型主要采用外在表现来衡量一个人的才华,这存在极大的局限性,也会损害我们人类集体智力的发展。
为了拓宽视野,让我们来看一看情绪天赋异禀有哪些形式,以及为什么这是人类潜能的一个关键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