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生活的魅力——《花旦》再版序言

  • 花旦
  • 火仲舫
  • 3272字
  • 2021-05-06 15:14:18

石舒清

仲舫先生,近好!

大作《花旦》读过,早就想写一封信给您,却一直拖到现在。

记得在读《花旦》之前,曾陆续读到相关评论。说实话,由于一种习见的缘故,我当时对这些评论有些不以为然,觉得不过是一些捧场助兴的话而已,但真正读过后,我却认真地审视起这些评论来,其中像吕凯和钟正平的评论,联系小说,觉得是很确当的。昨天和马知遥先生谈及您的小说时,我忽然有了一个很强烈的体会:生活本身是有其力量和魅力的,当这力量真的在一个写作者身上发生作用时,那么他就会纵笔驰骋,如获神助。

下面谈谈我对这部小说的看法。

一群人

应该说,书里面有几个人物让人为之感慨唏嘘,历久难忘。

齐翠花天赋佳丽,身怀绝技,却命运多舛,好像从未过上一天安生日子。让人喟叹不已的是,这样一个受尽欺凌和暗算的人,却在众人眼里成了一个不祥者,最后搞得连她自己也惶惑不解起来,一次次暗问自己是不是“白虎星”。她敢作敢为、敢爱敢恨的性格与进退不能、左右受困的命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丈夫红富贵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人物。他温静善良,又懦弱忍让,明明知道保长红乾仁欺负了自己的妻子,还同意在戏班开业的日子请保长来;明明知道齐翠花两度出走都是被一个叫田大勇的人送回来,他虽心存疑窦,却愿意装糊涂,不猜东疑西,使事情扩大化。他身上的那份苟安和忍让很好地反映了中国老百姓的一面。但他却不仅仅只有忍让懦弱,他还有济危助困、勇于担当的一面,为了能留住妻子,能让妻子高兴,他不大犹豫就卖掉了经营多年的药铺,为妻子购置了一整套戏箱,并勉为其难地亲自登台表演,四处张罗;妻子让土匪抢走了,朋友被关押在大狱里,他东挪西借,凑够盘缠,到县上去找到警察局局长,把银子放在人家的桌角上,爬在地上给人家磕头如捣蒜,求局长大人明察,为他的朋友辨冤申屈。所以在小说的结尾处,当看到红富贵中了子弹,生死未卜时,心里不禁为之一痛,禁不住替他生出祈祷心来。

另外红乾仁也是一个很耐咀嚼的人物。这个土皇上,妄自尊大,淫威滥施,他刚愎陈腐到可憎,但又似乎有着一种无形的力量,迫人畏惧他。他很轻易就可以站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而且很容易就可以讲出一套又一套来的,然而最后却在干儿媳王兰香的炕上,被那个走投无路的少妇剪掉了下身,也可谓得其所得,但弱女子王兰香却由此被判了死刑。

还有张百旺、柳毅、红家三兄弟、红立贵等人,在读过小说之后,也觉得一下子成了自己所熟识的人。但最让人心动的还是那两个少妇荞叶和王兰香,她们两个都是孝敬公婆、眷顾丈夫、操持家务的能手,但两个却都上吊了,一个真的吊死了,一个活下来却被判了死刑。

读到后来,也读出一个感觉来,觉得这些人都是一个个土块变成的,拙朴质直,艰辛度日,但这些土块在暗地里,在隐秘处却像石头一样,悄藏着火焰在里面,他们是懦弱屈己、忍辱负重,但他们也有深情大义、凛然自守的一面。张百旺嗜烟如命,但当秃头狱警在欺辱他之后要给他一根烟抽时,他却给了那秃头一个漠然离去的背影。在这么一伙习惯于磕头如捣蒜的人中间,这个背影无疑是有价值的。

文化的力量

诚如众多评论所言,《花旦》是一部有着一定文化底蕴的作品。

我对戏剧是不熟悉的,不知道秦腔是否是中国戏剧里最古老的戏种,但不可否认的是,秦腔里寓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那些帝王将相啊,才子佳人啊,男尊女卑啊,忠孝节义啊,侠肝义胆啊,都不难在一折折秦腔戏文里觅到它们的踪迹。

我一直觉得与京剧、越剧等相比,秦腔是粗犷、蛮野的,是吼喊出来的,这一次却在《花旦》的一折折戏文中读出细腻与雅训来,觉得这些口耳相传、千锤百炼的文辞里的确是有着一种很朴素但也很洋气的东西,这些文辞一出来,好像就自带了一种音乐和氛围在里面。而且因为这些戏文承传既久,深入人心,人在唱戏听戏的同时,又被戏深刻地感染着影响着,譬如《三滴血》《墙头记》《赵氏孤儿》《铡美案》等等,好像已经逐渐地凝结成了中国文化里最结实的那部分。

还有那些悲怆的祈雨歌、花儿和总是得说、说个不停的仪程:

天上没有一丝儿云,

半年没下个雨星星。

天干火着庄稼没收成,

溏溏土儿烧得我脚面疼。

上山里种的是麦子,

下山里种的是豆子。

麦趟里尕妹一溜儿,

哪一个是我的肉儿?

走了一家又一家,

这是一家好人家。

人厚道,心又善,

保长当了当知县。

社火今晚来得晚,

生旦净丑不齐全。

凑凑合合把戏演,

还请亲戚多包涵!

人的哀告、祈求、朴素的愿望、美好的追求,都在这些一路走,一路即兴道出的仪程里了。

读着《花旦》,有一种感觉,觉得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就在这些荒村野寨,就在这些几乎连字也识不了几个的农民身上。

仅只是为了给儿子起个名字,红富贵就大动干戈,跑几十里地,又是请阴阳,又是请私塾先生,哪一个都说得红富贵晕头转向,五体投地。好不容易起出一个堂皇的名字来,保长红乾仁却动了肝火,认为其中有一字与自己的名字相同,是逆上犯尊之举,最后只好叫成“丑旦”了事,而这丑旦也并非随地就捡拾了一个,也是很有着一番讲究的——名字贱了孩子才出息啊。

齐翠花的名字与保长女人李桂花的名字有一字相同,搞得保长及夫人都大为不快,要求她改换掉。当齐翠花执意不更改时,保长的威胁及其夫人的诅咒就到了。

齐翠花戏演得好,观众挂双红以示赞赏时却引起了保长红乾仁的强烈不满,认为男演员那么多,为什么要给一个女人挂红?

断然要求这个红重挂。

荞叶吊死了,戏班准备为她演一场戏祭灵,但戏班最有名的生角柳毅却义正词严地抗议了,认为《祭灵》演的是刘备祭关张两位重臣巨将,而荞叶儿不过一卑贱民妇,哪里配得起演这样的戏来为她祭灵。

还有当灾祸厄运一次次不期而至时,大家都很容易在齐翠花等几个女人身上找原因,而齐翠花们也觉得有什么东西和自己如影随形,她们无法脱尽干系似的。

所有这些,都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存在,深深地影响着人的行为和意识,使他们在这种文化的阴影里有了一种令人感喟的稳定,有了一种秩序,但他们的心身也因此受到了深深的禁锢和戗害。

更让人头痛又无计的是那些保长、局长、县长之流,与其说他们是一种权势,倒莫若说是一种权势文化更为恰切些。正因为权势成了一种文化,被王兰香剪去了阳物的红乾仁才可以一直那样耀武扬威、装模作样,而且大家也需要一个这样装模作样的人。连顽童也知道这人是什么货色后,凡有大事,凡在公众场合,还得去磕头如捣蒜,把这当保长的红乾仁花钱请来,请他赏光,请他立在只有他可以立的位置上给他们装模作样。

地方色彩

这是一部洋溢着西海固独特滋味的书。

人的文化背景、思维习惯、处事方式,都会让出身于西海固的人觉得亲切可感,相信也会使别的读者觉到别异和新鲜。我读《花旦》,始终有一个感觉,就是觉得结实、辛辣,像西海固的许多东西那样给人一种货真价实感。

而且其中大量方言俚语的运用也是一大特色,像“泼烦”“扯心”“松活”“瓤欠”“跌死拌活”“嚼牙碴”等等,都是极具滋味和表现力的,有着普通话远远不能替代的功效。

我也一直试图在写作中很好地运用一些方言,但这也是一步险棋,需要知己知彼,需要找一根适当的弦把自己的意思充分地递传过去。

另外您对秦腔及乡间各种仪程的熟悉程度也让我惊讶,我正是从这些方面看出生活对一个写作者而言意味着什么。

提点意见

曾就《花旦》提过一些意见,但那是在书尚未完全读完的情况下说的,现在能看出那些意见的偏差和不全面来。

我最想提的一个意见是,小说还可以再精练些,譬如人物对话,虽然话都很实在,但若以精练要求,是可以删去一些的。还有像到几个地方演戏,都是同样的内容,虽然总是有事情不断地发生着,但难免还是给人一种雷同感,像对戏目的调整,对谁与谁配戏的问题,有必要在叙述上再多一些变化;另外像王兰香两次受红乾仁的欺辱,都以她在梦中察觉到的方式来写,也属一病。

而且小说好像是太逼近生活了,因此牵绊了对人物形象更为成功的塑造。一首曲子总得有个基调一样,无论多么好听的曲子,如若混几个杂音进去,也会让人觉得遗憾的。

拍电视剧

听说关注这部作品的文化公司不少,而且有人动意要把它改为电视剧。

那么多曲曲折折结结实实的情节,那么多勤勤恳恳性格各异的人物,拍成电视剧,一定很好看的。

等着在屏幕上看您的《花旦》。

顺祝一切好!

2005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