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到“统”家门口有“摇钱树”“出”变“进”劳动力成“香饽饽”

作者_陈屏 胡国琴 编辑_颜春匀 孙卫东

本报讯 9月18日,机密村3000多亩的油茶基地里,20多人在锄草、施肥。从浙江打工回来的王克仙边干活边和记者摆龙门阵:“现在村里基地缺人手,在家门口打工能照顾老人和小孩,还不如回来呢。”

今年以来,随着全市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脚步加快,机密村劳动力一度“吃紧”,如今全村的剩余劳动力不仅全部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还向邻村招工。

机密村是一个纯农业村,全村有758户,2401人,有劳动力800人。以前收入主要靠种植包谷、马铃薯等传统农作物。很多村民不愿种地,纷纷外出打工,全村外出打工的劳动力达500多人,村里的坡地大多荒芜,只有一些肥沃的坝子地才有人种庄稼。

2014年,全市“3155”工程开始实施,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带领村民致富,成为机密村村支两委的一桩大事。村支两委和村民们一合计,决定在土地上做文章,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动员何明从、何兴清、何大盛等种植大户投资种植油茶、茶叶、中药材,把分散的土地、资金、资源统筹起来,以产业带动,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村里成立了1个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3个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把村民的土地流转过来,每年付给村民流转费,每亩100至150元,村民在基地里打工,一天工资50至60元不等。现在,村里的劳动力都不够用了,我们就到邻村的滑石村和水塘镇的荒坝村招人,多的时候有20多个呢。”村主任何元国说。

“听亲戚说这边合作社需要人手,我就来了,每天60块钱工资,比种庄稼划算多了!”邻村村民王云粉说。

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了,家门口就能把钱赚,谁不想回来呢?于是机密村在外打工的村民陆续回村,王克仙就是其中一个。据介绍,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将从去年的7106元提高到8385元左右。

“‘决战三年,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机密村的村民信心满满。

六盘水日报(2015.9.28)

第31届贵州新闻奖二等奖

作品赏析

王西铃

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贵州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员。

“龙门阵”摆出“大扶贫”

《“分”到“统”家门口有“摇钱树” “出”变“进”劳动力成“香饽饽”》全文仅800字符,却有几点值得肯定。

第一、该新闻选题体现“脱贫”大主题。贵州作为国家脱贫攻坚主战场,贫困人口数量和比例全国最高,但贵州省积极探索脱贫新思路,本文就是贵州践行脱贫新路:“三变”改革及产业脱贫的典型代表。而作者所在的六盘水市又是“三变”改革的发源地,可以说是为有源头活水来。此选题与大时代背景和省委省政府主要工作方略完全契合,是好新闻的一大标准。

第二、该新闻角度切入小且活。全文没有直接报道脱贫政策方略的大话,而是以返乡农民王克仙的“龙门阵”为切入点,让老百姓讲述自己的返乡致富故事,首尾呼应,画面感强,鲜活生动,读来跃然纸上,又具有说服力。

第三、该新闻语言朴实生动,短小精悍。写脱贫的新闻,就是写农民、写土地。写农民与土地,最好带点儿“土”气,最好朴实无华,此为接地气。如:“听亲戚说这边合作社需要人手,我就来了,每天60块钱工资,比种庄稼划算多了!”“现在村里基地缺人手,在家门口打工能照顾老人和小孩,还不如回来呢。”这些话就是老百姓自己的语言。全文只有800字,短且实。也很好地体现了新闻记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除了以上可圈可点的地方,阅评员想提点小建议:一是文中的机密村,属于六盘水的哪个县(市、区)应当写明,新闻五要素的什么地方当交代清楚。作者自己很了解,但读者未必都知晓。二是文章标题虽起得形象生动且对仗,但遗憾内容中没有一个地方明白体现,如能在文中合适的地方点题,做到题文融合一体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