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语篇

一、语篇的定义

语篇分析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语篇研究与传统语言学强调语言“自治性”的研究路径相悖,它不满足于句子语法的孤立研究,提倡语言交际的情景化以及语篇的整体结构、策略和过程的研究。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哈里斯在1952年提出了“语篇分析”这一术语。“语篇”有时也翻译为“话语”。从此以后,语篇作为语言学的术语被广为使用,在当代更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学科中,诸如文学理论、符号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都对语篇分析产生兴趣。不同学科由于学科性质的不同,对“语篇”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即使在语言学界,由于学者们理论视角的差异,对语篇的界定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个比较普遍的做法是从语言本身对语篇进行定义:Halliday和Hasan认为语篇不限长短、不管书面语还是口语,表意完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语言单位。Halliday,M.A.K.&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Longman,1976.Michael Hoey认为:“不论什么人提了个问题,别人加以回答,他们就共同创建了一个语篇。同样,不论什么人给别人写信或为一个研讨会撰写论文,他们也是在创造语篇,虽然直到收信人收到这封信,与会者听到论文报告,并加以解释时语篇才算完成。”转引自任绍曾:《语篇的多维分析》,《外国语》2003年第3期。这一论述认为语篇是用抽象的语言工具产生出的话语成品,并强调在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费尔克拉夫认为语篇“是文本生产过程中的书写的或口头的‘产品’”,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报纸类、广告类、教学类等类型。[英] 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梵·迪克认为话语是一种“复杂的、层次化的、多维度的客体或现象,这一客体或现象包含了自然语言的三个主要形式或表达(听觉、视觉、词汇短语等)、意义和行动。……精心组织的话语表达具有深刻的意义,并表现为各种恰当的社会行为”。[荷] 图恩·梵·迪克主编:《话语研究多学科导论》,周翔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

沈开木认为,“话语是在交际的决策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大编码而产生的话语成品”,在这个话语成品中交织着各种语义信息和非语义信息。沈开木:《现代汉语话语语言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页。本书对“语篇”和“话语”不作区别,在引用各位学者的定义时,尊重原文,有时写作“话语”。胡壮麟等认为:“任何语言在实体层都要一个音一个音地、一个词一个词地体现出来,而且在一定语境下的表述都不是互不相干的。这种有意义的表述的集合体就是‘语篇’。语篇可以是一个极为简单的表述……但在多数情况下却需要若干句话甚至更多的话才能体现说话者根据一定语境所想表达的完整意思。”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黄国文认为“语篇”可以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下定义:从结构上看,语篇是大于句子的单位;从功能上看,语篇是使用中的语言。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张德禄认为语篇是由一组说或写出的句子组合而成,语篇可以是书面语、口语,可以是对话独白,不限体裁,不限长度张德禄:《功能文体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9页。李熙宗先生认为:“‘话语’是指由(说、写)言语行为所生成的一切现成的具有整体性的言语成品(作品),包括口头的言语成品和书面的言语成品。”李熙宗:《语体的描写研究与话语的语体分析》,《语言研究集刊(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丁金国认为:“所谓‘语篇’,即人们使用语言构组言语的过程及其结果。”他同时提示,言语是具有历时性、个体性特征的连续话语,而过程和结果意味着语篇边界清晰,具有开头和结尾等显性标记。丁金国:《语篇特征探析》,《当代修辞学》2014年第1期。

上述定义虽然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地强调语篇产生于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并且是由各种语言单位按照一定规则建构而成的。

近年来,语篇分析学受到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很多学者开始尝试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联系交际、语境、社会、文化的因素对语篇进行定义。Foucault认为:“语篇是整合知识、历史和文化的一种特殊方式,是语言借助于某个特定语域(如医学和刑罚领域)的知识系统在实际当中的应用。”转引自曹湘洪:《多学科视角下的语篇和性别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此外,语篇在当代还具有了多模态性质在言语交际中,有相当一部分意义是由语言之外的其他手段,如图像、身体特征、音响设备提供的,在这种情况下,交际不是利用一种感官进行,而是用两种或者多种感官同时进行,这就是语篇的多模态性质。,“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朱永生、王振华主编:《马丁学术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32页。对语篇的分析也表现出明显的跨学科趋势。梵·迪克指出语篇的分析在当代不是某一个单一学科的任务,从最早对其进行语言学和语法学的研究到后来得到认知学、文化学的补充和完善,再向社会学的其他学科延伸,语篇的内涵和外延都大大拓宽了。[荷] 图恩·梵·迪克主编:《话语研究多学科导论》,周翔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7页。

定义的不同,直接导致研究取向的不同。根据黄国文的介绍,学术界对语篇进行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流派:英美学派、福柯学派和批评话语学派。英美学派以语言和语言的使用为研究重点,研究课题主要包括衔接连贯、话语结构、语篇语法、图式理论、体裁理论等;福柯学派对语言使用本身不感兴趣,主要关注语篇背后反映出的社会实践、社会秩序及相关问题;批评话语学派所关注的是交际双方的“权势关系”,研究怎样通过语言生成、创造并再现这种权势关系。详见黄国文、徐珺:《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第10期。

在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综合的基础上,本书认为语篇是产生于实际言语交际活动中由具体语言单位构成的一个话语成品,它不拘长短,并通过语言形式负载各种交际功能。

二、语篇的特性

语篇占据一定的物理空间,以口语和书面语为媒介,任何语篇和其他语篇存在时空上的距离,口语语篇表现为时间上的距离,书面语语篇则表现为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距离。语篇主要具有情境性、交际性、有序性和系统性。

从情境性的角度来看,任何语篇都是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形成的,语境因素对整个语篇的语言形式特征起制约作用,因此对语篇的研究也拒绝把语篇从语言环境中割裂的思想,强调联系语篇的交际功能和语言环境进行研究。语篇表达的是具体社会情境中人们的生活体验,语篇研究的核心价值就是如何运用语言材料形成恰当的组合来实现语言使用者之间表情达意的需要。

从交际性的角度看,语篇是交际双方之间传递意义的桥梁,任何语篇都承担着一定的交际功能。根据其在记录人类的社会历史、描述人类情感体验方面的不同来看,主要具有传播信息、叙述事件、推销产品、娱乐生活等功能。

从有序性的角度看,语篇是由各种语言单位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在一起的,前后衔接、意义连贯,是各种语言要素的有序集合体。在意义上和结构上具有完型特征。

从系统性的角度看,言语交际中形成的语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各种系统之中:每一个语篇自身首先构成一个系统,各种语言形式在其中搭配、联结;此外它本身又处在另外一个系统之中,和其他相同、相似的语篇构成一类。因此,对某一语篇的理解和研究必须将其放置在各种系统之中进行综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