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抄手不要“命”

记得是在前年,我和老唐去机场接一位广州朋友。航班到达重庆已是子夜时分,取行李又花了半个多小时,进城安排好客人住宿已近深夜两点,大家已是饥肠辘辘,于是大家一致同意——夜宵。我们一行人来到宾馆附近的一个面店,店面不大,但夜这么深了,还是看到很多人在吃夜宵。这里只卖面条、米粉、抄手。因广州朋友不习惯吃麻辣,我为他点了一碗清汤抄手,我和老唐要的是红汤抄手。只待片刻,抄手就被端上了桌。

客人问道:“这不是云吞吗,怎么叫抄手呢?”

老唐说:“这种面食的皮很薄易熟,下到锅里抄手之间就煮熟了,所以叫抄手。”

“是吗?”客人摇摇头,显然不满意这样的解释。

我说:“唐老师说的是抄手名字的一种版本,其实在坊间,抄手名字还有第二种版本。”

我拿来抄手皮和抄手馅边示范边作讲解:“抄手是四川、重庆地区的人们对‘馄饨’,也就是对你们广东的‘云吞’的称呼。你看,我把肉馅放在面皮上,面皮上角向下(内)折合,然后把左右两角折向前面,再在中间粘合形成菱角形。”

“你看像不像一个人把双手相抄抱在胸前?”

客人点点头:“喔,就这样抄手,形象!”

老唐笑着提醒客人:“快吃,快吃,看这抄手比云吞如何。”

客人搛起抄手放进嘴里细品后说:“不错,形比云吞好,馅比云吞大,细嫩滑爽,至于味道嘛,各有特色。”

由于各地区文化习俗的差异,在中国,同一种食物在各地的叫法可能很不同。

抄手这种包馅面食,南北各地皆有,但叫法各不同,有的地方叫“馄饨”,有的地区叫“云吞”,有的地方叫“包面”,有的地方叫“曲曲”,有的地方叫“清汤”,有的地方叫“淮饺”。

由于各地方言不同,一些相同的发音,表达的意思却完全不一样。

比如,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抗战时期的重庆丰都,有几位下江人(指长江下游地区的人,在抗战时期为四川人对外省人的统称)肚子饿了,到“麦地香”面馆吃东西。因语言不通,客人们打手势点了抄手和小面。堂倌给他们安好座位后,迅速摆上调料,因为面条要现和面制作,就先端出抄手。这几个人吃得很快,吃了一碗又喊“加一碗”,一连加了四碗,还有人喊“加”。堂倌心想,他们吃了这么多抄手还要不要小面呢?于是脱口而出:“先生,你们吃了抄手还要不要‘命’? ”那几个下江人一下懵了:“什么,吃了抄手就没有命了?”心想今天是遭遇孙二娘开的黑店了。于是一个个拔腿就跑。后来他们被拦回来,经过解释,几位下江人才知道,丰都方言中,“面”的发音与“命”的发音相同,“不要面”听起来就像“不要命”。

从此以后,丰都人的“有了抄手不要‘命’(面)”成为传世笑话。

重庆抄手的品种很多,形状变化不是很大。抄手的品种主要是在馅(如金钩、猪肉、牛肉、鸡肉等),调味(如清汤、红汤、红油、蒜泥、鸡汁、椒麻等)和吃法(如加臊子、“过桥”等)的不同上。

清汤抄手、红汤抄手是重庆最常见的小吃,制作简单,一般面摊、面馆都有得卖。这两种抄手所不同的只是碗里的作料不同:碗中先舀猪骨汤,放精盐、味精、胡椒和葱花,再盛上煮好的猪肉抄手,这就是清汤抄手。清汤抄手吃起来咸鲜可口,抄手鲜,汤也鲜。碗中淋入酱油、姜蒜水,浇上红油辣椒的红汤抄手,吃起来既鲜又辣乎乎的。

重庆的精品抄手之一就是金钩抄手。金钩抄手选用猪背柳肉作馅,制馅工序中,捶、剔、斩、剁、搅、拌环环相扣。大师傅先用两把九斤重的大菜刀的刀背将肉反复捶蓉,剔掉瘦肉上的筋膜,斩细剁蓉,再将清水和鸡汤分次加入,搅拌至水分全部渗入肉蓉内,然后在馅中加鸡蛋、葱姜汁、荸荠、金钩、麻油、猪油、味精、胡椒面搅拌均匀。金钩抄手的成品形似菱角,面皮柔软,心馅细嫩,味美鲜香,有红油、清汤、鸡汁、蒜泥四种味道。至于食物和汤汁的搭配,猪肉抄手配鸡汁汤,鸡肉抄手配骨髓汤,牛羊肉抄手配三鲜汤,才是增味的搭配。

近年来老麻抄手在重庆出尽了风头,据说吃老麻抄手要有一点冒险精神。我这个老头儿追着年轻人的脚步来到面店,刚进门就感到了麻酥酥的气息。店里菜牌上注明抄手有老麻、中麻、微麻三个等级,天晓得是以什么依据来划分的。凡事遇上不了解的情况,我喜欢走中庸之道,于是要了一碗中麻的。抄手还没端到面前,店里花椒的香味就已经引得我不断吞口水。老麻抄手之所以迷人,作料里大有文章。据说老板光是制作红油辣子,就加入了特制的十多种香料,由此不难推测,那花椒面的制作肯定也有秘密武器了。吃下第一个抄手,我已经感觉到麻酥酥、热腾腾、辣乎乎,以及心馅的细嫩和面皮的滑爽。但心馅的鲜香被强势的麻味淹没了,才吃半碗,我的舌头就失去知觉,两分钟后才恢复过来。那麻、那辣、那飞扬的红色给人爽彻心肺的快感和刺激,从头顶麻到脚心。

在抄手中加臊子的吃法肇始于抗战时期,当时重庆民国路(五一路)有一家食店专卖“牛肉臊子抄手”。这种抄手是在猪肉抄手上加入红烧牛肉作臊子,吃法比较独特,后淡出市场。多年后,重庆小吃名师张玉山将“牛肉臊子抄手”的配方挖掘整理出来,把猪肉心馅改为牛肉心馅,臊子用牛肋条加筋头精心烧制。抄手、臊子和作料三元合一,让人叫绝。

抄手最普遍的吃法是把料放在抄手碗中,然后直接从碗中挑抄手入口。重庆小吃名师曹正华创造出新的吃法,是将抄手作料用味碟盛装,食客将碗里的抄手夹到味碟里蘸味而食,称为“过桥抄手”。抄手过桥(重庆话又叫“鸭子翻田坎”)实际上是用筷子在碗和碟之间架起了一道无形的桥梁。过桥的目的在于吃味。一只抄手,半碗调料,一滚一裹,满身是味——微辣中透鲜香,小酸里有回甜。

在重庆合川,有一家被当地人称为“抄手第一家”的抄手店。初听,我觉得这个名称太过夸张,一副“王婆卖瓜”相。但尝了之后,我的成见顿消。这家店卖的是“鸡肉抄手”,由合川人王志和创制,其特点是在猪肉心馅中加入鸡肉馅,再加鸡蛋、葱姜汁、荸荠、金钩增鲜提味,最后配以高汤,独树一帜。

说完合川,再说另一个“川”。永川有一种抄手很独特——“蒸抄”。蒸抄和煮抄大同小异,可算煮抄的同胞兄弟吧。此品美观悦目,形如元宝,色泽浸白,皮薄软香,心嫩咸鲜。据《永川县志》载,“廿年代初,外地白案师许贵华来永川所传,当地城关白案师廖海周指导其子廖绍全学此技术,后其制品质量最佳。本品造型优美,佐以老荫茶食之,风靡全城”。蒸抄与煮抄的区别是:蒸抄的面皮由手工擀制,体形较大,包成“元宝”型;心嫩鲜香,姜汁较浓,吃时蘸白糖;冬天用鲜汤佐食,夏天加老荫茶助餐。

在民间,抄手还有很多吃法,如金线吊葫芦——半碗抄手加半碗面条;炸响铃——抄手油炸成菜;煎元宝——抄手煎烙而食……

亲爱的朋友,面对这么多的美味抄手,你还会要“命”(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