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与升级理论指导
- 素质教育实施规范(学好玩好学校与教育系列)
- 代旭编著
- 40251字
- 2021-05-30 21:00:44
1.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各种机能能力,它是衡量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五个方面。上好体育课,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体育教学应重视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能力。青少年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少年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少年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在力量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皮层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反应快,所以学生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素质和速度耐力素质,适合少年练习,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
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在少年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是较薄弱的环节。体育教学中不能不进行耐力练习,但也不要过多地进行耐力练习,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但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时间,适当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并有间歇地逐步延长时间,以便发展耐力素质。
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的能力。灵敏性与人体对空间感觉和时间感觉的能力有关,也与速度和力量素质的发展有关。灵敏性是一种综合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可采用活动性游戏和各种基本体操等方式,以促进灵敏素质的发展。
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各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少年关节的软骨较厚,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发展柔韧性的练习。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根据素质发展的年龄特征,发展柔韧性应从小抓起,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柔韧性与肌肉力量的相互关系。
身体素质虽然是通过人体各种基本活动所表现出的力量、素质、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方面的能力,但也是人体内在综合机能的集中反映,因此,身体素质的状况是衡量学生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少年来说,机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单一的练习会造成集体发展不均衡,体育教师应采用全面发展的身体练习,以利于他们身体各种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2.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必要性
教育部日前公布的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学生的身体状况总体较好,但肺活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肥胖学生继续增多、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等突出问题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原本在中老年人身上才出现的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与肥胖相关的病症,近年来在青少年身上也时有发生,且患病年龄提前了10到20年。
有关部门加大力度
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一系列法规,从制度上改变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提高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从根本上改变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硬件条件,引进多元化的体育教育思路。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两个条例,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改善体育场地设施,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依靠学校领导的支持,大力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水平,加强宣传力度,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自觉意识,完善规章制度,改善物质条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推广一些占地面积小的体育活动游戏,积极推进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及参与意识,提高其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选择和接触更多的体育项目。
在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活动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吃苦耐劳、坚毅顽强品质的培养并要正确认识体育教学中的安全和“安全”下的体育教学。
加强对学生的强化
学校应该加强针对学生、家长的营养指导,以发挥家长在改善学生营养方面的特殊作用。加强对供餐单位的指导和卫生监督。做到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加强对网吧的规范化管理,正确引导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健康文明向上。
总之,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不可忽视,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也很多,家长有责任、体育教师有责任、社会有责任、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更有责任。因此,我们不能笼统地说该由谁负责,但也不能因为大家都有责任,就可以谁也不负责任,而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分清责任的主次,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化教育网络,从每一个孩子着手,为祖国的未来而共同努力。
3.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长效机制
建议以建设学生喜欢的体育课程,提高青少年对健康体质的认识高度,培养主动意识为突破口,建立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长效机制。
明确责任制度
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教育机构体育工作责任人制度,不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新制度,好政策,从宏观上把握和指引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的方向。在学生升学考试制度方面,进一步加大对体育健康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体育成绩在学生升学总成绩当中的比例。
提高经费投入
逐年增加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努力改善教育机构从事体育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将日常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作为工作量,记入教师年度考核,并对组织得当,开展效果好的单位和个人加以奖励。进一步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学校的体育环境,特别是目前条件较差的郊县和农村的中小学。这部分资金可以从体育彩票等社会公益资金当中划拨,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丰富体育形式
不断丰富体育锻炼形式,引入学生喜欢的,具有地区特色的,社会流行的项目进行推广。应创设青少年喜爱体育课堂,培养体育锻炼主动意识。可以改革传统的课间操,开展好大课间体育活动,开辟轮滑、攀岩、足球颠球、篮球拍球、体育舞蹈、呼拉圈、健美操、游泳等项目,学生分区进行运动,多角度多项目的轮流运作,既有效利用了所有体育设施,又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这里要强调的是,郊县农村等本身体育运动条件不是太好的学校,可以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优势,开展民间武术、舞龙舞狮、杂技等有特色的运动项目,这样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又传承了优良民族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提高健康认识
不断提高青少年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们知道,一个健康的体魄对其人生、对我们国家、对中华民族有重大意义。在课堂上不断进行健康教育,教给学生一些有用的健康知识和锻炼方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成自己主动锻炼,切实建立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长效机制。
4.学生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关系
心身医学研究表明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很多疾病,如气喘、高血压、皮肤过敏、胃溃疡等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如情绪对身体就有很大影响,积极的情绪有益于身体健康,消极的情绪有损于身体健康。斯顿巴赫就认为“所有的病症都是心身相关的,只是某些疾病比其它疾病有更明显的情绪内容”心理素质不但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直接影响,而且,对身体潜能的发挥也有很大影响。这一点可从体育竞赛中看出来。在旗鼓相当的情况下,甚至于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下,谁的心理素质好,谁的体能就能得到更大的发挥,并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心理训练已成为体育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心理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心理素质不但与诸素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而且,对这些素质有深远的影响,对这些素质的提高起到巨大作用。其次,应该探讨心理层面与生理层面、社会文化层面的关系和作用。
生理素质开发潜能有赖于心理素质
人的生理素质是先天的、遗传的,但这先天的、遗传的生理素质蕴藏着丰富和巨大的潜能,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开发出来。潜能的开发和发挥是通过心理素质的提高来实现的。从前面谈到的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关系中就可以得到证明。尤其是大脑潜能的开发,更是如此。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脑机能的认识与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但大脑潜能的开发和机能的发挥有赖于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为了使脑的机能充分得到发挥,各种形式的心理训练与教育模式产生了,如柯尔特的思维训练,科普曼创设的“儿童的哲学”,费厄斯坦提出的工具性强化思维训练,以及我国的创造性思维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金色童年教育等,都是通过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来开发人的潜能。
心理素质制约着社会文化素质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必须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上进行,如同道德教育、科学教育等都是在提高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实现的那样,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也必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由此可见,与生俱来的人的自然遗传素质必须借助于心理过程这一中介,才能不断吸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逐渐实现个体社会化,形成现代人的素质。也可以说,生理层面这一基础性因素与社会文化层面这一导向性因素,是通过心理层面,也就是中介性因素发生联系和产生相互影响的,没有心理层面,生理层面与社会文化层面是不会发生关系的。综上所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与途径是很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教学中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做到教书育心。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开发智力上,而且还表现在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即兴趣、动机、态度、意志等的培养以及社会心理品质,即情感、交往、处事等品质的培养和熏陶上。教书育心中的育心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习心理品质和社会心理品质的培养与熏陶。各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有显在的,有潜在的。显在的,如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很容易看出来,而潜在的,如学生人格、情感等是潜藏着的。后者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科学知识可以重新学习,而良好的人格却很难重新学习。传统的教育观只重视显在的影响,而忽视了潜在的影响。教书育心就要求通过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之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心理环境
环境育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它也适用于心育。校园文化的心理环境或氛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静态文化心理环境,如校容、校貌及各种设施设备等对学生心理会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是动态文化心理环境,如班风、校风等对学生将产生更大影响。良好校园文化心理环境的营造要动静结合,形成一种整体氛围,创造一种和谐、奋进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影响之中,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3)开设心理辅导教育课
心理辅导教育课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心理辅导或指导活动课,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讨论、表演、演说、游戏、访问、填表及观看影视节目等活动形式,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4)建立心理咨询室与心理咨询箱
其目的是加强辅导,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5.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现存问题
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不是简单的身体锻炼和游戏,而是从学生的身体健康基础出发,因材施教,发展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促进身体形态发育,加强学生社会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建立乐观向上的精神,培养团结协作、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
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较低
很多体育教师仍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体育教学在很多高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排除校领导观念方面的因素,体育教师自身努力不够也是主要原因。很多教师安于现状、工作热情不高、创新能力不够,这些都制约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运动兴趣的建立,所以,必须加强体育教师的责任感、紧迫感、敬业精神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体育工作的主导作用,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更高、更广泛的要求。
学校体育教学的方法有误
学校没有进行因材施教,同一内容,同一标准,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有些同学先天身体素质较差,运动激情不高,对于他们不能简单地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次、分内容教学,使他们的目标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运动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达到自身运动极限,实现全面发展。
身体素质教育没有内外结合
学校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不能落到实处,很多高校在进行身体健康测试后,没有进行数据分析,无法了解本校学生的不足情况,体育课上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练习,使体质检测和体育教学脱节。在课外活动上和各项体育协会的练习中,专业体育教师参与较少,使课外运动无法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普及的作用。
6.身体条件略差学生的思考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对“小、矮、差”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久而久之,使这些群体疏远体育活动,成了体育课堂上受冷落的旁观者,也导致他们的心理、生理得不到健康发展。所谓“小、矮、差”就是指学生的年龄小、身材矮、体质差。因此,体育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更应该关注“小、矮、差”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获得成功愉悦,培养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加强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从而提高其身体素质。
学生应有的体育教育权利
那些身体弱、素质差、技术水平低的学生,是由先天性因素和后天缺乏锻炼、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或家庭和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造成的,应当讲,学生虽然在身体素质、身体活动方面与一般学生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他们却同样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他们也喜欢体育活动。教师应多关心他们,主动与他们交朋友,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设身处地为他们排忧解难;教师要尊重其人格和情感,要把爱心无私的奉献给学生,真正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师生关系,寓教于情,使身体条件略差学生乐于受教。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多谈心,多个别辅导帮助,以良好的师德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启迪他们,使其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是学生兴趣的激发者,体育教师丰富的理论知识,高超的运动能力,优美的示范姿势以及恰当的教育语言,都能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使身体条件略差学生应有的体育教育权利保证。
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
身体条件略差的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上有一定困难,但是要引导帮助他们参加体育活动,首先解除他们心理上的自卑感。
他们总认为在体育上不如别人,对体育活动有一种恐惧的心理。缺乏自信心和勇气,别人在参与活动时,他们却躲在一旁。他们对同伴的态度言语也非常敏感。总认为教师和学生看不起他们。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要教育其他学生,对身体条件略差的学生要偏爱,要正确对待同伴。教师为此要营造一个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互相理解、互相鼓励的学习环境,让自卑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
教师的表扬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并促使其将这种积极情绪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中。但在实践中,身体条件略差学生往往因运动成绩差而与表扬无缘,这对差生的成长是不利的。如果在教学中,根据身体条件略差学生的不同特点,循序渐进地逐步提出要求,一有进步就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能产生成功的喜悦,并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使他们更加有信心去实现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如此反复练习必将使学生逐步形成由后进变为先进的强大内驱力,乃至达到先进。
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
身体条件略差的学生与一般学生在身体素质、体育能力上与其他学生要有所区别,所以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对于一些怕吃苦,缺乏勇气的学生,练习时督促其认真完成,对他们的教学要求要有信心和耐心,对他们的进步要及时鼓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从实际出发,要贯彻“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原则。
“低起点”,就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依据新课程的目标体系,树立全新的以关注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观,目标制定要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让他们觉得实现这些目标不遥远,容易和教师达成共识,建立在自觉性、主动性的基础上的体育课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
“小步子”,就是要为学生创造容易成功出发,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因为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经常碰到的是失误、失败、落后,从而产生怕体育,对体育课不感兴趣。所以让身体条件略差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更为重要。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差生往往对一些有一定难度、一定危险的体育项目感到恐惧,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该在不改变动作结构的情况下,及时调整、改变练习的难度和条件,逐步提高,而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一是碰到难度比较大、有一定危险性的技术动作时,教师不但要分解简化技术动作,而且还要采用一些辅助练习,降低动作的难度,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二是降低器械难度,器械难度在客观上会引发学生的恐惧心理,例:跳高,把竹杆换成橡皮筋,让学生具有安全感,从而在不影响本次课的质量前题下达到预期的目标。
“多活动”,就是指在保证活动时间内,人人参与活动。学生全面参与活动,全体参与活动。既要考虑到发挥优秀学生的领路作用,更要照顾到身体条件略差学生的参与和提高,决不能只抓几个“尖子”凑热闹。要对身体条件略差学生,耐心启发,细心辅导,精心施教,并要注意动静结合,让身体条件略差学生乐于活动。
“快反馈”,即使指教师对练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采用集体、个别相结合的等方式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同时还要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和教学手段。由于及时反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快反馈”既可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激励,乐于接受下一次学习,又可以通过信息的反馈传递进一步校正或强化。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尽心尽职,多献点爱心,多下点功夫,多花点时间。在组织身体条件略差学生活动时,要多表扬,多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教育其他同学热情帮助他们,使之感受到教师的关心,集体的温暖,活动的乐趣,这些身体条件略差的学生的落后状况就会有明显的改观。他们的进步,也是对其他同学也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7.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越来越多的学生身体素质不过关而影响了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无法适应多种思想文化的激荡,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激烈的竞争、物质生活的悬殊,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不协调的,现代社会,更无法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自己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身体素质是当代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不仅应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有较高的身体素质。这对于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和顺利迈向社会,都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高速飞跃,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丰富,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但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学生也不例外。
一般认为,学生基本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几个方面。其中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越来越多的学生身体素质不过关而影响了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无法适应多种思想文化的激荡,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激烈的竞争、物质生活的悬殊,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不协调的,现代社会,更无法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自己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增强体育锻炼的意识
体育意识是对体育锻炼的自觉反应,是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动力。只有培养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体育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体育锻炼不积极,身体素质较差的现状,提高他们体育锻炼主动性的和目的性,而不只是应付老师,应付考试。
开展多种活动增加兴趣
有许多时候学生不是没有正确的体育观念,也不是没有较强的体育锻炼的意识,而是由于自身不够了解体育无法找到一项适合自己的,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没有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就无法充分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利用一切可行的办法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如定期举办运动会,举办体育知识竞答比赛等,。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了解,提高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增加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加强学生体育理论学习
当代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体育基础,但是缺乏科学方法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导致学生无法进行正确的体育锻炼。应加强学生体育理论的学习,全面系统的认识体育运动,掌握正确的体育战术、技术,和体育锻炼的方法,使大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此外,进行学生体育理论教育也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知识面的扩展。
创造良好体育文化氛围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的前提,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也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场所,学校体育设施等方面的配备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起到很大的影响。有不少同学热爱体育运动,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却因为身边没有合适的运动器材或运动场地而使喜爱的运动无法进行。这样也严重打击了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是他们失去了原本的兴趣。学校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活动场所,多开辟场地,不断增添体育器材,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与条件,为深化体育改革,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供物质基础。
大力开展体育课,为学生创造可以自主选择的体育课程,增强学生体育学习的选择性。学生在校期间,可自由选择不同的学习项目上课,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学习和锻炼中体会到体育无穷的魅力和乐趣,从而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的目标”。学生体育运动也是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对学生体育运动的培养要针对性的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可长期用来作为终身锻炼的运动项目,以强身育人为目标,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使全体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努力探索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面的途径和方法。
坚持开展学生体育运动
开展体育活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不仅需要社会学校的支持与帮助,更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
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当代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人万般的宠爱,吃苦耐劳精神缺乏。常因为承受不住运动后的疲劳,而选择逃避体育运动,使自己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这是没有认识到体育运动对自己的重要性的表现。,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学生是家庭、是国家的未来,承担着许多人的梦想的和希望,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俗语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生的身体素质直接关系着自身,家庭,甚至国家、民族的发展。因此,我们学生要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完善自己各方面素质,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利用设备提高身体素质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学生不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方面都有着很好的条件,应该充分的合理的利用这些条件是他们成为提高自己身体素质的工具。身体素质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在利用图书馆等设施提高自己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也不应忘记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让自己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身体育锻炼是体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是提高中华民族体质的必由之路。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祖国建设的者。这要求广大学生不但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顽强的意志,开拓创新的精神,也要有强健的体魄。因此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学生走上社会后,从事建设祖国的宏伟事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8.学校体育如何贯彻素质教育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贯彻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体育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为目标。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和改革的总趋势。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贯彻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体育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
体育是体育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体育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处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体育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
加强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可巩固和扩大体育课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因此,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两操、两活动,进行队列操练、身体基本训练,狠抓基本体操的质量。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爱好,提倡小型多样,注意生动活泼,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应建立以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队。对有特长的学生要集中进行训练,运动队员必须要思想好,各科学习成绩良好,并在学校体育中起骨干作用。
要健全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坚持小型多样、达标内容为主的原则,每年举行一至两次体育比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素质。
9.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特殊个体,需要充分尊重和关怀,理解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发展。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不存在着绝对意义上的差生,也不存在着绝对意义上的优生,对学生都需要耐心与指导,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多种教学方法。
成功体育教学法
我在教学中制定的教学目标因人而异,对身体素质差可根据情况降低要求,使他们也获得成功。例如在篮球教学中,让他们不用站在罚球线上而是把投篮距离缩短一点,并向他们提出球碰到篮筐就算成功,这样,这部分由于臂力差、力量小的学生练起来自然有了积极性,在这基础上,再辅之其他素质练习,增加能力,使他们逐步掌握正确技术的同时,能在更远的距离投篮。
分层分组教学法
就学生的运动能力、年龄、性别及成绩分组进行教学。例如在跳高教学中,可将学生按运动能力分组,由学生自己选择有把握跳过的高度,使所有学生既可领会或掌握跳高动作要领,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条件下都获得成功。
体育游戏教学法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旨在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良好的学习情绪,使身体素质差的学生由被动接受为积极自觉的渴求。兴趣与成功是相辅相成的,而学生对游戏教学有着强烈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由于受到游戏的活跃气氛,激发了他们的热情,也能积极参与到游戏当中,在玩乐中有了收益。
同伴合作指导法
同伴合作指导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由学得较好的同伴来担任指导者,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的学习,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具体做法可二人一组或多人一组,其中指导者是比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水平稍高一点,由于学生平时相互了解,感情融洽,在体育技能的练习中会合作得很好。
评价激励教学法
现代管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以鼓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充分利用人的向上意识、自尊心和荣誉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体育教学中对身体素质薄弱生的每一点进步或某些长处有所发展都给予鼓励,有助于他们去感受成功。鼓励性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上课质量。
身体素质是人体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就不可能掌握好运动技能和技术,因此,在体育课上就要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使他们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和一定的体育文化修养,培养他们对体育的自我需要意识。
10.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
在体育教育目标研究中存在着各种观点,它们既有合理性,也存在一些弊端:它们往往以静态的观点,对体育素质教育的利弊得失进行探讨,缺乏对体育素质教育的目标内涵和素质教育本身的层次性、动态性和演化规律的研究。因此造成了对体育素质教育结构的不清楚,体育教育的整体功能差,难以形成合力的困境。
体育素质教育的内涵
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性及其基本品质结构,又可称为素养。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受教育者身心基本质量的教育。它的意义在于: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全面发展人的素质;主张合理的个性发展;保证人最基本的身心质量。依照素质教育的实质与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在体育学科中素质可解读为:身体素质+深层素质的可能领域=体育素质。
在“健康第一”理念日益成为当今学校体育教学主导思想的今天,“体育素质”这一提法也显然超越了身体素质的范畴,而形成了一个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认知素质等在内的层次分明的整体。对这一整体的规范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体育素质教育所关注的内容,决非仅仅是身体素质,而应是最大限度地扩展张力,利用体育学科特有的优势,尽可能地发展学生各项素质。体育素质与教育素质势必有内容上的交叉与融合。
其次,体育教学所规定和培养的学生体育素质,是与整个社会需求密切联系的一系列品格的总和。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探讨,必须考虑到社会因素。脱离了这一前提,就难免素质教育的盲目性。而社会处于永动不息的发展之中,也就决定了学生体育素质不断发展、持续变化的动态演化特性。
另外,学生的体育素质系统具有层次分明的结构。从系统内部来看,学生体育素质系统的发展就是要实现层次间的不断跃进。体育素质教育的任务,就应该在于如何提供适当的外部控制参量,以使这一跃进过程顺利实现。
体育素质除了能涵盖身体素质,同时还兼容了技能以及健身、强身与养生的志趣和能力。将体育素质作为素质教育思想在体育课程中的教学目标,是近年来体育理论上的一种创新。这种理论创新进一步拓宽了人们的视野,理顺了体育教学的一些特殊规律:体育课程内容的主体是运动动作,学生学习的是身体练习,发展的是体能和技能;体育教学的社会学特点是学生不会成为“孤独的个体”,即体育课堂具有“社会场力”,可以发展学生的角色素质;体育教学组织中的“竞赛性事件”,能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体验理想的道德生活,分享与共承,完成人格与道德品性的提升。
体育素质系统的层次结构
学生体育素质的层次结构,是由基本素质、发展素质和创新素质三个层次构成的。第一层次的基本素质包括学生强健的体质、良好的意志品质等;第二层次的发展素质包括学生的运动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第三层次的创新素质则以知识结构、运动智能和一般智能为其组成要素。低层次素质跃迁到高一层次素质后,原有层次并非消亡或停滞不前,而是在已形成的更高层次的协同和支配下,继续其量变过程,为系统向新一轮更高发展层次的跃进积蓄力量。因此,高、低层次之间是一个互为前提、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
(1)基本素质
学生体育素质的基本性,是学校体育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的最为基本的素质,也是社会需求对体育教学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它包括学生强健的体质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两个方面。强健的体质既是特指运动训练学意义上的身体素质发展,也泛指解剖、生理学意义上的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耐受能力及身体抗疾病能力等各种身体素质,它是学生学习、生活及适应社会的基础和前提,特别是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信息,学生必须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敏捷的思维,没有强健的体质是不行的。而体育这一以“体”为中心的学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正是发展学生的体质,因此将强健的体质列为体育基本素质的范畴是合理必要的。
将良好的意志品质归为体育基本素质的层次,是因为良好的意志品质往往是学生良好素质形成的支柱和动力保证,它能有效地协同其他素质,形成合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运动和锻炼,为素质系统的演化保驾护航。强健体质的形成依赖于体育教学中的基本身体训练,而优良的意志品质则依赖于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培养。
(2)发展素质
发展素质是指学生的运动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它们是在基本素质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是创新素质的基础。拥有强健的体质并不等于同时拥有了运动能力。运动能力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正确地进行身体练习,促使身体各部分的协调运动,从而不断促进体质的发展;另一方面则使学生较为准确地认识和理解体育运动本身,不断建构其身体技能体系,促使其体育知识结构和运动智能的不断完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对待自然和社会的态度以及在解决问题时起动力支配和情绪调控作用的个性心理,它包括兴趣、意志、需要和情感等。
非智力因素建立在思想品质基础之上,发展于身体练习过程之中。而它一旦形成之后,又会充实、丰富思想品德的进一步发展,规范、引导着身体练习的过程。同时,非智力因素对知识结构的形成、智能的发展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这一层次素质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将其命名为发展性素质的根本原因。
(3)创新素质
素质教育本质上应该是创新教育。学生只有从基本素质出发,发展到具备了创新素质,能够自主地进行创造性工作,素质教育的目标才算真正落实。对体育素质教育而言,就是要使学生具备合理的体育知识结构、运动智能和一般智能。知识结构是学生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基础,它不等同于知识或知识的堆砌,而应是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所组织起来的纵横交错的知识联合体。它的形成是学生在运动实践和非智力因素协同作用下,主体自我构建的结果。智能是智力和能力的结合,是保证学生有目的的适应、选择和改造客观环境中心理活动的总称。
在体育素质教育的视野中,学生的智能又可分为一般智能和运动智能两个方面。前者是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发展起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记忆力等智能,主要在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实现。后者则是指与身体运动相关的运动适应能力、运动感知力、运动记忆力和运动思维能力等几个方面,它是体育创新素质的核心和方向。
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途径探索
近年来,不少专家从不同角度对如何根据《纲要》精神进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研究涉及新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及学习评价等,成果令人瞩目。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构建有利于体育素质教育目标达成,符合《纲要》精神及学校自身特点的体育新课程体系已成为高校体育界同仁的新目标。
(1)实现从“课程本位”向“以人为本”的转变
长期以来,由于“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等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主体精神所展现的是设计者的思想,没有面向学习者,使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课程要素均程度不同地体现出“重物轻人”的特征:在课程内容安排上,重科学、轻人文,只考虑体育运动项目本身内容的完整性,且规定过死,选择性差,内容的综合性差,影响了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整体培养“完整的人”;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统一要求或限定选修的课程多,任意选修和区别对待的课程少;在教学方法上,沿袭了一条单向传习式的“师传—生受”模式,特点是“教师主动与主导,学生被动与接受”;在教学评价上,见物不见人,就体育论体育,以一把尺子衡量全体学生。
实践证明,这种知识型、接受型的课堂环境,容易忽视人性,忽略人的情感需要,忽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人文体验和感受,难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潜力。当代教育学认为:“不断提升人的地位,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它反映在四个方面: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这一观点的内涵与当代人文主义课程的特征相一致,即:“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和发展”。这应成为我们当前确立“体育课程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育理念。
(2)实施“课程目标统领课程要素”的改革策略
“课程目标统领课程要素改革策略”是指构成课程体系的各子系统均以实现课程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在依据课程目标进行各局部改革后,通过理论整合和实践运用,最终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实施“课程目标统领课程要素改革策略”的原因主要是:首先,课程目标统领课程要素是课程改革必须遵循的规律,因为课程目标既是课程教学理论的直接体现,又是课程编制的起点和归宿。依据并强化课程目标在课程体系改革中的作用,真正做到课程体系各要素均服从、服务于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改革实践应始终坚持的基本立场。其次,《纲要》颁布实施两年多来,尽管已有不少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但对课程体系局部研究的多,且视角不同。
实施“课程目标统领课程要素”的改革思路是首先要辨析高校体育课程目标领域及各领域课程目标的内涵;其次要构建、采用与课程目标内涵相对应的课程内容体系,并设计、运用符合课程目标内涵要求的课程教学方法;最后要建立、实施体现课程目标所达成的学习评价机制,全面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总之,要推行高校体育新课程体系的整体改革,应有一个整体的视角,这就是以《纲要》对新课程规定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运动技能、运动参与等五个领域目标为起点,审视和改革原有课程体系,再结合校情、生情等学校特点,以实现五个领域的课程目标为主线,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3)构建以“生理和社会适应”整体为目标的体系
课程目标应注重完整性、人文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是为了培养人和教育人而产生、而发展的。体育课程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精神思想和人文因素,且教育效应是多层面、多方位的。它对学生形成乐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良好的交际观、友谊观、成才观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能,而且应把培养具有健康、丰富、和谐个性的人,作为教学的首要追求,充分体现人的价值,使学生更加自由、全面的发展。全面发展也包括学生内在的心智发展,及创造精神与能力的养成。强调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的陶冶,体现出包括体育知能观、体育价值观、体育意志品质等在内的精神培养,使人的生物水平、知识水平和心理水平协调发展。
课程内容应体现综合化、生活化、现代化。学校体育课程的功能是多样的,多种功能之间有时是不够协调的,甚至是矛盾和冲突的。学生对体育的需要本身也具有多样性与矛盾性。这就要求人们对体育课程价值和内容加以整合,构建具有综合化、生活化、现代化的教材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审视以往学校体育的教材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过于封闭、单一,忽视了对学生独特个性和多样性的尊重和提倡。因此,人文体育教育内容体系是建立以人为本,注重健身,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体育能力,形成锻炼习惯为中心的新内容体系。它在不轻视体育生物功能的同时,重视体育对人的社会化作用和文化传递功能。它突出健康目标,强调体育不仅是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适应环境、学会生存,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方式应是师生间的平等、互动、民主、和谐。注重师生平等、互动、民主、和谐,表明了学校体育从忽视学生发展向关注人的发展的转变。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应当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直线式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过程,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和尊卑之分。教师的责任是建构一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氛围及背景;学生的学习完全是探究性的、建构性的,而不是完成规定的任务。在教学中师生始终处于一种相互协商、相互理解、民主的教育氛围,这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主体而进入教育过程。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都能得到进步并通过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建立新的学习评价机制。为激励学生发展,在评价观念上,应强化激励、发展功能;在评价内容上,由单一的“生物”领域扩展到“生物、心理、社会”等多领域;在评价标准上,由定量性、绝对性评价变为定量、定性相结合,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结合;在评价方法上,由教师评价变为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性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通过有效的课程学习评价,必将激励和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11.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与建议
素质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密切关联,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个人终身的核心。从实际情况来看,影响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主要是运动不足,而这些问题又有着广泛的社会、学校教育、家庭等原因因素。
学校教育的原因与建议
学校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但在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育未能得到全面的贯彻和落实,学生的身体素质未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在多年的实施中,在应试“问题”上未能有实质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上,它的主要指向是文化成绩方面,而非“全面”的提升,在这种的教育过程中,体育教育和教学未能摆脱,正如我们所说: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这一现象未能摆脱,是使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原因之一。
建议:改变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努力改变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和认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力度,加大中考体育加试分数的比例。明确德、智、体三方面的关系和作用。
学校体育教学中,由于体育课程改革,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人们更为关注的兴趣、娱乐、休闲、舒适,一些费力气、拼毅力的运动练习,不受学生青睐,现在的学生顽强意志的信心和品质变弱了,怕苦怕累,碰到困难时服输。因而,在教学上很难开展,从而使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原因之一。
建议: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和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课堂玩得开心是上好课的前提。但不要忽视体育知识的掌握、课堂中素质练习和学生刻苦锻炼精神的培养。
学校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学校和体育的一大隐患,也是学生安全的生命线。由于在社会和学生家长的影响下,在学校的安全问题上,学校的管理出现过激行为,学校对安全和“安全第一”的思想是正确的。但体育运动与伤害事故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做好各种安全防范措施下,参加体育运动难免会发生伤害事故,特别是一些对抗性、身体接触的运动。当出现意外事故,体育教师、学校负担一定的责任,特别是在一线的体育教师。因此,有相当数量的体育教师由于过分担心学生在体育课上受伤,怕受到学校和家长的指责和成担一定责任,于是体育课小心谨慎,不敢让学生放开进行体育运动。为了学生的安全,只好损害学生健康。在体育课中,学生发生伤害事故,是体育教师成担很大责任。易出现伤害事故的运动项目,体育老师怕上,怕承担事故责任。
建议:如何对待体育运动的“安全事故”的发生,我们应当尽可能或减少体育伤害事故发生到最低程度,不出大事故。但体育运动与伤害事故存在着某种必然的关系,人们所说一样“防不胜防”。我们要从思想上重视运动中安全全问题,做好各种安全措施,力求使运动伤害事故降低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要解决社会和学生家长对学校(学生)出现事故的认识。椐了解,在外国一些国家,学生在课堂和体育运动时出现意外伤害事故,都由保险公司负责解决,家长从来不认为学校或教师有什么不对。在我国学生保险问题能否学习“机动车强制险”一样,值得教育部门思考?另一方面,体育教师或学校无权以避免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为由,随意减少教学内容或体育活动,不要牺牲学生一生健康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平安。
体育竞赛、活动方面,组织各种体育比赛和活动是促进学生体质提高的有力手段。因组织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少,是影响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原因之一。
建议:市、镇、学校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比赛和活动。
社会的原因与建议
学校体育是影响学生体质和健康的因素之一,但绝不是全部。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物质日益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人们健康地生活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现在的学生养成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吃多少就吃多少,导致营养过剩和营养结构不合理,因而,导致学生的肥胖症或营养不良。
社会交通运输业的发达,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现在学生上学,全由公共汽车、私家车和校车代之,学生步行的机会少了。
“独生子女”是影响体质和健康的因素之一,由于独生子女较多,独生子女在家活动少,再加上电视、网络日趋普及,许多学生沉迷于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侵占了身体活动的空间,学生锻炼身体的时间越来越少,特别是对学生的视力影响尤为严重。社区体育设施和体育活动缺失,是造成学生体质下降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建议:学生的体质是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要充分认识到物质条件与健康的关系,要充分利用条件为健康服务,不要起负面的影响。社会要多配置体育设施和多搞一些与学生为主的体育比赛和活动,特别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两个假期组织开展体育比赛和活动。明确体育是培养他们团结、合作、坚强、献身和友爱的高尚情操。更是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精神和吃苦耐劳意志的有效途径。
社会的原因与建议
学生在不同的家庭表现不同的个性,但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存在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对影响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尤为重要。
家长弱爱子女,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出身。由于父母非常溺爱自己的子女,使不少独生子女表现得脆弱、缺乏毅力、没有恒心,不愿意进行艰苦的体育锻炼。
望子成龙,勿视体育的重要性。在现今的社会里,由于在二考定终生的中、高考的影响下,学生家长往往过分着重孩子的文化成绩,存在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重技能、轻体能的倾向。
建议:爱子女是人的天性,过份溺爱,其实是伤害。特别是对品质、毅力、没有恒心、思想脆弱、怕苦怕累影响较大,爱要有分寸。作为家长要多鼓励和支持孩子多一些参加体育运动和社会活动。
由于家长在“一考定终生”的影响下,自觉不自觉地将子女的精力放在追求升学、文化成绩,勿视了体育锻炼对人体的重要性和德、智、体三方面相互关系的认识。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完全人格,首为体育”。
总之,学生体质下降有其复杂的社会、学校教育、家庭原因,需要我们重视,更需要正确的认识和支持。需要社会关怀、教育体制、生活状态、意识行为等多元素的共同努力。学校教育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体质问题,学校教育是最直接、最重要、最有望尽快得到改善的因素。
12.提高体育素质教育的方案
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这一迫在眉睫的难题,要求高校体育工作者必须加强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根据学习目前的发展水平和潜力,注重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实施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模式,扶持各项体育协会的开展,把阳光体育落到实处。
加强教育者队伍建设
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要制定一套可行性的奖罚制度,在专业素质、备课和授课能力等方面进行定期检查,定期评比,以促进教师的工作热情,一堂好的体育课不仅能锻炼身体,愉悦心情,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爱好体育,爱好生活。相反,消极的体育课不仅是浪费了学生90分钟的时间,同时,也会使学生形成不思进取、敷衍了事的学习风气。所以,师德、师风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建立有序的课程体系
虽然很多高校已经采取了分项教学体制,但在实际运行中,很多学生因为过多的限制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在相同项目中教学内容相同、考核标准一致,使得身体素质好的同学“吃不饱”,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完不成”,即使做了最大的努力,也无法步人优等生的行列,这一事实,打击了先天素质较差学生的运动积极性。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提高幅度方面的认可程度,使考核标准与学生身体条件及原有运动基础相联系,这样既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能够对学生的进步和提高进行鼓励,从而激发和保护学生的运动自信心,使各层次学生均能有较好的发展。
课堂内外体育的结合
学校应扶持学生组建各项体育协会或课外体育活动,大部分高校的学生自发组建了不同的体育协会,虽然收费很低,但参加人数还是很少,坚持锻炼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相关部门应选派各项骨干教师进行协会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指导,并定期评比,对于参加的同学也应该建立公开评分体系,促进和鼓励学生组建各项体育协会,并在场地和设施上给予大力支持,让学生自主制定规章制度,通过各种形式吸收会员,进行比赛和实践,这不仅可以达到体育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也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使校园体育运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确认学生教学中地位
学校应当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是尊重、发挥和完善学生主体性的教育,从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尊重学生按照个人爱好自选体育课,鼓励组建和参加体育协会等方面来看,都是在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和促进体育习惯的形成,实现自主运动,终身体育的目标。这一观念的转变,有待制度的确立和执行的力度,需要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是我们每一个体育工作者的责任,在不同时期要建立不同的教学模式,重在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促进其更好、更快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提高是高校体育能否实施好素质教育的关键,这需要所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13.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方法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
从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入手,打破单班教学模式,实行多班男女分组分项教学模式;由单一教师上课,改变为多位教师分专项上课;由一种上课方式,改为必修和限项选修相结合方式上课。本课题的试验已进行了近三年,为更好、更进一步地探索和科学地运用教学模式,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将更深入的探索。
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
中央把“健康第一”确立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使过去一个世纪来中华民族体质薄弱所受屈辱,于今天我们要强国强种振兴中华的历史呼唤,是一百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
转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倾向。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形成身心健康的同步发展。
明确和树立新的教学观,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特长和学习潜能,建立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把教师的教育观从传统的教学方式转移到多方位教学方式上来,使体育教师成为一个体育健身的指导者,协调者,更是一位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练习、游戏的同时,培养其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任务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转变片面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观念,树立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观念。
首先,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发展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其次,通过体育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卫生知识,基本的运动技能和技巧,基本的健身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再次,学校体育必须作为德育的一个方面,通过体育教学和比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最后,发展学生的个性。个性是人性的闪光点,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更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面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发挥学生个人特长,在自己感兴趣、爱好的项目上有更高层次的发展,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原则
明确和树立新的教学观,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特长和学习潜能,建立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那么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教育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1)科学性原则
体育创新模式的构建要进行全部的科学论证,对实验过程的管理要科学化,加强过程监控和资料的积累。
(2)主体性原则
教师要支持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3)发展学生个性原则
实验课地开展,既要有共性,又有个性,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于是学生个体优势特点得以发展。
新的教学方法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爱好、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实践证明:“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与培养学生体育特长教学模式”是较科学的,是合理的、可行的,具有可操做性,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个性和生理发展的最佳选择。
14.开展阳光体育的实施办法
怎样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把素质教育扎实有效地落实在具体的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把学生的健康意识放到首位,加强学校的组织领导协调工作,制定完善的体育活动卫生安全制度,营造良好的活动环境和活动氛围,坚持以体育教学为基本平台,配合学校组织的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把学生身体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工作实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享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制,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提高思想认识
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学校领导首先要有思想认识的高度。学校主要领导要组织各部门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通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文件,领会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性,特别要注重对学生的健康教育,使学生在思想上正确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培养他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
建立专门机构
学校必须成立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长担任阳光体育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由德育处、班主任、体育教师、校医组成。此外,还必须要明确具体的任务和职责。比如,主管校长亲自主抓此项活动,体现了学校对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视程度,各部门就不敢怠慢。德育处配合体育组组织协调开展活动,体育教师在制定落实方案的同时给予技术指导及活动的设计,班主任积极参与组织学生参加活动,从上到下形成团结一心的良好局面。
完善规章制度
按照阳光体育活动实施方案,学校阳光体育领导小组将不定期对个部门进行检查、督促,完成较好的,给予表扬鼓励;对不能完成目标任务的,要通报批评,并与年终考评挂钩。
在学校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总务处积极配合,将学校体育专项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予以保障,并将做到随着教育经费的增长同步增长。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标准》,合理配备专业的体育教师,完善相应的体育场地,按照学校的班额配齐体育器材,力争达到标准和要求。
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由总务处、体育教研组具体负责定期维护,预防学生在锻炼中由于器材问题出现意外伤害事故,学校建议各班鼓励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为学校处理好意外伤害事件提供必要保障。
营造体育氛围
学校要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氛围。制订详细的宣传计划,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站、学校文学社团,宣传板、手抄报报栏、校园网等各种宣传工具和手段,开设专题栏目,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第一”的思想和健康理念,使“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唤起全校师生对健康的关注。通过宣传,引导广大学生自觉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到大自然中,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在宣传中,树立学校体育工作的先进典型,推广班级的先进经验,以此带动更多的班级和学生参与到阳光体育活动中。通过宣传和普及科学健身、科学用眼、科学营养等科普知识,为在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科学指导。
内外活动结合
学校在继续执行国家关于每周2到4节体育课的基础上,认真组织每周3节体育活动课。体育教研组要积极认真开展好体育教学活动,更新教学理念,实施新课程方案,在体育课中进行游戏类,体操,韵律操,集体舞,武术操,队列和各种田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使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掌握一到两项锻炼技能。并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加强“健康知识教育和科学健身理念”的培养,把课外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并安排体育教师进行课外活动辅导、训练,对参与课外活动辅导的体育教师按相应时间计算其工作量给予奖励,确保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
要不断完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记录体系,建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书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如实反馈学生体制健康状况。
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除了以体育课这些主要载体外,还要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譬如,计划每学年第一学期校园韵律操,广播操和武术比赛、队列比赛,跳长绳小绳比赛、冬季小足球比赛,踢毽子比赛,常规性的冬季健身长跑,第二学期举行篮球联赛、乒乓球联赛、拔河比赛、夏季运动会等。利用这些大型体育比赛和娱乐活动为有效载体,培养学生运动健身理念,激发他们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教研组、各班都要制定出切实活动计划,争取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安排,月月有比赛”,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
合理安排时间
学校应当每天组织住校生早锻炼,内容以班级为单位跑操,时间为15到20分钟左右,建议走读生每天走步上学或者放学。
冬季每天上午组织学生在课间操时间,进行冬季阳光体育长跑活动,配上节奏适合的儿童歌曲,如《赶圩归来啊哩哩》《天地之间的歌》《我心爱的小马车》等,有节奏感的慢跑是一种最好的有氧运动,时间为15到20分钟左右为宜。
上好每个年级每周2到4节体育课,组织好各年级每周2节课外活动。活动课时间要科学安排,调整与当天体育课错开,做好各年级长跑特长生早晚训练时间安排。最好各种活动的记录,及时分析反思总结成功与不足。
做好安全教育
体育活动的目的就是促进健康、增强体质,如果在活动中发生了伤害事故,就违背了体育锻炼的宗旨,因此在组织学生活动过程中应十分注意安全。
要经常检查场地、器材,发现不安全因素要及时采取措施。查运动场地和跑道是否平整无坚硬杂物、沙坑沙质是否符合标准,有无杂物、单双杠、组合器械是否牢固等。
要教育学生遵守运动安全的卫生要求,加强自我安全保护,锻炼时要穿运动鞋,服装一般要求宽松适合,禁止将胸花、别针、小刀等尖锐锋利物品放在衣服口袋里以免发生伤害事故。
要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运动,人体各器官机能都有一定的生理惰性,而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人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克服人体机能活动上的惰性,协调各器官系统的工作,为参加剧烈运动做好准备;另外,做好锻炼前的准备活动,会使人体体温略为升高,肌肉和肌腱的粘滞性减少,弹性和伸展性增强,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当活动结束时,应组织学生做好整理运动,这可使人体恢复平静,消除疲劳,使紧张的人体机能放松,尽快适应下一阶段学习的需要。
做好医务监督
医务监督是指用生理卫生知识和医学知识对自己参加体育锻炼后的身体健康和身体机能进行监护,预防锻炼中各种有害因素可能对身体造成的危害,通过自我检查,了解对锻炼内容和运动量的适应情况,为今后的体育锻炼提供依据。
阳光体育活动是一种深入学生学习生活实际,造福学生身心健康的最有意义的群众性体育活动。通过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活动,磨练少年儿童的意志品质,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有效提高学生健康体质水平。要认认真真,扎实有效地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学校领导必须具备高瞻的战略眼光,持之以恒的组织活动态度,把学生的健康意识放到首位,制定完善的体育活动卫生安全制度,营造良好的活动环境和活动氛围,在活动中,坚持以体育教学为基本平台,配合学校组织的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各部门齐抓共管,才把阳光体育活动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实处。也只有这样,阳光体育才不会成为一纸空谈,学生才会真正享受到阳光体育运动的快乐,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制,才能更好地服务与祖国的明天。
15.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素质教育是作为应试教育相对立的概念提出来的。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着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我们把它叫做应试教育。学校体育的应试教育主要反映在重视以参加比赛为主的校运动队训练,忽视大多数学生的体育教育,我们称为“应赛教育”。国家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的涵义作了明确的界定,即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条件,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学校体育教育思想观念上的一场变革,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前提。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利用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更新学校体育教育思想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我国学校体育系统性、整体性、实质性的改革。首先,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其次,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现代学校体育教育观,学校体育必须冲破以竞技运动为中心和片面追求金牌的模式,力争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健身活动。再次,树立终身体育观,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态度、兴趣、习惯,使学生终身享受体育的乐趣。最后,树立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观念。形成以学校为主,家庭和社会为辅的一体化体育教育模式。
健康教育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我国学生的健康状况仍令人忧虑,超重和肥胖学生达7.3%,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特别是心理障碍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如何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之中,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这是新世纪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者应努力探索的新课题。
重视培养学生体育学科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在这个过程中主动练习,掌握各种技能,最后达到认识和理解。体育学科能力主要包括主动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体育运动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体育学科能力是学校体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不应局限在体育教学,应在课外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全方位中进行。
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育方法
学校体育素质教育树立起新的思想观念之后,必须要有一整套教育措施和方法。首先,要构建新的学校体育和保健课程体系,小学低年级以运动教育为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对运动教材进行加工,使其游戏化,通过各种游戏使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小学高年级以目标学习和自主学习为主,逐渐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爱好和基本活动能力;中学生逐步实行选修课程,并随着年级的提高逐渐扩大选修范围,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和保健的方法,形成自我健身的技能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具有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意识和本领,提高身体素质和保健水平。其次,是更新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使之成为立体化教学。最后,学校体育要建立一套学生科学发展的评价、监控体系,注重学生过程评价,变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实行学生素质发展综合记录。
总之,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既是一场变革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新学校体育教育的思想观念,建立新的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体系,更新体育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使我国学校体育展现新的风貌。
16.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
当前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身心两方面得到发展,具体包括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其中身体素质主要是体现人体体质水平的标志,是人体各种器官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等方面的能力表现。所以一个人体质的好坏,也体现了身体素质水平的高低。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和掌握基本技术、技能、提高运动水平的基础。所以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速度、力量、柔韧、灵敏等有关练习项目及相关动作进行纠正,对练习方法进行探讨。
速度素质的练习
速度素质是人体运动器官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较短距离的一项强度较大的快速运动,它能有效提高人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肌肉组织的功能。初中学生练习的速度素质主要以五十米为代表,也是充分体现学生素质的一个主要方面。
(1)速度素质练习常见的错误动作
五十米快速跑根据评价要求男生必须在八秒内、女生在九秒内跑完全程方为合格。根据人体代谢的情况,是无氧代谢。因此在八秒内完成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终点冲刺四部分,因强度大,一部分学生因其它身体素质的影响而出现动作上的错误,其中最典型的是双手前后摆臂逐渐过渡到左右摆臂,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扫地”式跑法。尤其是女生所犯的错误最多,也最难改正,往往会出现身体左右摆动,直线性差。
速度的快慢取决于步频和步长,而双手的摆动和步频、步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双手力量控制着跑动的节奏,同时也起着平衡身体的作用,原本双手前后摆动力的直线性原理可以使人在跑动中保持一条直线,也可以使跑动的速度得到充分提高,由于错误动作,手臂摆动使原本向前的力量被分到左、右边上,人体为了保持身体平衡,也就必定牺牲向前的速度来保持人在跑动中的平衡,这是速度练习为什么难以提高的一个关键。
(2)速度素质练习改正动作方法
拫据学生实际情况,产生以上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力量不足,所以习惯性做法,是在每次练习前进行双臂摆动练习,逐渐纠正摆臂动作,使同学们有正确的摆臂动作概念。
对女生特殊情况:在短时间、短距离内可以保持正确情况,因而采用10─20米距离快速跑,逐渐加大距离以达到逐步改进的目的。
对于左右摆晃的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低着头或仰着头跑、两腿用力不一致、双臂摆动幅度不对称、不协调。改进方法主要对比较弱的腿进行专门性练习,协调好双手臂力量,可持哑铃多做练习,也可以在跑道上沿直线跑。
速度的快慢除了手臂前后摆动因素外,还有腿部力量和跑动时大腿是否主动抬起、高度是否合适、带动小腿折叠充不充分,以及是否积极主动后蹬也是关键。在教学中常遇到错误是大腿没有抬起,主动后蹬不足,以至在跑步时步幅小、无力、反应不快,达不到练习的强度。这些错误动作男、女生都有出现,但女生表现较为突出。
腿部素质的练习
根据学生力量不足情况,可以在原地支撑或行进间高抬腿跑练习,主要强调大腿高抬后积极下压,配合身体直线稍向前倾,也可以在斜坡和台阶上练习抬腿。对于后蹬不足,原因是髋关节力量不够,以及柔韧性差,使后蹬髋关节不能前送,腿蹬动作慢。所以要加强腿部、腰部练习,多做膝、髋关节伸直,跳跃练习,明确后蹬标准。
练习中一部分学生已具备了一定速度,但在跑动中有身体后仰的“坐式”跑法。这主要是腰腹力量不足,跑歩中动作过于紧张所至,使动作不协调。
加强腰腹力量,多做由慢到快的加速跑和中速跑练习。强调跑时身体正直,使学生有个正确概念。
跑时蹬离起跑器无力以及起跑后身体过早抬起,影响加速度发挥。产生原因主要是起跑器与地面角度没有调整好。在做“预备”动作时,臀部抬得过高或过低。起跑后对加速度要领不明,腿部爆发力差。
纠正起跑无力、起跑后过早抬起身体的方法。调节起跑器角度,做好“预备”时动作要领,明确起跑后加速时身体必须前倾逐步抬起动作,加强腿部爆发力练习。
力量素质的练习
力量素质是完成动作时身体某部分克服阻力的能力。力量是人体主要身体素质,也是掌握各项运动技术,提高成绩的基础。发展力量素质练习有克服外部阻力和克服本身体重练习二种。按照身体部位可分上肢、腰腹、下肢力量素质。在初中学生的力量练习中主要以实心球、俯卧撑、举哑铃等练习为主。在这以实心球为例。
投掷实心球作为体现力量素质主要项目,要求学生双手持球于头后面,利用双手作“反弓”动作,使身体超越器械,利用双手拉长做功距离,利用腰、腹以及腿部力量将实心球投掷出去。但在实际练习中,学生的动作有时双手不能充分后展,而是曲在头部后,身体不主动后仰,投掷时不能利用双腿的蹬力,双手、双腿不能协调。投掷的角度不正确。
利用肋木或低单杠让双手背向反握住肋木或单杠向前用力作鞭打动作,这样使双手在外力的作用下充分伸直,同时利用肋木、低单杠练习可以使身体作适当后仰,以增大用力距离,使双手用力和腰腹、双腿用力逐步协调。
对于球投出的弧度时,注意不能太早使球出手,如太早出手投掷出的球因角度太大,力量只是向上。但也不能太迟出手,太迟会使出手角度小,球只会向下掷,所以掌握好实心球出手时机也是关键,理想的出手角度在30度-35度左右。
为配合投掷项目练习,推举哑铃对发展上肢肌肉及胸、背各大肌群有较好的作用,在练习时出现错误动作主要是身体不能保持挺直,伴有左右摇晃现象,手臂伸举不到位,达不到练习要求。正确的方法是先从两脚站立开始,将哑铃提至肩际,再往上举至两臂完全伸直,同时吸气,稍停后还原呼气,可以采用交替推举、交替转肩推举,体侧屈手推举,单手原地推举,所有练习要配合呼吸进行。
灵敏素质的练习
灵敏素质是发人迅速改变身体位置、转换动作以及对周围环境应变能力。是学生各种运动技能在运动中的综合表现,在生理学上属条件反射。
影响灵敏素质主要因素有:神经系统的机能是决定灵敏素质的主要因素。感觉器官功能也影响灵敏素质。灵敏素质有赖于已掌握运动技术、技能数量和质量。灵敏素质与其它身体素质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在运动中人体所进行的体位、动作迅速变换是以一定力量、速度和柔韧性为基础。灵敏素质还受年龄、性别、体重、疲劳等因素影响。
发展灵敏素质的方法:在垫子上做各种技巧性动作。如:各种翻滚练习。各种转体跑、转体跳等练习。变换各种方向的跳动和障碍跑。进行各种球类练习及灵活多变的游戏。
注意练习事项:明确练习目的要求,因为要提高灵敏素质必须提高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通过各种信号改变身体动作的训练。多进行提高学生的观察、判断和反映能力练习。为了避免身体疲劳影响灵敏素质,一般都在体育教学、或训练的前一部分进行。
柔韧素质的练习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各个关节活动可达到最大幅度能力,它取决于关节结构、关节周围组织体积大小,肌肉韧带的伸展及弹性。柔韧素质对掌握和提高同学们的运动技术,免除在运动中受伤和发展其它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柔韧素质练习可分一般柔韧素质和专项柔韧素质,一般柔韧练习是在进行身体素质练习时,为保证练习顺利进行所需要的柔韧素质。如:在进行速度素质练习时,为加大跑的步伐所要的腿部柔韧性,而进行的压腿练习等,专项技术所需要的柔韧性,如:艺术体操、武术中的劈腿、踢腿等。
影响柔韧素质的生理因素:肌肉、韧带组织的伸展性、关节面的结构、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中枢神经对骨骼肌的调节能力。
柔韧练习种类:主动性练习是通过与某个关节有关联肌肉收缩和放松来增大关节的方法。如:练习篮球运球时,必定进行手腕关节的活动。被动性练习是依靠外力作用促进关节灵活性增大的方法。如:两人间的压肩练习在同伴的帮助下进行逐渐降低高度。这就是在加大动作幅度,拉长肌肉、韧带练习。
发展柔韧性素质练习的方法:上肢手臂、肩部柔韧性练习是进行手腕各关节旋转、压肩、拉肩、转肩、吊肩、双臂环绕练习,发防止在球类、体操、武术等项目练习中减少损伤的准备活动,腰部柔韧性练习是以上体做前屈、侧屈、下桥练习。腿部柔韧性练习是采用压腿、踢腿、劈腿练习以加大腿部肌肉、韧带和关节柔韧性。
柔韧素质练习注意事项:因柔韧素质发展较快,一旦停止练习易消退,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柔韧性会降低,所以要持之以恒。
在做柔韧练习时,在拉长肌肉和韧带时会出现疼痛现象。故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特别是在同伴的帮助下做被动练习时,更要小心,避免出现伤害事故发生。
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以提高肌肉温度,降低肌肉的粘性。有利于柔韧性发展。柔韧性练习的教学最好放在早上和体育课前或训练前的准备活动中进行,在疲劳情况下不宜做柔韧性练习。
身体素质练习一般较为枯燥,通过对速度、力量、灵敏、柔韧等练习。使学生有强壮的体魂、充沛的精力。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身体素质练习是进行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除认真辅导练习外可采用丰富多彩的身体素质练习方法,并结合测试成绩来提高学生练习信心。激发学生练习积极性,通过对身体素质练习使学生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上都得到提高,把素质教育推向深入。
17.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学校载体之优势,可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中华民族振兴,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依托学校得以弘扬,充分发挥学校载体之优势,可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中华民族振兴,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现状
我国学校教育中包含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这不仅是教育目的的要求,也是民族文化本身的特性所要求。目前,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对学生的体育认知素质和体育行为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形成终身体育的能力和习惯方面尚未达到应有的程度。其中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学校体育教育中是以西方体育为主,与国人身体素质、心理感受、民族情感相吻合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因此,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可以充实学校体育的教育体系,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还能弘扬民族文化,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学校体育不仅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一种思想、一种意识、一种精神。
学校体育要适应新世纪对人力资源的需要,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比重,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建立完整的体育教学体系,将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有机衔接,使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获得应有的地位。
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特点
学校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是时代的要求,是民族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风格各异的特点,技术差异比较大,对教师而言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不过民族传统体育有三个“简”的特点,只要能够把握这些特点就能很快有效制定其教学过程。
(1)简便易教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绝大部分内容都具备这样的特点,朴素的品质造就了这些项目的教学应朴实无华,教学过程要讲究实效,避免华而不实的的形式,教师要全面准确掌握项目的比赛规则,并运用到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在规则要求范围内的技术和战术是教学的灵魂。
(2)简单易学
民族传统体育绝大部分项目都简单易学,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长期的教学是口传身教,缺乏经过文字的整理或通过研究得出的技术参数,对教师来说,缺乏教学参考,只有依靠教师自身不断实践后归纳出技术要领和动作组合及技巧。对学生来说,不断摸索通过练习改进动作从而提高技术进而创新和发展。
(3)简捷易赛
民族传统体育的比赛经过长期的演变,操作起来比较简捷,很多项目初步掌握了基本技术和战术就可进行对抗,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
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各种学校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也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通过实践最好的教学形式就是以本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重点,在有一定的参与群体和认识程度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可以较好的推动该项目的发展和弘扬,与此同时,还可以开发和拓展新的项目,将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不断深入和开展。
(2)安全原则
抖空竹虽然是一项表演项目,没有身体的接触和剧烈的运动量,但是在一些花样组合上有高空抛接和多人抛接的技术,存在一定的危险隐患,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应由易到难,练习手段由简到繁,不可急于让学生进行配合练习,练习难度逐渐增大,在多人组合练习中,注意应用正确的技术动作。教师要经常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监督,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3)寓教于乐原则
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重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练习中体会快乐,抖空竹本是在春节庙会等民族节日期间出现的游戏,它的哨鸣声体现了欢快喜庆的气氛。在教学中要发挥他的优势,根据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情况,适当降低技术要求,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练习,提高技术,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
(4)循序渐进原则
抖空竹无论个人技术和多人组合技术,动作难度较大,在抛接中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对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抖有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增加难度。
(5)创新性原则
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根据空竹传统的组合,举一反三创编简单的组合和花样,可让学生自己评判新组合的实用性美观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6)综合性原则
抖空竹有个人表演也有多人的组合,要求在配合上要有一定默契,在学生练习中要充分体现集体的团队合作意识。
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方式
(1)游戏教学
民族传统体育蕴涵着很多游戏成分,具有集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为一体的的功能。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形式,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运用一些游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技术的进一步掌握和提高,有助于学生对技战术的理解和合理运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以游戏的形式可以使一些个体有差异的学生消除顾虑,克服心理障碍,体验成功和快乐体育的感觉,为培养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能力教学
在素质教育中最强调的就是发展学生的能力,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源于生活,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建立战胜困难的能力,培养不怕挫折的精神,以及创新的能力。
18.武术教学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通过武术教学在健身、防身、修身、学生养性、娱乐观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武术教学对学生武术精神的培养
中国传统的武术精神在武术教学中,主张“习武先习德”。儒家主张:克己正身,重义轻利,谦虚谨慎。几百年来,武术界一直提倡儒家思想,儒家风范讲究“习武先修德”,讲究“以武技之能,行道德之举”,是习武训练的目的和根本,实际上学武练武与培养人的品行、道德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国武术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中华民族求生存、保平安的自卫技术为素材,伴随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而形成,并伴随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群,于中国武术之中的民族精神,贯穿于古往今来的武术活动中。我们应该借助这一资源,让学生们懂得,学习武术不仅仅是为了掌握武术知识、锻炼身心,还为了完善人格,为了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武术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身心素质
(1)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竞争和创新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存,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而武术就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最好途径。
(2)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有丰富的知识素养,又要有丰富健康的情感世界。武术课堂的教学对学生的情感训练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具体应从两方面学科教育进行分析:一是充分分析学生的性格,使学生认识杰出人物的意志品德;二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绪体验,引导他们的情绪趋向积极饱满和成熟,动作分析应为学生广泛创设情感体验的情景。
(3)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练武能培养学生的自强不息精神,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形态动作的练习是一种强化性的练习,只有不断地重复,才能够烙下动作的痕迹,重复练习光有量还不够还必须有一定的强度,因此武术训练是一种能吃苦的运动,但这恰恰培养了学生们的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培养了学生的不怕困难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坚强品质,培养了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个性心理。
(4)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武术课堂的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生活的人,通过合理的武术教学及自我锻炼过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我们在研究过程当中,着重点也放在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方面。只有养成了自觉锻炼的习惯,才能深刻认识到关心自己的健康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还是一种社会的责任。
(5)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武术的作用就在于发展人的生物潜力和精神潜力—思维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竞争力等构成智力因素的主要方面。武术课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技巧,增强学生体质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这几种功能,如:多种多样的武术动作,比赛场上千变万化的环境,促使人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并在瞬间做出反应。都有利于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视野开阔,思维灵活敏捷,知觉敏锐准确,注意力集中稳定,记忆力状态良好。
武术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武术动作教学的根本是,内在提高人的精、气、神,外在提高动作的规范性,这种有效的训练,正好符合塑造健康人格的标准和手段。武术的每一种拳种,都有它独特的训练要求,如:长拳教学中坐如钟,训练做事稳重的风格;行如风,训练雷厉风行的行为;轻如叶,训练出凡事事度为宜。又比如太极拳训练,太极拳内讲究气沉丹田,外讲究动作的均匀速度,极好的控制力。长久训练,就可使学生行为上稳重,不急、不燥,以静待动,以柔克刚,刚柔相济,遇事自控能力强。每一个拳种都要求要体现精、气、神,这是内修,在所有的体育项目中,武术演练在这方面强调的极为突出。
19.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高速发展,生产突飞猛进,国际政治、经济综合国力竞争激烈的世纪。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之争,实际上就是民族素质之争,科学技术之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中国要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需要一大批综合素质高,全面发展的人才。在人才的各种素质中,身体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这是因为身体是其它各项素质形成和发展的生理基础,是人们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和工作需要,是创造一番事业的保证。同时,良好的身体是其它各项素质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获得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由于初二生物中的“人体生理卫生”内容,讲述的就是关于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以及怎样保护和增进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等方面的知识。所以作为一个生物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贯穿于初二生物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把人体生理卫生基础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促进身体形态的正常发展,提高身体各器官的生理机能,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积极锻炼身体的习惯。
通过教学养成锻炼的习惯
通过生物学教学,促进学生养成自觉、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有句名言:“生命在于运动”。生物教师可用这句名言教育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初二生物学中,许多章节都有涉及体育锻炼的内容,如:加强皮肤的锻炼,体育锻炼对骨、关节、骨骼肌的影响,心脏的锻炼和保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适宜的体力劳动等等,教师要结合课本相关内容讲清楚体育锻炼的意义,体育锻炼的注意事项等问题,促进学生养成自觉、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
体育锻炼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对于皮肤而言,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或户外运动,可以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增强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活动,提高人体适应骤寒和骤热的能力,减少皮肤病的发生;对于运动系统而言,体育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骨的营养,使骨密质增厚,使骨松质的排列更加整齐、有规律,因而使骨长得更加粗壮、坚固。对于中学生来说,还可促进长骨长长,使身体长得更高;能增强关节的牢固性和灵活性;能使肌纤维变粗,收缩更加有力;对于循环系统来说,能使心室壁肌肉的体积增大,收缩更加有力,心跳徐缓,血压降低,减少心脏病的发生,推迟心脏的衰老过程;对于呼吸系统而言,能使肺活量增大,呼吸功能加强。对于神经系统而言,能使脑的功能加强,思维敏捷,记忆潜力得到进一步开发。此外,体育锻炼还能使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更加协调一致,成为统一的整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还能使人心情愉快,精神焕发,促进人的健康长寿。
通过教学掌握基本的保健知识
初二生物学中的人体生理卫生知识,是人们进行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生物教师要指导学生应用这些知识,自觉进行卫生保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卫生保健的内容很多,包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皮肤的卫生保健,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循环系统的卫生保健、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等等。中学生中,有近视眼问题、龋齿问题、吸烟问题、青春期的卫生问题等都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有资料表明:我国中学生近视眼的比例是世界各国中较高的国家之一。根据近三年对我校初中各年级的学生体检的资料统计表明,初中生近视眼发病率居高不下,而且还有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造成中学生近视的原因有:遗传因素、学习负担太重、学习环境条件差、不注意用眼卫生、营养不良、身体虚弱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学生不注意用眼卫生。预防学生的近视眼,一方面要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切实减轻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向学生强调做到“三要”和“四不看”。“三要”即:读书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约33cm;看书一小时后要休息,需远眺几分钟;要认真做好眼保健操。“四不看”即:不在强光直射下看书;不在光线太暗的地方看书;不在躺卧时看书;不在行驶的车上或走路时看书。还应特别向学生强调不进入电子游戏厅打游戏,长时间坐在那里,光线暗,环境条件差,这是造成中学生近视的不可忽视的又一个原因。
据调查,我国中学生龋齿的发病率近50%。教师要在讲述第五章时,不失时机向学生补充介绍了预防龋齿的方法:注意口腔卫生,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良好习惯;不要吃过多的甜食,避免为细菌的生存留下养料;注意适度补充营养和体育锻炼,增强抵抗病菌侵袭的能力;定期进行口腔检查,若发现龋齿应及时治疗。
据调查,我国的近三亿烟民中,中学生占了500万之多。中学生形成吸烟的原因,有的是从模仿成人开始,认为吸烟姿态很帅;有的是结交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朋友,逐步养成吸烟的坏习惯;也有的学生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思想负担重,很烦恼,为解闷而吸烟的。事实上,吸烟对人体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根据医学资料表明,吸烟者易患以下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中毒性弱视;支气管炎;易患消化系统疾病,如溃疡病等;吸烟影响美容。吸烟还会影响人的记忆力。生物教师应把吸烟的危害向学生讲清楚,使学生自觉抵制香烟的诱惑,远离香烟。
现在的中学生,一方面,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书刊、电影、电视中一些不健康信息的刺激,出现了性早熟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必要的性生理知识,受影视、书刊等色情内容的影响,有些中学生出现了性困惑心理,有些甚至形成不健康的性观念。针对上述情况,生物学教师应重视初二生物第十一章《生殖和发育》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懂得青春期发育的特点,如身体外形的变化,生理机能的加强,生殖器官的逐步发育成熟等;教育学生切实做好青春期卫生;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情操,懂得自尊,自爱。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通过教学懂得合理营养的道理
生命是由物质组成的,是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人属于异养生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初二生物第五章《消化和吸收》中讲述了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的作用、来源、缺乏症等。各种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作用分别是: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贮备的能源物质,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无机盐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原材料。人体一旦缺乏上述这些营养物质,将会出现相应的缺乏症。例如,青少年蛋白质、碘摄入量不足,将会出现发育迟缓,消瘦。缺铁,会患贫血症。缺维生素C,会患坏血病。
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可从食物中获得,但是每种食物中所含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是不一样的。应教育学生养成全面摄取营养,养成不偏食、不挑食的习惯,将多种在营养物质方面各有特色的食物搭配起来,获得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从而促进人体健康生长和发育。
通过教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促进人体健康生长和发育形成健壮体魄的保证,良好卫生习惯包括人体清洁卫生,饮食卫生,运动卫生,呼吸卫生,用耳卫生,用眼卫生,用脑卫生等多方面。
在初中生物第二册第二章,介绍了皮肤不清洁的危害性,即在皮肤表面积存较多污垢,不仅会影响皮肤的正常功能,使汗液和皮脂不容易排出,而且还容易繁殖病菌,引起皮肤病。第十三章讲到的接触传染病,是由于人体直接或间接与患病的人或动物接触,或者与含有病原体的土壤、水接触,病原体经过皮肤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学生明白了人体皮肤不清洁的危害性,就能更自觉地搞好个人卫生。
饮食卫生包括合理膳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后不立即进行剧烈运动,预防食物中毒等。其中,良好的饮食习惯往往易被学生忽视,应教育学生注意以下几点:吃饭要一日三餐,定时定量。科学合理配餐,保证能量与营养的摄入两不误,这样做能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有规律的饮食还可使胃肠有节律地工作,对保持和增强胃肠蠕动有好处。吃饭要细嚼慢咽。细嚼食物,可把食物嚼碎并与唾液充分混合,便于吞咽;细嚼食物,能把进食信号传到肝脏、唾液腺、胃腺、胰腺、肠腺等消化腺中,促使这些腺体分泌大量的消化液,为进一步消化食物做好准备。不挑食、不偏食。这样才不会造成身体内某些营养物质的缺乏,而影响身体健康。不要边吃饭边看书,否则中枢神经系统与消化系统在体内就会争夺循环血量。这样,就看书来说,会造成大脑供血不足而使学习效率明显下降;就吃饭来说,会因消化液分泌减少而产生消化不良,继而诱发食欲不振,胃炎等疾病。不能边吃边说笑。因在吃饭时说笑,会使呼吸和吞咽动作同时进行,长期这样易使会厌软骨活动失调。
用脑卫生包括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注意休息和睡眠,注意科学用脑,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吸烟不酗酒等。这些内容在初中生物第二册第九章有详细介绍。这些内容中,学生较难把握的主要有科学用脑与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两个方面。现在中学生学习任务较重,在我们国家尚无法做到普及高中的今天,学习竞争的压力还比较大,有部分学生面对沉重的学习负担,往往产生急躁、焦虑情绪,不懂得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怎样合理用脑。为此,教师应结合这部分内容教学,对学生加强引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自信心,注意劳逸结合,动静交替,变换脑力活动的内容。合理安排好学习、运动、休息和睡眠的时间,从而使大脑的功能不断增强,不断完善。
通过突发现场提高自救能力
通过举办医院外突发急症现场自救互救的基本知识专题讲座,不断提高青少年在突发急症现场的自救互救能力。
医院外突发急症现场自救互救已成为世界各国广大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通过举办医院外突发急症现场自救互救的基本知识专题讲座,让中学生掌握一些简单实用的急救方法,是现代家庭、青少年应该具有的基本知识。我们利用我校技活动的时间以学生自愿为原则,在阶梯教室举行了心脏骤停的概念和判断,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紧急状态,中暑,掌握几种重要的检查方法,心肺复苏等专题讲座,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收效较好。
总之,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需贯穿于初中生物学教学的始终。生物学教师应在传授人体生理卫生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动用这些知识于生活实际中,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卫生保健。使人人都有健康的身体、健美的体魄和健壮的体格,使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和谐统一地发展,不断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医院外突发急症现场自救互救的能力。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人们从事各项社会活动,创造各种事业的保证。应教育学生从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创造伟大事业的高度来认识身体素质的重要性,重视提高个人身体素质,培养自身的健康体魄,以便将来更好地为祖国为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
20.跆拳道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人的体质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其中,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是身体运动和劳动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对遗传和营养条件依赖较大。学生体质中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是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自然体现,同时也体现了我国的优生优育政策和医疗卫生工作的非凡效果。身体素质更倾向于体现人身体活动的基本能力,依据身体素质与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的正相关关系,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应该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身体素质水平与教育、身体锻炼和心理品质也存在较大的关系,即便是相同的身体条件,在不同的教育、不同的身体锻炼、不同的心理品质的作用下,身体素质会发展到不同的水平。
跆拳道练习可以提高腿部的爆发力
跆拳道项目对抗特点即在跆拳道比赛中,主要的得分手段是各种腿法技术,而横叉是反映运动员髓关节和下肢的柔韧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是动作质量和动作灵敏的前提和保障。20秒提膝是反映跆拳道运动员速度的重要指标。在跆拳道比赛中,攻防转换的速度非常快,技术动作的应用瞬间就已完成,这就需要运动员必须具备瞬间的速度能力,本研究中,20秒提膝有所增加但没有明显差异。速度素质受遗传影响较大,后天锻炼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明显。
立定跳远是反映运动员爆发力,特别是下肢爆发力的一项重要指标。男生经过跆拳道练习后立定跳远指标显著高于练习前,女学生亦有增加但无显著性。说明在练习跆拳道的过程中男学生踢击的力量很大,下肢的力量得到了快速发展表现为立定跳远成绩的大幅度上升。而女学生存在胆怯的心理,在练习中腿部发力较小下肢力量发展较慢,所以女学生立定跳远有增加但无显著性。立定跳远是测试爆发力的项目,爆发力要求在短时间内发挥最大的力量。爆发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力量,而且取决于力量和速度的结合。它在跆拳道运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跆拳道的锻炼过程中对腿法进攻的力量和速度要求是相当高的。如果仅有力量而没有快的速度,你就无法击中目标;如果光有速度而没有很好的力量,那么即使你能够击中目标也无法产生明显的击大效果,不但不能给对手产生威胁,而且还不能得分。在跆拳道的教学中我们每一次课都有腿部的力量和速度的专门练习,所以跆拳道课可以提高腿部的爆发力。
跆拳道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柔韧素质
横叉是反映人体柔韧性的测试项目。柔韧性是指人体完成动作关节、肌肉、肌键和韧带的伸展能力。柔韧素质与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柔韧性的提高,对增强身体的协调能力,更好地发挥力量、速度等素质提高技能和技术,防止运动创伤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800米是反映跆拳道运动员耐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跆拳道比赛规定:每场比赛分3局,每局为3min,局间休息1min,这对运动员的耐力有极高的要求。在跆拳道的教学中主要是以腿法、品势的练习为主,教学比赛较少。柔韧性是指人体完成动作是关节、肌肉、肌臆和韧带的伸展能力。柔韧素质与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柔韧性的提高,对增强身体的协调能力,更好地发挥力量、速度等素质提高技能和技术,防止运动创伤等都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在参加跆拳道锻炼之前柔韧素质大多数都不是很好,在习练的过程中每次课中都有柔韧素质练习,因此通过跆拳道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柔韧素质。
跆拳道练习能够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经常进行跆拳道运动,可促使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形态、结构和机能产生良好的适应,从而提高人体的工作能力。跆拳道运动既需要速度也需要耐力、它是一种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相结合的综合性运动。长期进行跆拳道练习可以使安静时心率减慢,心脏运动性增大。使之收缩时射血能力增强,心脏肌纤维内ATP酶活性升高,能提高体力负荷。长期进行跆拳道练习还可以改善心血管机能。使每分钟输出量增大,从而提高人体有氧工作能力。跆拳道运动的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周身协调,动静结合的运动特点。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扩散,促使胰岛素分泌因子、抑制了下丘脑情绪中枢的兴奋性和焦肝血管中枢的紧张活动。终止脑垂体不断发出的信号和脑垂体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激素进入血液,从而推动血液循环。
台阶实验是一项定量负荷机能实验,主要用以测定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也可以间接推断机体的耐力。由于台阶的高度是固定的,因此相对与每个受试者来说,台阶实验是固定时间180秒内完成固定的负荷,根据恢复的快慢计算指数来反映心脏对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在运动负荷相对等同的情况下来比较心脏功能的优劣。在完成同样运动负荷时,动用心输出量潜力越多,心跳频率越快,指数越低,心脏功能水平也越高,反之越低。参加跆拳道锻炼能够明显地使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得到改善。
肺活量用以反映人体呼吸的最大通气能力。它的大小反映了肺的容积和肺的扩张能力,是评价人体体质状况的一项常用指标。肺活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呼吸肌的力量、肺和胸廓的弹性等因素,同时与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和胸围等因素有关。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胸廓的发育,增强呼吸肌的力量,故经常锻炼者肺活量要比一般人大。跆拳道运动关节活动幅度大、运动量较大,而且每一次出击都要大声气合,这更加有利于肺活量的提高。参加跆拳道锻炼能够明显地使肺活量得到提高,从而提高体质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