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跪、避席与唱喏

古人在日常相见礼仪中用来表示敬意的礼节除拱手和作揖之外,还有叩头、长跪、避席、免胄、鞠躬和唱喏等,这里谈谈其中的长跪、避席和唱喏三种。

先说长跪。

古人坐着准备起身时,必须先把腰挺直了。这个动作就叫长跪,也叫跽。

在古汉语中,坐、跪、跽这三个词的动作姿势有一个相同的地方,那就是膝盖都是着地的。它们的不同只在臀部是否靠着脚跟和上身是否挺直。

臀部靠着脚跟的姿势是坐。这种姿势相对比较安稳舒适。

臀部离开脚跟的姿势是跪。这种跪姿与坐相比显得较为谦恭有礼。《穀梁传·僖公十年》:“君将食,丽姬跪而请曰:‘食自外来者,不可不试也。’”由于跪姿臀部悬浮,不太安稳,所以又称“危坐”。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吴王惧然易容,捐荐去几,危坐而听。”吕延济注曰:“危坐,敬之也。”

臀部离开脚跟且耸身直腰的姿势是跽。《史记·孟尝君列传》:“秦王跽而问之曰:‘何以使秦无为雌而可?’”秦王向冯驩请教时,为表示自己对他的敬意而跽。但跽有时也可用来表示心情急切或紧张的状态。如《史记·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帏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项王对樊哙的突然闯入,心中有所戒备而跽。由于跽是在跪的基础上耸身直腰,腰挺直以后,身体似乎有所加长,所以就有了长跪的说法。《史记·留侯世家》:“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孔雀东南飞》:“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长跪多为晚辈对长辈表示敬意的姿势。在先秦古文中,“作”有时也是长跪的意思。如《论语·先进·侍坐章》写孔子问各弟子志向,问到曾皙时,他“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这里的“作”就是起,也就是长跪。这是当时学生回答老师问题时必须有的礼节,就像现在的起立回答一样。

次说避席。

先秦时没有凳子,那时的座位就是一张坐席。在交际场合或双方谈话的时候,有时为表谦卑或对长者的敬意,常有离开坐席俯伏在地面上的动作出现,这个动作就叫避席。《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避席而对曰:‘……君虽有赐,可以使婴倍其托乎?’再拜而辞。”晏子不愿背弃自己的结发之妻,也不想接受齐景公把爱女嫁给自己的想法,但又不能过于直接地拒绝,于是就用了这种谦卑的跪姿来表达自己的婉拒之意。

最后说说唱喏。

喏,与惹同音。唱喏也是古人相见时的一种礼貌习俗。一般是地位低的见尊长时,以口中之“喏”声表达问候、敬意和祝颂等意思。所谓“唱”,就是将口中的“喏”声拉成长音。如《水浒传》第二回写王进初见高俅,书中写他“进得殿府前,参见太尉,拜了四拜,躬身唱个喏,起来立在一边”。唱喏应是古代用以致敬的最一般的见面礼,如《西游记》十五回写孙悟空不愿向山神和土地磕头时说:“老孙自小儿做好汉,不晓得拜人,就是见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我只是唱个喏罢了。”

唱喏还有种种不同。声音洪亮且拖音较长的唱喏称肥喏或大喏;众人同声唱喏则叫众喏。古人唱喏时,一般还常伴有作揖的动作,边作揖边唱喏。如果只是作揖不唱喏,那就叫作哑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