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文化经济报告(2018)
- 谢梅 王世龙
- 1877字
- 2024-11-01 02:17:10
五 主要结论
通过对四川文化经济发展指数的结果测评,本报告发现四川文化经济发展状况如下。
(一)发展态势良好,文化产业结构优化
四川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16年实现增加值1400亿元,比2014年增加值1059.4亿元增长31%,年均增长15%,这从总量上反映出四川文化产业的增长态势良好。同时,数据显示四川文化产业内部结构持续优化,2016年,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营业收入比2015年增长8.2%,文化批发零售业营业收入比2015年增长28.9%,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比2015年增长75.0%,文化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批发零售业的增长速度。这揭示出,四川文化产业结构正在深度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从宏观经济的发展来看,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是高成长服务业的核心产业,日益成为培育经济新动能、促进优化升级的着力点所在。
(二)“一核多高”式分布,亟待一干多支联动发展
从四川省文化经济发展总体来看,成都文化经济发展水平遥遥领先于其他市(州);绵阳、泸州、自贡、内江、南充、攀枝花等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呈现出多个发展制高点;广安、凉山、资阳、甘孜、雅安、阿坝等地区,文化经济发展水平显著落后,呈现出不均衡局面。地区发展差距亟待缩小,特别是成都等地区人才洼地政策效用的发挥,会促使更多的文化经济人才聚集成都,推进发展。而文化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因对人才重视程度不够,相关政策对人才的吸引力偏弱,无法推进文化产业人才聚集,进而制约了后续的文化经济发展。
(三)新兴业态加速培育,文化科技融合潜力巨大
文化经济发展的新兴业态如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网络文学、3D电影、虚拟视听及智能设备等发展迅速,已显著成为拉大不同地区文化经济发展指数差距的关键所在。根据本报告中的权重系数计算得知,文化经济的业态创新化占文化经济发展指数的权重高达49.9%,成为主导要素。这揭示出,一个地区的文化经济新兴业态发展得越好,该地区的文化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就越高。同时,根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到“十三五”期末,全国数字创意产业产值规模达到8万亿元,这为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为四川区域文化经济落后市(州)的弯道超车提供了方向指引。
(四)民营文化企业活跃,担当文化经济中流砥柱
官方统计的文化产业企业主体以规模以上企业为主。本报告发现,大量的规模以下中小文化企业虽未被纳入统计范围,但它们以量大体小为显著特征,以民营文化企业形式存在,对一个地区文化经济发展所发挥的功能不可缺少,并且贡献重大。这些民营文化企业、民营文化工作室、民营文化经纪机构、网络文艺社群等,独立于财政支持且充满活力,坚持交汇融合,孵化形成了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聚落,如文艺+旅游、文艺+科技、文艺+影视、文艺+传媒、文艺+康养等园区,已经成为四川文化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中流砥柱。从政府层面,急需加大对这些民营文化企业的关爱支持力度,持续推进四川文化经济的繁荣发展。
(五)文化资源的资产化开发,呈现出清晰模式
本报告对文化资源的资产化绩效开展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P值为0.05时),一个地区的文化资源资产化成效受到“资源储备水平、研发投入能力、体制改革状况和新兴业态发展状况”四个方面的显著影响,当然,这并不是说其他经济社会因素对文化资源资产化没有影响,只是统计数据揭示出这四类因素发挥着显著性的作用。换言之,在其他经济社会因素同等作用下,这四类因素综合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文化资源资产化成效。进一步分析可知,一个地区要开发文化资源,首先离不开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此前提下,方可对储备的文化资源存量进行开发。但是,在诸多的开发方式中,加大研发投入和培育新兴业态是重中之重和方向所在,进而带动市场的认可,以经济效益回报文化资源的资产化开发。四川省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这为未来文化资源的资产化开发提供了模式指引。
(六)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助力文化强省建设
四川各类型文化创意资源存量丰富,大力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有可为。依托省内丰富深厚的文博资源,树立保护先行的理念,大力推进博物馆旅游、红色旅游、古镇古建筑古遗址游。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工业遗址),以参观、游乐、体验、购物等旅游活动为主要内容,促使文创园区带动旅游业发展。依托城市郊区的农业资源优势、景观景点景区优势、区位交通优势,形成一批协同性强的文旅休闲、创意农业类郊区文旅圈。依托乡村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民间艺术资源,带动民俗旅游业、节庆旅游业、民宿旅游业发展,丰富乡村旅游体验。以“IP+应用场景+消费”模式,不断推进四川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为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