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写作:20堂写作思考力训练课
- 洪震宇
- 10字
- 2021-08-26 17:17:40
第一章 精准写作的力量
第1课 写作,简洁传达你的见解
这是写作者崛起的时代。
许多人在社交媒体上书写,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是当小编,通过网站、电商来营销,展现专业,经营自己的事业。
我们也运用文字与照片,在网上呈现日常生活。我们有前所未有的机会将写作融入日常生活。现在大多数人的手指几乎整天都离不开键盘,25年前可不是这么一回事。《短微信息时代写作的艺术》指出,现在我们写作不是为了接受某种评鉴,而是为了沟通、娱乐、游说,或是为了赢得他人的注意。
从“唯读文化”到“读写文化”
过去写作被认为是少数精英的职业;甚至在10多年前,写作还被视为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跟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无关。在2007年数字科技大爆发之前,当时智能手机、脸书与推特尚未推出,社交平台只有博客,书写者很有限,大多数人仍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
那时的电影、电视、报纸、书籍与广播,都是单向传播,人们只能被动观赏、阅读与聆听。这是一种无法主动参与的“唯读文化”,最多只有读者来信,可以表达的渠道很有限。
数字科技大爆发之后,结合计算机、手机与网络科技的交会力量,写作的门槛变低,读者从被动的“唯读文化”模式,进入主动参与的“读写文化”模式。人人都能写作,都能成为自媒体,不用投稿与审稿,想写就写,想发就发,只要文章有趣有意思,自然就会有读者点赞与追随。
注意力经济的两难
然而,这也是写作者被淹没的时代。
吴修铭在《注意力经济: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中指出,我们清醒的时候,几乎都在阅读,也随时都能写作,发表意见。博主和他们的读者颠覆了注意力产业的生态——言论和注意力都被民主化,大家都有机会当讲者和观众。
人人都在争夺大众的注意力,希望创造自己的注意力经济。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世界,有各种出版物、各种类型的文字作品,这不再是一个小池塘,而是河道日益宽广、水流越来越强劲的大河。
读者的注意力被大量的零碎信息切割,无法专心聚焦。身在其中的写作者,被汹涌而来的其他竞争文章给淹没。网络小编每天都要大量发文,不然就会被更多的文章刷屏,成为信息洪流的泡沫。
网络让我们自由,也让我们不自由。网络让我们得以自由书写,寻找大量资料,充分表达自己的特色与想法;它也让我们陷入注意力商人铺天盖地的消费大网之中,成为被操纵的消费者。
《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指出,互联网鼓励我们用打游击的方式采集细碎的信息,我们不断受到各种信息干扰,快速略读使我们失去了专注与沉思的能力,也将思想和记忆交付给强大的云端系统,我们生而为人的知性与感性正在慢慢消逝。
然而网络经济也提供了许多兼职、“斜杠”与一人公司创业的契机。除了通过社交媒体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专业,推销服务或产品,也有很多人想通过写作来进行自我探索,传达自己的兴趣、热情,跟更多人交流,寻找各种改变现状的机会。
与其成为被动的消费者、阅读者,不如成为主动积极、运用深度思考的写作者。借助有组织的输入与输出的写作过程,增加思考深度,不人云亦云,才能有效抵御注意力商人的操纵,通过写作建立更多的正面联结,开拓自己人生的疆域。
以精准写作创造影响力
我们该如何运用写作来强化深度思考?
《众媒时代,我们该如何做内容》分析了上百万篇样本,归纳出文章被大量分享的四个原因:文章有结论和清楚的观点、篇幅足够长、能引发读者情绪变化、具有影响力。
从这个结论可以发现,被大量转发的文章,兼具理性思考和感性联结的写作力,我称之为“精准写作的技术”。
■ “精准写作”是什么
“精准写作”跟一般写作、文案写作有什么差异?我认为精准写作着重在对读者有精准的沟通效果,包括有明确的观点、清楚的逻辑,文章有结构,内容具体,文字简洁有力,能够站在读者的角度,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精准写作”可以拆解成两个角度。首先是“精”,有三个特色,分别是“精简”“精巧”与“精深”。“精简”是文字要简洁好读,让人好理解;“精巧”是表达要生动有趣,能吸引人;“精深”是文章要有深度,让读者有收获,达到深入人心的目的。
另一个角度是“准”。“准”在于重视读者的需求与感受,前提是要先设定沟通的对象,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了解读者的需求、痛点与期待,然后设定文章如何能满足、解决读者的问题,进而改变他们原本的认知。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能将写作的“精简”“精巧”与“精深”三个特色彻底执行到位。
“精准写作”最看重的是精确的逻辑表达,论理清楚,挑选重要细节、数据与例子,让读者了解,产生认同与共鸣。
■ 以长文写作对抗浅薄思考
写作是心智综合能力的呈现。有“英文写作圣经”之称的《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强调写作之难在于如何把零散抽象如网状的想法,通过有层次的树状结构,展现在一字一句依序出现的语句中,让读者有效解读。
学好写作,就能学好思考。写作是掌握点、线、面的思考能力,作者先把自己的想法整理清楚,才能运用写作技巧,精确地传达给读者,帮助他们理解,达到有效沟通说服的效果。
网络时代,更需要学习运用精准写作传达的长文写作,来对抗浅薄思考。资深编辑康文炳在《深度报导写作》中指出,现代人用文字沟通的机会增加,但也让写作更零碎化、浅薄化、草率、不深刻,长文写作已经成为濒临失传的技能。
文案写作与简报思考的盲点
目前职场关于写作应用的能力有两种:文案写作与简报技巧。这两种技巧虽然以沟通为目的,操作上却容易产生内容零碎化、片面和不深刻的问题。
■ 写文案前的打磨功夫
我观察市面上各种关于写作的书籍、线上或线下课程,都是以推销商品、讲求变现吸睛的文案写作为主。人人都想当注意力商人,学习广告营销的写作套路,希望能迅速通过文案来营销变现。
然而,看似精简的文案,背后却需要强大的写作与思考基础。写文案之前得做扎实的功课,包括了解产品、市场趋势,切入消费者定位、产品定位,有了完整想法之后,再用简洁有力、不花哨的文字、标题,迅速攫取读者的注意力,进而打动内心痛点。这是一个很精密的打磨过程。
现在大家想学习的文案写作,实际是形式上轻薄短小的营销文。如果大家只学习这种文字书写,就难以让内容有结论与清楚的观点,以及引发读者的情绪变化。我认为,这些是一篇深具影响力的文章该有的元素。大家应该先打好写作基础,再学习短文案技巧,这样就不会失衡。
■ “简报思考”容易片段化,听者难以整体思考
再来看上班族最喜欢学习的简报技巧。简报其实跟写作不同,它是以一张张PPT为单位,运用图片与简单文字,每张传达一个信息,我称之为“简报思考”。
一位数字金融专业的学员告诉我,她可以快速制作简报,却不会写作,就连将简报信息组织成有条有理的文字,也不知该从何着手。这个问题出在只用一页页PPT的方法是片段思考,而非整体的结构思考。
“简报思考”除了造成片段化的问题,也容易出现听者无法完整思考的问题。因为每张PPT都是快速传达重点与结论,听者很容易看到下一张就忘了前几张的重点,甚至抓不到报告的整体脉络,当时好像听懂了,结束后却无法有效回溯思考。
■ 亚马逊推崇的“写作思考”
亚马逊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每周要参与公司内部几十场简报会议,他发现会后重新阅读内容却不知道汇报人想表达什么,因此杰夫·贝索斯规定,不准员工在会议上使用PPT。简报内容要以文章形式呈现,让与会者只阅读资料就能理解。
杰夫·贝索斯进一步要求,汇报人只能用最少1页、最多6页的A4纸呈现内容。汇报人必须先有清晰深入的思考,用完整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要构思主题、目的、对象、重点与如何说服,有开场,有结论,接着一字一句一段写出来,这其实比PPT难写。
《Amazon的人为什么这么厉害?》指出,亚马逊会议的变革,实际上是用“写作思考”来改善“简报思考”的问题。在亚马逊,能否逻辑清晰、简洁有力地写出一篇文章,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不管是“简报思考”还是“写作思考”,关键都是思考。先思考,再写作,传达清晰有逻辑的想法,帮助听者和读者掌握完整脉络、了解重点,理解整体内容,进而被你的主张跟结论说服。
写作就像盖房子,不是玩装潢
有位教师受邀担任某基金会征文比赛的评审,看了一百多篇稿件,内心很纳闷,为什么90%的文章都很像?
虽然这位教师没提到征文题目,但我猜想主题应该跟感谢、感恩有关。作者说,细看之下,这些文章都运用了“起、承、转、合”的模式。文章开头的“起”,叙述作者的问题与缺点;接着进入“承”的阶段,发生亲人或宠物去世;再来是“转”,作者的顿悟或悔悟;最后的“合”就是感谢,要“做一个更好的人”。
然而,评审最后选出的前几名,并没有采取上述的模式,那几篇文章内容简单明了,读来自然、真诚、不矫情。这位教师认为,作文已被考试限制得太深,从老师到学生都被局限在“起承转合”的框架里,结果限制了学生的思考,产生出一篇又一篇匠气十足的复制品。“台湾地区的学生每天的上课时长是全世界最久的,结果只能写出‘复制品’,这不是很可悲吗?”这位教师说道。
■ 别再“作文”了
复制品的出现,不一定是起承转合的问题,但反映出了写作者生硬地套用范文,无法灵活运用的问题。
我们目前的作文教育,比较偏向文学性表述,缺乏以思辨为主的理性论述。作家杨照在专栏文章《学习论辩、说服,别再“作文”了》中写道:“我们的作文考的就真的是‘作文’,不是形成思想、表达思想并努力试图说服别人接受你的思想,而是一套固定运用文字的模式,对这套模式越熟练,用了越复杂的句法,越多的成语,就能得到越高的分数。”
■ 训练逻辑,而非只求文字美感
想要掌握便于职场上沟通的精准写作技术,首先应该是训练我们的逻辑,而非只求文字美感。在写作过程中,作者需要区别客观事实与主观想法,要根据不同资料、信息与事实,进行推论与证明,来建立有说服力的论述。
《丘吉尔和奥威尔》曾谈到丘吉尔对写作的见解:写书与盖房子无异。写文章需要先打好地基,再把素材组合起来,房子才会稳当。他会思忖整句话的重要性,接着思考段落的构成,以及哪些段落必须像火车车厢的自动联结器一样相互配合。
目前的写作教育,不是在盖房子,反而像室内设计的装潢,讲求美感、细节、造句及修辞,而非想法、主张、论点与逻辑。如果不先盖好房子,要怎么做室内装潢呢?这个问题也造成我们无法把写作应用在职场上,甚至畏惧写作。
■ 训练独立思考
精准写作也是独立思考的训练。写作不是自说自话,而是有效的沟通对话,作者不能只是大量复制、引用他人的内容,需要有自己的观点。在呈现个人独一无二的想法之前,需要仔细了解他人的观点与立场,从中找出缺失与不足之处,再提出新的看法。
■ 练习观察与感受
精准写作同时是观察与感受的训练。写作不只需要读书、找资料,更要学习采访、沟通、提问与观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能够自主寻找答案,再通过写作将自己的想法和观察组织起来,有效传达沟通。
《1984》的作者奥威尔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是对丘吉尔的回忆录第二卷《最光辉的时刻》所写的书评。奥威尔认为丘吉尔基本上是一名记者,即使没有过人的文学天分,也有扎实的文笔。丘吉尔还有一颗永不停歇的好奇心,对具体的事实和动机的分析都很感兴趣。
我们都可以成为现代的丘吉尔。只要掌握精准写作的技术,写作者就不会被时代淹没,还能创造自己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