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岁第一次读《红楼梦》,把里面的诗词都背下来,认为写得巧,特别是十二钗的判词,读来耳目一新,比唐诗宋词浅显易懂。木心评价那些诗词,放在书里看是好的。
再看时就看到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了。当时刚看了《人性的弱点》,喜欢薛宝钗。正是傻白甜的阶段,谁说世界上有坏人就觉得谁是坏人。林黛玉总是挑事儿,不如薛宝钗善于理解别人。
也不知又看了多少遍,也经了些事,发现看似井井有条的贾府原来也鸡零狗碎一堆烂事。邢夫人跟王熙凤的婆媳矛盾、贾母对儿子孙子的偏心、赵姨娘近似疯狂地反歧视抗争,一桩桩一件件都自动从原来理不清头绪的情节里浮现出来。
并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是先有了生活阅历,才看懂了书。
等到能看出王夫人的伪善、贾政的假道学、薛宝钗的圆滑,才明白林黛玉的纯情至性。她看了宝玉的《芙蓉女儿诔》说:“我的窗即可为你的窗,何必分晰得如此生疏。古人异姓陌路,尚然同肥马,衣轻裘,敝之而无憾,何况咱们。”多么坦荡侠义,哪里有一点柔弱。
年龄渐长,看到的越多,不管如何纠偏,心境总有一点悲凉。“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肠,曾为歌舞场。”多么精辟透彻。
于“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境界回看当年的“公子与红妆”,不正是红楼一梦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