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00年,齐国辅政大夫晏子因病去世,享年78岁。
当时,齐景公正在渤海出游,突然得报说晏子病危。齐景公大惊失色,立即命令以最快的速度赶回都城临淄。
国君的车肯定是最好的车,车御也肯定是最好的车御,但齐景公仍嫌速度太慢,一路不停催促。
在途中,齐景公甚至自己抢过车御的马鞭要自己驾车,结果由于自己驾车技术问题,车出了点小问题,没办法只好停下修车。
齐景公心急如焚,他一刻也等不了。于是,匪夷所思的一幕出现了:齐景公朝临淄方向狂奔而去!
把自己跑得汗流浃背上气不接下气,车御终于将车修好赶了上来。
此时消息又传来,说晏子已经去世了。
齐景公当场便放声痛哭,他一边哭一边命令车御加紧赶车,直接赶到晏府。
齐景公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便哭着直奔灵堂。见到了已经闭上了眼睛的晏子,齐景公哭得更是伤心。
堂堂国君,此时已经不顾所谓的礼仪。齐景公眼前那位已闭目逝去的老人,仿佛不是他的一位臣子,而是他最敬爱的父亲。
齐景公紧紧抱着晏子已经冰冷的尸体,把自己整个人都趴在晏子身上,哭得差点背过气去!
晏子之子晏圉以及左右深为感动,他们把齐景公劝住,齐景公满脸是泪,哽咽着声音呢喃着:
“夫子去世了,夫子去世了啊。上天啊,你怎么可以这么残忍,将这样的灾祸降临到齐国?!为何不让寡人来替夫子去死啊?
夫子啊夫子,你怎么就去世了呢?从此,还有谁会象您那样不断指正寡人所犯的错误啊?
没有夫子您,寡人以后将怎么治理齐国啊?上天啊,你难道真要齐国社稷走向败亡吗?夫子死了,今后还有谁能为百姓的疾苦呼吁?”
试问纵观古今中外,还有哪位帝王国君对于一位大臣之死表现得如此悲伤?
齐景公对晏子的这份感情,并非做戏,而是发自内心!
是的,这是晏子一生所获得的最高评价了,而且并非来自别人,尤其并非来自于史学家的主观评价,而是当朝国君在众人面前的肺腑之言!
晏子辅佐三代齐国国君,其中最主要的便是辅佐齐景公。整整三十年,历史记载了大量的晏子与齐景公之间的故事,大多数都是晏子劝谏齐景公改过自新、出台利国利民政策的故事。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一代贤相的形象:
身材矮小而志坚如铁!一生为了以忠君爱国作为自己从政立场,哪怕是在举着屠刀的权臣面前也绝不退缩半步。
晏子哭庄公以及晏子不遵从崔、庆盟誓,不惧权贵,不顾身死,不趋炎附势,给人一个铁骨铮铮的男人形象!
身居高位却淡泊名利!无论齐国政坛如何复杂多变,政治斗争如何激烈,他从不结党,没有铁杆盟友,没有自己的政治圈子,甚至貌似没有朋友,但却赢得了整个齐国的尊敬!
为官不求财,反而对全天下都认为应得、可得的财富亦视之若粪土。什么财帛、土地、美女、房子、车子等等,一概辞让。
晏子拒赏的故事令人读来总不禁掩卷而思,古今中外,有多少身居高位者是这样做的?
少,太少了!
在晏子看来,受赏便意味着欲望得到满足。作为高级官员,他拿着国家给予的俸禄,觉得生活很富足了。
清廉为官的典范!
浑身闪耀着智慧之光!伴君如伴虎,能够服务国君做到全身而退已经是不容易了。
晏子不但服务了三代国君,令人叹服的是他总在不停劝谏国君改正错误、实施利国利民之策,基本都被国君采纳!
这是何等的智慧?
忠臣可以为了国家和人民不畏死,但如果自己死了,自己的利国利民之策却未能被采纳,不能让国君改正错误,那这样的死岂不是轻于鸿毛?
晏子却能够做到为了国家和人民,所提的意见建议不但让国君采纳,而且还因此得到信任和尊重,这是何等超群的智慧!
用再多的语言去概括晏子的光辉人生都不为过:忠君爱国,足智多谋,辩才一流,爱民如子,清廉为官,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仁孝做人,胸襟开阔,目光远见,乐观豁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实干家,外交家!
一部齐国春秋史,上半部看管子,下半部看晏子!
晏子为相的齐国,在齐景公时代出现了“君臣同欲”、“百姓无怨”、“邻国忌之,百姓亲之”的中兴局面。
他的为人处世,真正感动了齐景公,他去世时齐景公为之而抚尸痛哭;感动了齐国人民,他去世时整个临淄为之举丧致哀!
感动了整个春秋江湖!当时的各国大贤如吴国的季扎、晋国的叔向、鲁国的孔子都赞美他,甚至连楚灵王这样目空一切的人都尊敬他!
感动了后世的人们!连太史公司马迁专门在《史记》中为晏婴作传,由衷发出“如果晏子在世,愿甘心为之执鞭驾车”的赞叹!
请让我们发自内心歌颂这位2700多年前的古代贤人晏子吧!
关于晏子的故事,其实还有大量的题材可写。如他不但严以律己,还严以律身边的人。他曾经辞退过一个家臣,只因为这个家臣整整三年未指出晏子的不足。
又如他的车御,认为自己能够为晏子驾车,这是祖上积来的阴德,故有些自以为是。
车御之妻见丈夫有些忘乎所以,居然以离婚来严格要求必须他向晏子看齐等等。
关于晏子劝谏齐景公的故事,更是不胜枚举!
再见了,敬爱的晏子先生。只是,令你失望的是,齐国的春秋江湖,齐景公的春秋霸业鸿图,随着您的离去,势必受到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