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从此田乞便不再来接国夏和高张上班了,上朝时也与鲍牧等群大夫站在一起。
国夏和高张听了田乞这一番话后,每当看到这些大夫,心里便起了一个结,然后无论是目光眼神还是日常客套都对他们冷淡了下来。
鲍牧等人也逐渐察觉到了,心想你们两位执政上卿托孤大臣,怎么貌似对我们有些意见的节奏?
既然你们对我们无礼,那我们何必要讨好奉承你们?
就这样,双方开始有了敌意。但有敌意没有敌对行动还不够,田乞浇了一把油。
田乞与鲍牧等人在一起时,悄悄对大家讲:“知道不?国夏、高张两位大人自立了国君后,总想独揽大权,所以他们驱逐了群公子,听说接下来便要对咱们动手了。”
大家一听便有些心慌,有人拉着田乞的袖子关切地问道:“真的吗?难怪最近他俩有些怪怪的,看我们都不顺眼的样子。田大夫,您还知道些什么?”
“不瞒大家,前段日子下官努力接近他们。从他们口中得知,他们之所以欲对大家伙不利,就是认为一个国家权臣太多了定会出乱子。
象我们这些人,祖上对国君对社稷都有一些功劳,因此成了他们的眼中钉。
反正下官必须提醒大家,不要轻易相信他们,大家应作好准备,平时要多加联络。
一旦他们私下里传召我们,我们千万不要上当,而应立即起兵攻打他们。”田乞对大家说。
田乞一番话,众人听了频频点头。江湖险恶,防人之心不可无。
国夏和高张总觉得有些不对,他们商议了一下,准备亲自问问当时群大夫中有着一定声望的鲍牧,朝中大夫们到底心存何种思想。
鲍牧听说国夏和高张派人来传召自己,顿时慌了,担心这一去便去了鬼门关,就匆匆去找田乞。
田乞也装作大惊,他对鲍牧道:“您还愣着做什么?如果您不想流亡的话,那便快号召大家起来反抗啊。下官已经准备好了,就听您的号令了。”
鲍牧终于上当了,他立即派人通知东郭书等群大夫,然后与田乞一起,举兵向国夏、高张发动进攻。
国夏、高张并非软类,见大家果然起兵攻打自己,他们当机立断,组织好家兵涌向齐宫。
去齐宫干什么?
因为国君在啊,只要自己掌握了国君,便可以定性对方为作乱者为叛国。
这正是齐国历史上历次权力斗争中,谁掌握了国君,谁将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原因。
国夏、高张顺利控制了国君,他俩很清楚,朝中群大夫中,至少弦施、邴意兹等人深受先君景公信任,一定会站在自己这一边。
晏圉的晏氏家族一直不会参与什么内斗,所以鲍氏等人势力有限,任凭他们怎么折腾,一旦被定性为作乱,那到时一个个都把他们收拾了。
但国夏和高张没想到的是,还没等他们的支持者反应过来,田乞、鲍牧以及群大夫已经顺利占领了齐宫。
原来,田氏家族数代苦心经营,一开始是为了自保,故广施恩惠于民众,也低调为人,广交人缘于大夫。
朝中大夫们基本谁都受过田氏家族的恩惠,此时听说国夏和高张要对田氏家族不利,纷纷站到了田乞、鲍牧的阵营。
守卫齐宫的将领、卫兵都纷纷倒戈,国夏、高张大惊失色,这才知道,一切都是田乞的阴谋。
但一切都晚了,国夏、高张的国氏、高氏两大家族经历惠、灵、庄三代以后本就衰落得不行,仅仅靠齐景公时,为了齐国公族牢牢把控朝政,才重新得到起用。
所以说,两大家族虽然历史根基雄厚,但实力终归太弱。
而田乞则是在收获了民心、官心的基础上,大造国夏、高张两人独揽朝政欲对众人不利的舆论,再加上齐景公废长立幼本就引起人们不满。
所以,尽管国夏、高张控制了国君,但这个国君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这场内乱的结果可想而知,公元前489年6月,齐景公去世仅仅一年,其托孤大臣、齐国世袭上卿两大家族宗主国夏和高张便被完全击败。
无可奈何花落去,在这场齐国权力斗争中落败的国夏逃亡去了莒国,高张逃亡去了鲁国。
本无意内斗的晏婴之子晏圉,因为死命保卫国君安孺子,结果国君的卫队被击败,无奈逃亡去了鲁国。
可惜了一代名相晏婴,他呕心沥血一生,为齐国中兴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仅仅在他去世后十一年,其晏代家族便遭到了沉重打击。
晏圉到了鲁国后,就淡出历史的视线。从此,曾经在晏弱、晏婴两代晏氏先祖努力下,成为齐国一大名门望族的晏氏家族在齐国也就没落了。
但晏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仍旧是名人辈出的,北宋宰相、著名词人晏殊,一生一万多首词,其词作留下了大量名句。
如《浣溪沙》中那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令人拍案叫绝。
又如“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潇潇雨”等经典名句,传世之金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