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绿色制造融合发展新图景
- 秦业 肖荣美编著
- 1254字
- 2025-02-20 20:57:27
一、绿色制造与“互联网+”绿色制造的概念由来
绿色制造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又可称环境意识制造(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Manufacturing)、面向环境的制造(Manufacturing for Environment),其目标是使产品在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从系统论角度看,绿色制造是一个包括投入、产出、生产制造、消费使用与报废回收等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封闭运行系统,其中涉及绿色原料、绿色能源、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绿色循环等诸多环节。
绿色制造概念的提出,始于1996年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SME)发表的《绿色制造蓝皮书》(Green Manufacturing)。1998年,SME又在国际互联网上发表了关于绿色制造发展趋势的主题报告,对绿色制造研究的重要性和有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介绍。20世纪末,美国、加拿大、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绿色制造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非常活跃。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等都对绿色制造进行了大量研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也对绿色制造中相关研究项目给予了高度重视和资金支持。加拿大温莎大学建立了环境意识设计和制造实验室及网上信息库,对环境意识制造中的环境性设计、生命周期分析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欧洲国际生产工程学会发表了不少关于环境意识制造、多生命周期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英国可持续性设计中心对生态设计、可持续性产品设计等进行了集中研究,并开展了有关教育工作。
我国政、产、学、研界对绿色制造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863计划支持了一定数量的绿色制造相关研究课题,国内不少高校和研究院所对绿色制造的理论体系、专题技术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1996年1月批准成立了华夏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中心,专门负责ISO 14000系列标准在我国的实施、培训工作及同国际有关机构的交流,并建立了专门的网站——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信息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努力转变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以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一系列理论的指导下,绿色制造逐渐在政策层面受到重视。我国政府与产业界不断统一认识,逐步明确了对绿色制造体系的界定,即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管理,包括推行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工业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
随着制造业不断向数字化、绿色化演进,单纯的工业技术已经难以满足制造业的发展需求,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融合创新技术、应用模式开始展露身手。“互联网+”绿色制造,就是利用先进互联网技术,对绿色制造这一整体化运行体系进行更深入的构造和健全,并以该运行体系为基础,推进绿色制造全流程的系统优化与升级。在产业界的应用实践中,“互联网+”绿色制造体系的本质在于,利用先进互联网技术建立健全分行业、分领域甚至分产品的绿色制造全生命周期体系,不断完善相应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监测体系、信用体系、奖惩机制,利用各类平台广泛传播绿色制造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以此充分激发出全产业界开展绿色制造的创新活力,强化企业推进绿色制造的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