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到非议,只要你自己的内心纯净就好

主持人:碰见很多极端的恶性案件时,我都是认为人类当中有一些人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但李老师的工作就是设法去理解他们,可是因为这个,我们知道她也是受到了社会上很多非议的。

嘉宾:我也对李老师有过误解,就是某音乐学院的药某某那个案件。

主持人:就是著名的“药某某的钢琴手”,是吧?你当时为什么对她有非议呀?

嘉宾:我这个非议其实就是从网络那篇文章[25]来的。因为我也是学法律出身的,其实李老师以前有好多观点我是赞成的,但是药某某那个案子,当时您说杀人就像弹钢琴,我就觉得话怎么能这么说呢。直到后来把这个案子放在一个时间的跨度里,包括药某某被执行死刑的过程,我们后来也去做了了解和采访,回过头来看李老师的这个分析,我冷静地把很多文章搜索出来,也把您的视频全部看完之后,我才知道您说的不是这个意思,您被误读了。

主持人:李老师,您内心深处对药某某会有同情吗?

李玫瑾:我说过,对所有大学生犯罪,我都会心生悲悯。因为我认为这个世界当中最珍贵的就是天赋之才,比如翡翠就是天赋的,珍珠也是天赋的,尤其它们是天然的时候。那么,人的天赋之才是什么呢?就是他的智力和能力超出很多人,比如某大学的马某某非常聪明,药某某练琴练到这一步也非常不容易。所以只要是大学生犯罪,我很多时候都很为他们感到遗憾,觉得如果他们不走上这条道,他们可以为这个社会做出很多的贡献。而且,他们这种“才”有的时候并不是培养出来的。从心理学研究来看,智力的“才”是天赋的,技能的东西才是后天的。也就是说,言语是后天的,写字也是后天的,但是解数学,绘画的线条感、立体感,这些是天赋的。当老天造了一个很优秀的人,他却用这个去犯罪了,我认为这真的是世界上最大的遗憾事了。

主持人:李老师讲得很好。但是,我想问问您,您经常在网上因为您的言论遭到非议,您对这个网络环境有什么感想?

李玫瑾:因为我是一个学者,我的想法是只要你自己的内心纯净就好。第一,你相信自己的研究。第二,你觉得你的研究是否有任何私利在里面,如果你没有私利的话,你真的是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在说话,那别人的误解你不要怕,因为这个社会是多元的。

主持人:但是,您会反思吗?比如说您当时对药某某的理解,您今天认为错了吗?

李玫瑾:你说的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我是研究心理学的,我认为人心理的痛苦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他只能认识外界而不能认识自己,能认识自己的人不痛苦。我对这个案件刚开始也有点郁闷,后来采取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认真反思。我反思完以后看到网上有篇文章谈到语境的问题,我当时就写了篇博文表示赞赏。我认为我在分析这个案件当中走了一个很专业的思路,而忽略了老百姓的感受。因为我研究犯罪多了以后,就会对很多问题有区别对待的概念,比如知道哪个犯罪人更可恨,哪个稍微还有点可怜甚至有点可惜。我的这种感受可能跟我的专业背景有关,但老百姓不管,因为药某某的行为确实很恶劣,他把人撞伤了还扎人。所以我反思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没有真正地去研究公众的心理,我只研究了犯罪人的心理,这就造成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你在这儿有一个话语权,但你没有说出大家的想法,你只说了你自己的想法,所以让大家对你有意见,这是正常的。

主持人:但我还是不懂,李老师说药某某是因为弹钢琴而做出了这种动作,为什么群众就会有非议,就很不高兴呢?

嘉宾:我从当时一个媒体人的感觉来说,会觉得药某某这个事情非常恶性,杀人就像弹钢琴的说法让人感觉好像是在为药某某辩护。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这会引起大家反感。

李玫瑾:让大家感觉很荒谬。回头看,这件事是不完整的,我只说了其中一段,如果我把前后的话都解释了,大家可能就明白了,可是我后来没有这个机会,也就没法弥补了。

主持人:但实际上你还是觉得跟弹钢琴有关?

李玫瑾:对,他的行为跟这个有关。因为我这个分析的是行为心理学,而不是分析动机。

2010年10月20日22时30分许,某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某某在驾车返校途中撞倒了一名骑电动车的女子,下车查看时见她侧身躺在车后呻吟,担心她看到车牌号后会找他麻烦,就从随身背包中取出一把尖刀向她连捅数刀,然后逃离现场。经警方调查,这名女子所受交通事故损伤不足以致命,致命伤是其胸、腹、背等部位的六处刀伤。23日早上,药某某在父母的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2011年1月11日,该市人民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某某提起公诉。3月23日上午,该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央视《新闻1+1》当天邀请李玫瑾到演播室录制节目,一边看庭审现场视频,一边点评并讨论。此前李玫瑾给央视《法治在线》的记者设计了一份专门针对药某某的心理问卷,《新闻1+1》主持人董倩对其中一个问题特别感兴趣:“你拔刀刺向那个年轻女人的时候,她会有惨叫、乞求或呻吟,你当时是什么样的感受和心态,为何不停手?”董倩在演播室里就问李玫瑾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当时李玫瑾还没有拿到问卷调查结果,刚好前面播了一段药某某讲述自己从小被父母逼着练琴的视频,明白了药某某的犯罪心理问题由何而来,于是回答道:“我们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就叫强迫行为。强迫行为是什么呢?

他做的这个动作往往不是他的一种兴趣动作,而是机械地在做。那么,这个动作往往会变成什么呢?替代行为。所以,我现在突然明白什么呢?你刚刚问我的这个问题,也是我要问药某某的问题。他拿刀扎向这个女子的时候,我认为他的动作跟他在他心里有委屈、有痛苦、有不甘的时候却被摁在钢琴跟前弹琴是一个同样的动作。他这个动作不是报复,实际上是属于当我不满的时候,我弹琴本身是来发泄我内心的一种愤怒或者情绪。因此,当他再遇到这么一个不愉快的刺激的时候,他看到一个人被撞伤了,而且在记他的车号,他这个扎刀的行为实际上就类似于砸琴的行为。”

李玫瑾没有想到,这段纯粹站在专业角度的客观分析引来了铺天盖地的骂声。有人将她的点评总结为“弹钢琴强迫杀人法”,指责她是在为药某某脱罪辩护。那段时间,她的心理压力很大,因不被大众理解而感到非常孤独。

李玫瑾:很多时候我都会讲到,他该不该死不是由我来说话,那是由法庭来判断的。这个人可恶不可恶,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为什么这样。

主持人:但是,恰恰大家的愤怒来源于大家觉得你没有是非黑白,你在为这个施害人做辩护。这是大家所不能容忍的。

李玫瑾:其实我也不是在为他做辩护,但大家觉得你既然给他找犯罪的原因,那就是在给他找理由。我觉得这是让我这些年最为痛苦的。但是,我觉得这两年有所改变,尤其是我在一些媒体上更多地介绍一些相关的研究之后。

主持人:你觉得大家会越变越理性?

李玫瑾:对,我现在看到网上很多人能够理解我了。让我特别欣慰的是,甚至有很多年轻人主动在网上给我留言,说当初对你有误解,对你的言论很不敬,现在向你道歉。当我看到这些话的时候,真的心里觉得特别满足,终于得到大家的理解了!

——摘编自《名人面对面》专访李玫瑾之《谜案背后》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