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上古神话孕育小说萌芽

萌芽初期先秦小说

远古时期,原始先民用简陋的工具改造着世界,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上古神话。神话内容涉及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他们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这些上古神话成为后世小说叙事的源头,它们具备了人物和情节两个小说的基本元素。

上古神话之后,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史传文学以及各类传说等也成为后世小说叙事的源头,并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那个时候的成熟寓言故事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结构、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这些都为后世小说的成熟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浩瀚宇宙,变幻莫测,有时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有时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还有,地震、洪水、火山爆发也经常不期而至,原始先民无法解释这多变的世界,更没有能力改变。

在大自然的“狂怒”面前,人们战战兢兢,不知所措。自然而然,人们开始对自然产生了恐惧心理,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继而对强大的自然力顶礼膜拜,崇敬非常。

同时,他们又渴望了解自然、认识自然,于是在这种矛盾的心理和迫切的愿望下,神话传说应运而生了。

我国的上古神话可以分为4类,一类是创造神话,一类是自然神话,一类是英雄神话,还有一类是异域异物神话。

创造神话包括开天辟地创造世界、人类和日月星辰的出现等神话;自然神话是原始时期的人们对于自然界和自然现象幻想化的解释。

上古神话 广义的上古神话,指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狭义的上古神话则包括夏朝至两汉时期的神话。因为上古时期没有当时直接的文字记载,那个时候发生的事件或人物一般无法直接考证。上古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英雄神话反映人类对自我的认识和反思,它以征服自然或在社会斗争中为本民族创造出业绩的英雄故事为神话主体;异域异人异物故事是关于外国的神话神话传说,多记载在《山海经》中。

在各类神话中,以盘古开天辟地最为有名,这个神话反映了我国先民对宇宙起源的原始探索,说在太古的时候,天和地是没有分开的,天地混为一个球形。

女娲 史记中称女娲氏。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女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女娲人首蛇身,以泥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天,斩龟足以撑天,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在这个巨大的球形体内,有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他一直在用他的斧头不停的开凿,努力把自己从这个球体中解脱出来。

经过一万八千年的艰苦努力,盘古挥出最后一斧,只听“砰”一声巨响,巨球分开为两半。盘古头上的一半巨球,化为气体,不断地上升。脚下的一半巨球,则变为大地,不断地加厚,宇宙从此开始有了天和地。

就像关心宇宙的起源一样,人们对人类自身的起源也有极大的兴趣。而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首推女娲补天的故事。女娲补天的故事最早见于《淮南子·览冥训》:

《淮南子》是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鰲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女娲经过辛勤的劳动和奋力的拼搏,重整宇宙,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必要的自然条件。

这则神话瑰丽奇特,富有文学意味。蛮荒时代,天崩地裂,洪水滔滔,女娲为救万民挺身而出,炼石补天,终于把天补全,避免了洪水之祸,给人们创造了一个美好的家园。这个神话不仅反映出了原始先民的宇宙观念,更重要的是歌颂了女娲敢于同自然斗争的行为。

上古神话中,还有很多英雄人物以顽强的意志与自然灾害展开不屈不挠斗争的故事,比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这些神话中的神和英雄都具有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上古神话传说还反映了氏族社会末期,各部族间的斗争以及有关发明创造的内容,如神农氏发明农具和制陶、冶炼、医药、种植等技术;燧人氏钻木取火;仓颉发明文字等。这些神或英雄的发明创造,反映了原始人的伟大创造力。

精卫 古代神话中的鸟名,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死后的女娃化为精卫鸟。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人们同情精卫,钦佩它的精神,叫它“冤禽”、“志鸟”,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做“精卫誓水处”。

这些奇妙美丽的神话传说文学意味浓厚,为小说的孕育萌芽作了最基本的准备。这一时期的神话传说已基本具备了小说所要求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虽然还比较单一模糊,但已同小说十分接近。

比如“盘古开天辟地”里,盘古死后眼睛化作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头发变成满天的星星,骨骼化作大山,血液成为江河,皮肤变作土地。神话中反映出来的英雄形象特征,无论是盘古、女娲,还是后羿、夸父,都是以英雄形象存留在人们的心中。

上古神话传说有着丰富的想象,引人入胜,具有最初始的浪漫主义元素。如“精卫填海”:一只白喙赤足的美丽鸟儿,在火红晚霞的映衬下,频繁地往返于东海与西山之间,永不停歇地想把东海填平。

这个神话不仅体现了原始先民敢于同大自然斗争的气魄以及远古人民征服水患的愿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作品更高度赞扬了百折不回、勇于牺牲的精神,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上古神话中神奇奔放的幻想和理想化的夸张,同样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小说的创作,它的关于神灵变化的观念和表现形式,为志怪小说奠定了幻想的基础。

上古神话传说的一些故事和题材,成为后世小说创作的不竭源泉。神话传说中的一些特征,对后世小说的风格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此时的一些故事情节、叙事方法直接影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志怪小说的取材与手法。

阅读链接

我国古代没有专门记载神话故事的专著,神话材料只是保存在诸多古籍中,比如《楚辞》、《淮南子》、《山海经》、《庄子》、《列子》、《穆天子传》等,其中以《山海经》保存最多。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山经》包括南山、西山、北山、东山、中山经各1卷,合称《五藏山经》,简称《山经》。

《山海经》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大量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此外,还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俗、物产、医药等方面的内容,是一部古代生活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