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腊八粥
腊月的第一个节,也是春节的前奏。相传腊八节是教人们节约朴素的生活思想,更要教人们懂得居安思危。
在西北一些农村,腊八吃一种荤粥,即粥快要熬成出锅时,人们会往里面调进适量的臊子,热气腾腾的粥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尤其是以前生活水平还不是很好时,北方冬天又没有什么菜蔬,这一碗热腾腾的臊子粥,简直是人间美味。
上坟祭先人
过年祭祀祖辈先人的礼仪,儒家孝文化的一部分。
普通人家过年时,要在正屋厅堂的八仙桌上供上先人牌位,一般是在一页黄纸的中央写上“*氏门中宗亲之神位,供奉”字样,然后立在先人桌正中,前面再燃起一炷香。
杀年猪
中国南方的人们会将猪肉熊烤腌制成腊肉,北方人却把猪肉切碎并炼制成臊子。
以前,不管是腊肉还是臊子,都是一家人一年的肉食。油香味飘起来时,年的脚步就不远咯。
扫房擦玻璃
有的人家在小年前几天就把屋里屋外的卫生打扫干净了,有在小年过后,也就是腊月二十四五才扫房擦玻璃的。勤劳的家庭主妇也会把床单、被套、门帘、沙发垫等等清洗干净,除旧迎新让年味儿更纯美清新。
挂灯笼贴春联
在北方的农村,贴春联不光是给庭院所有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还包括给门楣上贴五福,给门扇外侧贴门神。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玻璃窗户还没有大量流行的农村,人们还要给白纸糊的窗格子上贴上红红的窗花。
不管是写春联还是剪窗花,其实都算是人们在年节闲暇时的一种文化活动。
接先人迎灶神
年三十下午两点左右贴好春联,接下来最重要的仪式是接先人和迎灶神(君)。
端上香案到院子外村口路边,在地上插上一炷香,烧表、奠酒、磕头,作揖起来再放上一挂鞭炮。端着香案回到院门口再放一挂鞭炮,进门,在先人桌前,再行一遍祭礼,就算是将先人请到家中过年了。
迎灶神也是一样,只是香盘里放的是灶君画像,请来灶神后供在厨房锅台那里。
放炮仗
除了穿新衣,小孩子过年最期盼的事就是放炮仗。从小年开始,炮仗声里就能听到孩子们过年时的激动劲儿。
耍社火唱大戏
社会是一项村民们的集体活动,堪比节日舞会。
农村人过年唱大戏,是村庄里最盛大的文娱活动。不管男女老少,都喜欢听地方传统戏剧。在西北,那是秦腔的天下。
有一些小媳妇老爷们不管爱看戏,还是自家村子剧团的台柱子呢。
我们老家方言管票友唱戏叫“喊乱团”,这词说得真贴切,因为,让外行去看秦腔,怎么看怎么觉得台上的那老生或者净角是在鼓足了气的喊啊。
吃年夜饭
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是普通人家一年中最丰盛、最正式的一顿饭。小时候吃年夜饭时,父亲总是让我给先人桌上献上一碗。
拜大年
春节的高潮就数拜年了。
年三十晚上、吃过年夜饭,人们沐浴清爽、穿上新衣,吆喝上族内亲人,从最长辈那里开始挨家挨户去拜年。
一路上有说有笑,进到大门,领头的高声大语:“二爷,我们给您拜年来了!”屋里主人的赶快从正屋迎出门,把一群同辈晚辈们接到屋里,然后和来客一起向着先人桌跪下,烧纸、焚香,奠酒,磕头,站起作揖;然后敬烟、献差,端上水果、瓜子、甜点等零时;给小一点的孩子发压岁钱;孩子们口含水果糖笑着跳着,大人们吃着喝着寒暄问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