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文化学习与人际距离研究
- 綦甲福
- 2360字
- 2025-02-15 02:09:30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本、技术、信息、人员跨国流动,国与国之间形成一种相依相存的状态。然而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当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现象共存互弈。不管怎样,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摆在世人面前的全球性问题使人们认识到,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运而生并被载入联合国相关决议。在全球化时代,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智慧。
在这样一个“日日新,又日新”的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必须具备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态度,才能够承载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使命。
在这样一个文化多元、思想多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文化差异的确为交流制造了障碍,带来了挑战,甚至产生了文化碰撞,但我们也应看到,差异正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人们不仅要“各美其美”,有各自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还要“美人之美”,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多元文化,唯有保持跨文化学习心态,方能“美美与共”,人类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繁荣方能保持下去。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提出:高等教育要“帮助大学生在文化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环境中理解、体现、保护、增强、促进和传播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以及国际文化和历史文化”。可见,文明互鉴已然成为世人的一种共识。
所以,在当今时代,学习能力与跨文化学习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走出国门的中国留学生,他们既是处于不同文化交流与碰撞过程中跨文化学习的践行者,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建设者。跨文化学习并非单向的跨文化适应。留学生既承担着了解与学习异域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向世界介绍自己国家和传播本民族文化的使命。在这样的过程中,如何跨越本文化与异文化之间的文化距离,突破与异文化群体交际的心理距离,提高跨文化能力,顺利达成跨文化学习的目标,成为摆在留学生面前的现实问题。
本书以跨文化学习理论为纲,以人际距离理论为目,结合主观理论研究相关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追踪访谈对留学生在异文化环境中对人际距离的适应与学习进行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和量化分析与质性分析,挖掘留学生跨文化学习过程中人际交往的积极与消极体验的深层次原因,从学术角度指导留学生这个群体更好地进行跨文化学习,以便为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做出更大贡献。
本书以胡文仲、贾玉新等前辈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论述为依托,接受A.Wierlacher及钱敏汝等关于跨文化性的理论观点,通过量化分析和质性分析,论证跨文化性在跨文化学习中避免、化解和排除跨文化性负面影响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跨文化学习是以本文化中的经验为基础,在经历异文化环境中的差异过程中提高自己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人际距离理论可以为跨文化学习与培训提供一种理论与实践上的参考。在本书中,笔者以前人在各学科领域关于距离现象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检验为基础,尝试建立一个相对系统、全面的人际距离理论,既涉及人际距离的空间维度,探讨非言语行为范畴内的人际距离,同时又涉及人际距离的语用维度,探讨言语行为体现出来的语用距离。从文化语境上而言,笔者试图观察带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烙印的中国留学生在德国文化语境中对人际距离的跨文化学习的过程和效果。本书将为学界关于跨文化性的探讨提供第一手数据,进一步充实跨文化学习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由于本书研究的现实性和指向性,不仅研究结果可供跨文化学习及跨文化交际研究和实践者借鉴,而且研究过程本身也是对参与这一过程的留学生的一种跨文化培训。留学生可以对德国强调个体、重视距离的传统有一种心理上的准备,以避免进入德国文化时产生文化休克。本书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留德及外派人员培训和外语教育提供一种参考。
本书主体内容分为七部分:首先在绪论中提出研究的问题,并对中德跨文化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梳理,确定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目的。第一章是对人际距离问题的研究综述,回顾并评述动物行为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对人际距离问题的研究状况,为人际距离理论的构建奠定基础。第二章是对人际距离理论的构建,主要讨论人际距离五个不同层面的概念及其关系,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人际距离理论,并对该理论在交际行为研究中的地位加以讨论,论证距离理论是人类交际行为的一种更本源的解释体系。第三章着重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学习理论,为人际距离的研究提供一种跨文化的宏观视角,论证跨文化性是跨文化学习的基础和出发点,跨文化能力是跨文化学习的目标和结果,跨文化态度则是保证成功有效的跨文化学习并获得跨文化能力的前提。而人际距离研究是跨文化学习研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第四章为实证研究的量化研究部分,对人际距离进行跨文化比较分析。该章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生活世界”概念出发,通过量化分析重点比较中国留学生在中德两种文化环境中的非言语层面和言语层面的人际距离观念和行为,并挖掘造成留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各种因素。第五章对留学生关于人际距离的跨文化学习过程进行质性研究。该章对西方渐趋流行的主观理论研究的工具与方法做了介绍,并有机结合人际距离理论和跨文化学习理论,对中国留德学生在人际距离范畴中的跨文化学习过程做深入细致的质性分析。第六章在对本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针对跨文化学习过程所涉及的一个主体、两种文化、三个层面、四个阶段,从微观、中观及宏观三个层面得出对跨文化学习的启示和建议,为现实的外语教学及跨文化培训提供一种导向,并指出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除主体内容外,本书还在附录中列出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以及本书中出现的术语中外文对照索引,以供读者参考。
囿于笔者的学术视野和学术功底,书中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学界同人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綦甲福
2018年9月于青大博文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