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掀起棉布帘子,得了信的荀况已起身相迎。
屋里升起了两盆炭火,撩开门帘,暖意扑面而来。
虽然是初次见面,彼此都早已仰慕对方,因而亲切更多于陌生和客套,双方寒暄后,并肩坐下。
“李斯韩非,你们都过来见过宋大夫。”
这算是正式的介绍,荀况教导。
宋玉起身扶起两位少年:
“不必多礼。”
“你们也坐下,今天不用用功了,参与我和宋大夫的聚会吧。”
荀况亲切地安排。
两位少年相视一笑,面上露出了激动的笑容。
李斯是楚国人,早就听闻宋玉的名头,韩非虽然是第一次到楚国,但早就读过宋赋,也是心仪已久,现在能亲耳聆听两位先生的训教,自然是难得的机会。
宋玉也暗暗赞道:韩非、李斯少年识礼,谦逊好学,又有名师教诲,日后前程无限,定成大器。
屋外大雪飞扬,屋内两位学者正谈得兴浓意切。
荀况一点都不谦让,开始评点:
“宋卿,你的辞赋旖旎纷彩,铺陈华美,与屈原先生相比较,有不及也有过之。”
这正是宋玉拜访他的原因之一。
一个人了解别人很容易,而了解自己却难得多。
宋玉很想知道,他的作品与屈原的作品真正的差距在哪,但一直无人能高屋建瓴地挑明。
今天能有机会当面领教,所以宋玉恭敬地说:
“愿听先生赐教。”
荀况开始评价:
“屈原先生之辞,婉转深情,妩媚绵密,但又古朴如彝鼎,清秀似芙蓉,宋卿你在情、致、色三个方面是不及屈原先生的。”
这象是老师批改作文,毫不留情地指出你与高手之间的差距。
宋玉服气地点头。
“宋卿敌得过屈赋的,亦有三个方面:气清、骨峻、语浑。《招魂》一篇可证。”
做老师的,会把学生的优点放大,让学生能得到阳光和雨露,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说着他抽出一卷,这正是宋玉的《招魂》篇。
“某有一处不明,《招魂》辞赋,设下那么多的迷惑,它到底是为谁招魂?”
荀况那又睿智的双目,直盯着宋玉。
宋玉十分佩服老人的眼力,至今国内还没人提出过这个问题。
人们都以为招魂是招熊横之魂,宋玉明招楚王,暗悼屈子,因畏惧子兰势力,难以明言,只得把悲愤隐于字里行间,却没有瞒过眼前的人。
宋玉并没有正面回答,讲了一个故事:
“昔日南冠客为敌国所俘虏,他不得已,为敌国国君献曲表演,众人都认为是欢愉之音,谁知道他弹奏的每一曲都是思乡之音呢?”
双方相视一笑,答案都在心中。
宋玉开始羡慕这两位年轻人了,能有这么一位老师,博才多学,见识惊人,想不成材都难。
想到自己年轻时同他们一样,千辛万苦来到国都,希望能找到屈原先生而终不得相见,命运为何如此错待自己?眼前的这位老人,激起了他的思念之情:
“荀先生,宋玉以后能经常来聆听您的教诲吗?”
作为楚国第一文臣,能俯下身子,仍然向着别人学习,这让荀况非常感动:
“言重了,过几天我就要回兰陵了”.
李斯早就忍不住了,朗声道:
“春申君几天前派了人来,辞了先生。”
宋玉惊讶,李斯继续说:
“宫中有人诬陷先生,说先生名气盛大,不利于新君,春申君也不明事理,听从了诬陷,倒是多送了些锦帛。”
宋玉将探询的目光移向老人,他沉重地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