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道中〔一〕

蹇驢三四驛〔二〕 ,平野入飛沙。白日孤城閉,清沂一道斜〔三〕 。井疆郯子國〔四〕 ,風物魯人家〔五〕 。漸與淮南異,村村枳棘花〔六〕

〔一〕郯城:縣名。清屬沂州府。在今山東省南部、沂河中游,鄰近江蘇省。

〔二〕蹇驢:瘦劣之驢。  驛:驛站。

〔三〕清沂:清清的沂河水。沂,沂水,源出山東蒙陰縣北,又名大沂河。

〔四〕井疆:井居地界。井,古制八家爲井。引申爲鄉里。《尚書·畢命》:“弗率訓典,殊其井疆,俾克畏慕。”注:“其不循教道之常,則殊其井居田界,使能畏爲惡之禍,慕爲善之福,所以沮勸。”  郯子國:即郯國,春秋時古國名。國君郯子,相傳爲少皡之後裔。故地在今山東郯城北。戰國初年爲越國所滅。

〔五〕魯:古國名。原爲周王朝分封之諸侯國,姬姓。開國君主乃周公旦之子伯禽。其地在今山東西南部,建都曲阜。春秋時國勢衰弱,戰國時淪爲小國。後爲楚所滅。

〔六〕枳棘:一種多刺的樹。《韓非子·外儲説左下》:“樹枳棘者,成而刺人。”

詩作於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四五月間遊學京師道經山東郯城時,年三十五歲。詩叙旅途聞見,純用白描手法,寥寥數筆,即將迥異於江南景色的北地風光描繪得生動如畫,使人如臨其境。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答李少鶴書》云:“他山是白描高手,一片性靈,痛洗阮亭敷衍之病,此境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