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强烈的好奇心
- 孙中山与宋庆龄爱情传奇(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 竭宝峰编著
- 2843字
- 2021-05-19 17:50:31
孙中山从小就表现出许多优秀的品质,但是假如他一直呆在家乡,也许就永远是一个农民,他的眼界,他的见识,他的交往,他所接受的影响,肯定会与那时一般中国农民没有两样,也就不可能成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孙中山能够接触外部世界,有两个条件,一是他家乡的地理位置和当地村民有出洋谋生的传统;另一个是他的大哥孙眉出洋谋生获得成功。
香山县地处美丽富饶的珠江三角洲的南部。翠亨村距离县城石岐29公里,距省城广州120公里。
向南37公里就是当时处在葡萄牙殖民统治之下的澳门,东南方又隔海与英国控制的香港相望,距翠亨不远就是珠江的入海口之一的金星港,这里经常有外轮停泊。
这样的地理条件,使当地人更有机会接触到外部世界。广东几乎村村都有人出洋。
孙中山出生时,翠亨村里十家就有七八家有人出洋谋生。这样,孙中山小时候就能听到一些有关外部世界的信息。
其实,孙中山对西方世界的真正了解,是他的大哥孙眉给他带来的机会。
孙中山12岁那年,闯荡檀香山数年的哥哥孙眉回到家乡。这次孙眉回乡,一是应父母之命回乡与同乡姑娘谭氏结婚,二是准备招一批乡亲们前往檀香山。
当年孙眉到檀香山之后,先在一个华侨经营的菜园里当工人,这样工作了11个月。
后来,孙眉又转到一个夏威夷人开设的农牧场,做了几年长工,并积蓄了一些钱。
当时的夏威夷,人口稀少,荒地很多,于是,当地政府奖励垦荒,一般人通过努力都能分到荒地,进行开垦。
当了几年长工之后,孙眉就跑到夏威夷的第三大岛茂宜岛去垦荒,慢慢积累了一些资本,开设了商店与畜牧场。
由于他勤奋肯干,经营有方,他的农牧场规模越来越大。鼎盛时,孙眉的农牧场占地一千多亩,饲养了大量的牛、马、猪、羊和家禽,并且兼营酿酒和伐木等产业,成了一个华侨资本家,被当地人称为“茂宜王”。
大哥孙眉出洋之后,常常写信回家,报告他在海外的见闻,详细告诉家人檀香山那边政治、风俗的优良,土地的肥沃,以及他本人事业的成功。
孙中山得到这些信息之后,产生了强烈的要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的意愿。
经过几年的打拼,孙眉经营的农牧业因成效显著而受到夏威夷政府的青睐。
那时,夏威夷糖业生产发展迅速,急需大批劳力,因而在1878年6月回国前,孙眉得了夏威夷政府的特许状:多招华人来檀香山大兴垦务。
此时的孙眉不但身带巨资,而且阅历经验都很丰富,与在老家务农的孙眉已判若两人,大有衣锦还乡之感,这在翠亨村及附近引起不小轰动。
由于在外生活了七年,孙眉的经验学识,对西方世界的认识,比家里人要丰富得多,准确得多。他对外面世界的介绍,对孙中山来说具有无可争辩的权威性。
这次回来,孙眉随即在家乡附近设立了移民事务所,与人合股接管一艘航海巨船,作为移民之用。
孙眉经常详细而生动地向孙中山和乡里人介绍檀香山的景色物产,介绍他自己成功的过程,鼓励人们到檀香山去谋生。
他说对孙中山说:“到那边去,只要吃苦耐劳,勤奋肯干,将来就一定有成功的希望。”
哥哥孙眉回乡这极大地影响了孙中山,他强烈要求随大哥出洋,离开翠亨这个落后而黑暗的地方,到那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政俗优良的檀香山去。
私塾的学习,与孙中山的志趣格格不入。他的兴趣渐渐地转移到了各个的成就和同乡一些外出谋生的人发迹荣归的方面去了。
但是不管孙中山怎样恳求,父亲就是不答应。在孙达成看来,已有两个弟弟死在那里,自己的长子虽然暂时风风光光地回来,但也是为生活所迫,拿着生命冒险,不能让小儿子再离开家。
不久,孙眉带着从家乡招募到的一百多人乘船出洋了,而孙中山则被留下来。这让孙中山十分失望。
哥哥走后,孙中山一直闷闷不乐,憋着一肚子的气,渴望出洋的意愿一直没有泯灭。
孙中山反复地向父亲提出要到檀香山去,可是爸爸一直都不答应他。
1879年6月,孙中山终于实现了他的愿望。
这一年,孙眉的同事在澳门租了一艘约两千吨的英国铁壳汽船“格兰诺曲”号,准备运送移民到檀香山去。
乘此机会,孙中山向父亲再一次提出了要随船去檀香山的要求。他说:“我现在14岁,年纪也不小了,应当出去磨练磨练,在途中有朋友同行,在那边有大哥的照应,不会有什么事的。”
“况且,在村里可以学的东西,我都已学会了,再留在村里,我的知识学问很难再有长进,应当到外面去干一些有发展的工作,去外面的学校学习,以增长自己的学问。”
但是爸爸孙达成还是坚决不同意,说道:“我知道你一直没有死心,想到你哥哥那里去,可是你年龄也不大,一个人出门让我怎么能够放心呢?”
孙中山急忙叫道:“我不是一个人,我和妈妈一起去。”因为他知道,妈妈一直惦记着远在外地的哥哥阿眉,也一直想去看看哥哥,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去。
爸爸愣了一下:“你妈妈也要去?”
孙中山笑着急忙点头叫道:“妈妈早就想哥哥了,不是从早到晚都惦记着哥哥,想去看看哥哥在那里生活的好不好。”
孙达成闻言,稍微沉思了一下,终于说道:“好吧!有你妈妈带着,我放心,这次就答应你了。”
爸爸刚刚说完,孙中山一下子跳了起来,飞快地跑出了屋子,迫不及待地告诉妈妈这个好消息。
能去看看自己的大儿子,孙中山的妈妈自然也很高兴。
自己梦寐以求的出洋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这让孙中山喜出望外,彻夜难眠。
1879年6月的一天,少年孙中山,穿着农村的土布衣服,拖着一条长辫子,随母亲由水路离开了翠亨先乘帆船到澳门,再由澳门搭乘英轮赴檀香山,从此踏上了他一生事业的起点。
很快,孙中山就乘英轮“格兰诺曲”号出洋了。这是孙中山第一次离家远行,对一切都感到新奇。
孙中山伫立在船头,见到的是一望无际、波涛汹涌、气象万千的海洋,看到的是轮船劈波斩浪、飞速前行的壮观景象。
看到船上巨大的锅炉、蒸汽机、庞大的金属梁架等,使这个一直生活在农村的少年,第一次见到了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这不仅开阔了他的眼界,也更强烈地刺激他的求知欲。
轮船上的锅炉、蒸汽机,就够推动一艘巨轮飞速航行,这让他感到奇怪。想想自己以前在家乡见到的小木船,就那么一只小小的船,人们用木浆费尽气力地划,可是速度还赶不上人行走的快。
现在,见到这么一艘巨大的轮船,就那么一个机器就能让它飞速前进,这实在是前所未见的奇迹。
这期间,船员们举行的海葬仪式,给他的震动就更大了。
航行途中,有一个水手死了。船员们把尸体装入一个帆布口袋。一个穿长袍的人拿着一本书,念念有词地读了一段之后,船员们就将布袋抛到茫茫大海之中。这种做法,与孙中山小时候所知道的做法大相径庭。
家乡的人们,相信人死后,是有灵魂的,不仅要为死者寻找风水宝地,举行隆重的葬礼将其埋葬,而且每年清明都要上坟扫墓,逢年过节,还得祭祀。
年少的孙中山,怎么也搞不明白,对于死人,人们的做法怎么会这样的不同。他找不到答案,最后就用中国的一句老话找到了最后的解释: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孙中山知道他要去的地方是一个风俗、道德与中国迥异的国家。
这次航行,是孙中山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二十多天的航海生活,本身就给了他巨大的影响。
他后来在给别人的一封信中说到:
这次航行,他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他还对比了外国人造出了轮船,中国人没有造出轮船这件事,想到当时的中国定有说明地方不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