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二:一个苦行者的不懈追求

王学民

忠钰要出版文集了,翻着他的书稿,我不禁思绪纷涌:呵,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文学青年,经过大半生的不懈追求,要为他的文学之旅做个小结了。

我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蓝田县任职时认识忠钰的。当时,他是农村支部书记,执着于文学创作。经文化馆陈卉芳同志引领,我约见了他,一经交谈,便心生好感:小伙子质朴真诚,却十分健谈,心中有一个文学梦。从此,他尊我为师,我以他为友,便有了三十多年的交集。

我在西安市广电局任职时,忠钰送来他的三集电视剧《划在空中的“?”》剧本。我认真研读了他的这部处女作,给他写了一封信,谈了我对影视剧创作的理解。据他说,这封信对他颇有裨益。接着,他又创作了反映农村计划生育的第二部电视剧《命运》,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并推荐参加了全国第二届计划生育作品竞赛活动。一九九九年我到西安文理学院任职,忠钰也应聘到该校,担任《校园生活报》主编和学生组织的指导老师。新的工作环境,开阔了忠钰新的视野,激发了新的探索和创作激情,忠钰的文学之旅迈开了坚实的步伐。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长篇电视剧剧本《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创作了短篇小说《昨夜下了一场雨》并改编成数字电视剧本,创作小说《辞职》并改编、拍摄出同名电视剧,创作了多篇小说、散文,撰写了多篇政论文章。他的电视剧在省市获奖,多篇文章见诸报端和网站。他的有关大学生《处理好工作的三种关系》的文章,在当时的网站上拥有十一万次的点击量,散文《生命的证明》发表后多家网站转发,仅在重庆红岩联线一家网站即拥有四万次的点击量。他被吸收为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影视评论学会理事、陕西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忠钰一梦既定,初心不改,这是难能可贵的,更可贵的是他为实现文学梦的不懈追求,这种追求贯穿于他的苦行之中,我称其为“三苦”:一是清苦的生活。他家在蓝田北岭农村,经济状况很差,又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为了追梦,他扑进城市近三十年,一边谋生一边创作,旧衣简食,苦中求乐,矢志不渝。二是刻苦的学习。他原本只读到中学,为了充实自己,自修了中文本科的《文学概论》《文学基本原理》《中国文学史》,以及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等教材。北京大学陈晓春教授编写的精品教材《电视剧理论与创作》、复旦大学的教材《艺术教程》和日本早稻田大学依田新教授的《青年心理学》都成了他的必修教材,他甚至还研读了《圣经》的章节。三是勤苦的探索。他从写日记开始,进而尝试写小说,写电视剧,写散文,写政论文章,写网络文章,渐次通晓各种文体,创作出多体裁的文学作品。正是这种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使他这个没有读过大学的农家人成了颇有威望的大学生之师。可以说,忠钰的人生之路,同他的文学作品一样,给人启迪,令人感佩。

如今,忠钰已花甲之年,依然在西安打工,依然在不倦地学习,依然在勤奋笔耕。作为他的老师、老友,我由衷地祝贺他,祝福他,期待着他的新作。

2018年10月8日

王学民,国家一级编剧,西安美术家协会会员,原西安文理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