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文化经济报告(2018)
- 谢梅 王世龙
- 1537字
- 2024-11-01 02:17:09
一 指数体系的理论基础
文化经济作为消费结构升级下的一种特殊经济形态,主要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着文化和经济双重特征,因此在开展四川文化经济发展研究过程中,需并重考量文化和经济两重属性。四川文化经济指标体系的设计科学合理与否,是一个有关本研究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一个是否能科学反映四川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融合发展的重点所在,有必要对四川文化经济发展规律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避免在指标体系设计框架上产生偏颇。基于此,本研究率先对文化经济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尤其是对国内外文化经济相关报告的指标体系进行细致的研究,以便为本报告指标体系的设计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为四川文化经济指标体系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文化经济相关理论及其研究的梳理分析
本研究指标体系的建立,兼顾文化的价值导向和经济的效益导向,并没有将传统发展理论作为基础理论支撑。传统发展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产业竞争理论,因忽略文化经济的文化价值导向而不被采纳使用。在本研究中,就指标体系选择与设计而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率先体现研究的价值理性,对研究的工具理性也未忽略。
在借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和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所提出的指数框架的基础上,本报告以文化经济学、文化政策学和文化生态学作为理论基础。文化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有着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特征属性,其研究对象是文化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所表现出来的运行规律,以文化产品的运动形式表现出来。文化政策学,是公共政策领域的研究分支,探索的是政策制度框架的科学合理设计与优化,重视政策制定本身的规范和创新。文化生态学,强调的是文化经济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从发展实践来看,文化经济的发展过程本身也正是与周围环境因素不断交互作用的结果,可以说文化生态学是研究和支撑文化经济发展的系统科学(见图1-1)。
图1-1 文化经济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报告文化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建立,以坚持价值导向为先行,并重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在文化经济学、文化政策学和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支撑下,以内外因基础理论为基础,贯穿文化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借鉴产业发展实力、竞争潜力及环境支撑力的逻辑框架,建立三圈层的文化经济发展指数,第一层资源资产化、第二层业态创新化、第三层环境生态化(见图1-2)。其中,资源资产化主要是指文化经济资源开发转化为资产的生产过程,包括资源储备状况、开发主体规模、资产化成效;业态创新化主要指文化经济资源开发转化为产品资本的中介流通状况,包括研发投入能力、新兴业态规模、文化市场状况;环境生态化主要指文化经济产品的消费环境状况,包括经济社会水平、体制改革状况、规划及财税支持水平等。
图1-2 文化经济发展指数构建的逻辑框架
(二)国内外文化经济相关报告指标体系的借鉴
文化经济指标体系的建立,既要符合文化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又要符合四川省的省情。为科学、有效地建立文化经济指标体系,本研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借鉴参考,吸纳了优秀的科学的指标体系设计,并结合了四川地区的元素,具体情况如下。
从国际层面上来说,本研究指标体系借鉴了欧洲创意指数,也就是说在分析评估一个地区的文化创新发展潜力时,研发指标、创新指标等通过文化创新的投入产出元素指标进行衡量,从而对文化创新能力进行系统评估。在国内相关研究中,本研究指标体系借鉴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等相关研究成果。在省区市这一层面,本研究也对北京、上海等地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