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黔茶飘香”兰州上演佳话

一杯贵州绿茶“泡”出850万元订单

作者_樊园芳 编辑_刘超凡 王琳

本报讯 8月11日,湄潭县湄江镇金花村茶叶基地热火朝天,随着工人手起手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鲜叶渐渐铺满茶农的竹篓。不远处的加工厂,一筐筐茶青经过摊晾、杀青、揉捻、烘干,制成干茶摊晾在车间一隅。湄潭县百道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强喜笑颜开地告诉记者,这是今年加工的首批秋茶,马上发往兰州市场。

10天前,刘强随着“丝绸之路·黔茶飘香”推介队伍来到兰州。品茗活动第一天,在兰州市的东方红广场,刘强带去的袋装绿茶被兰州市民抢购了大半。看到贵州绿茶深受青睐,市场嗅觉敏锐的刘强灵机一动,马上揣了一袋茶叶,来到七里河茶叶批发市场寻觅商机。在这家兰州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刘强邂逅甘肃兰州源香纯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牛春波,两人简单交谈,一见如故,便找个地方坐下品茗细谈。

刘强将一小撮贵州绿茶投入玻璃杯中,注入烧开的矿泉水,叶芽在水中渐渐舒展,茶香四溢,汤色黄绿透亮。眼馋的牛春波迫不及待地举杯畅饮,茶汤入口,滋味鲜爽,回味持久。“好茶!好茶!好茶!”牛春波赞不绝口,当即拍板,下半年预定100吨这样的贵州绿茶,如果品质有保障,明年的订货量将增加到200吨。

每公斤茶叶批发价85元,850万元的订单,在一杯贵州绿茶香气中愉快敲定。签下订单后,怀揣着丰收喜悦的刘强马不停蹄地赶回湄潭,组织工人为客户赶制茶叶。

“贵州茶初入兰州便首战告捷,其实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刘强说,早在出发前,他向西安、兰州等地的朋友打听西北茶叶市场的情况。朋友们告诉他,西北人喜欢喝价格实惠、味道浓的绿茶。贵州好山好水出好茶的名声在西北已逐渐传开,建议他带些大众绿茶前来“试水”市场。

甘肃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唐陈虓告诉记者,甘肃有着悠久的饮茶历史,还是边销茶的集散地。此次“丝绸之路·黔茶飘香”推介会非常成功,让不少兰州人民爱上了喝贵州绿茶。甘肃省茶叶流通协会将很快组织一个阵容强大的考察团赴贵州考察、洽谈,让西北人民喝到更多贵州好茶。

贵州日报(2016.8.12)

第32届贵州新闻奖二等奖

作品赏析

吴妍

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新闻系副主任、副教授,传播学博士。

深入挖掘出精品

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记者沉下去抓“活鱼”的新闻作品。民初著名记者黄远生在提及新闻记者的自身修养和基本功训练时,强调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新闻实践中,我们判断新闻记者的业务能力的强弱时也往往强调谁腿脚跑得最快,谁最能发现重要且关键性信息以及谁最能够以巧妙新颖的方式报道新闻事实。如果以这样的标准去判断,采写这篇消息的记者无疑相当出色。记者在对“丝绸之路·黔茶飘香”推介会的报道中,抓住了一条极具传播价值且事实扎实丰富的独家新闻。这篇新闻报道了刘强用贵州绿茶打开兰州市场并继续进军西北茶市的典型事例。整篇报道有细节、有背景,通过精心安排各类材料,真正做到让受众通过文字的讲述见人、见事、见启示。

这篇新闻作品的标题拟定很好地考量到了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关键。一杯茶如何“泡”出850万元的订单?这个信息点足够醒目,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受众,让人过目不忘并想一探究竟。新闻标题是一篇新闻作品成功的起点,而这篇消息足够出色还在于所筛选的新闻事实扎实过硬,具有代表性,说服力极强。在这篇消息里,选取的人和事都极具典型性。刘强的经历只是个案,但在记者生动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这一个案背后可能具有的代表性和可借鉴性。刘强所经历的种种对于商家如何开拓商品市场,如何打开知名度无疑具有启迪和引领的作用。记者能捕捉到这样一条新鲜的“活鱼”,得益于深入的采访以及高度的新闻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