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济天下:袁隆平鲜为人知的故事
- 毛昌祥
- 1025字
- 2021-07-19 14:51:31
第一次“听到”袁隆平
在上大学时,我就知道袁隆平他们研究杂交水稻的事了。他的第一助手李必湖,是我在湖南农学院(现在的湖南农业大学)同专业、同届不同班的同学。1976年,我们毕业了,我去了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工作。1977年1月,我获得了一次参加省级会议的机会。
那年1月14日至22日,在湖南省衡东县召开“湖南省三杂(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高粱)科研、生产经验交流会”,湖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派我去做会务工作。1月14日下午,我和几位同事从长沙坐大客车到达衡东县。
晚上,会务组召开会议,我被分配到了大会秘书组。我们的任务是:听会议,听汇报,了解情况,收发资料,安排会议议程和发言,以及在发言和讨论时作好会议记录。所以,我作的记录特别认真。
会议于1月16日上午开始。当天是星期天。那个时候还没有双休日,人们只休星期天,也就是说,大家是在加班开会。
本次会议重点是交流经验,要研究1977年科研协作方案,要产生一份会议综合简报、一份经验(资料)汇编,春节后出版。
1月16日下午,时任湖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的贺湘楚(后来升任湖南省科委主任)、湖南省农业厅粮食生产处处长余道万等领导发言,强调湖南省1977年实现1500万~ 2000万亩杂交水稻种植任务十分艰巨(当时全国任务是3000万亩)。
17日到19日是大会交流。1月20日上午是小组讨论。我参加了与水稻有关的小组讨论,参加讨论的有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农学院和各分院、各地农校,还有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等做基础理论研究的单位代表,召集人是湖南农学院的刘德中老师。袁隆平也在这个组,我对他的发言作了详细记录。
当时,我的任务主要是作记录,也就顾不得看台上是谁发言,这人长什么模样。会议结束,我们还要忙于其他会务工作。加上刚参加工作,哪里认得什么领导、名家?所以,我也没有看台上的袁隆平长什么样子,也记不住他的声音,只记住了他发言的主要内容。
一晃40多年过去了,因为要写袁隆平的故事,我翻开封面已经发黄、里面内容是用铅笔书写的记录本。再看“未经本人审核——实际是不可能本人审核”的记录,从专业角度看也还正确,从文字角度看也还顺畅。嘿嘿,在当时报告人没有板书、没有幻灯片的情况下,只凭两只耳朵,我竟然记得那么详细、准确。我70多岁时才发现自己有速记的天赋,好可惜呀!
估计现在要我再作现场记录这件事是无能为力了,眼花了,手颤了,耳聋了,记忆力也不行了。看来,年轻就是优势。我比袁隆平小十几岁,但是我与90多岁的袁隆平比,也基本没有优势可言。他厉害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