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盛传一句话:“中兴将相,什九湖湘。”
在中国广袤的版图上,湖南省的地图是一颗人头形象。这个百分之九十以上人口生存在丘陵之上的中部省份,虽然历史悠久,但一直被国人所忽视。处古、近之交的曾国藩、左宗棠出现之前,在有信史以来的三千多年里,湖南一省的人才,事实上已经历数十代抑郁,有志不展,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无足轻重。
唐朝是自由开放的朝代,人才多如过江之鲫。但整个唐朝,湖南籍进士区区二十五人,不及外省一个零头。唐大中四年(850年),长沙士子刘蜕考取进士,被士林称作“天荒解”,后世还专门为他发明了一则成语——“破天荒”。
“湖南”一词,最早见于唐朝。湖南人才首次出现全盛势头,已到清朝中后期。清前三千余年,湖南始终是个陪衬。
清朝沿袭明朝旧制,在两湖地区设立湖广行省,包括湖北、湖南两省,省会设在湖北武昌。直到雍正元年(1723年),两湖首次分闱,湖南作为独立一省,在中国的版图上才首次亮相。
清朝中后期,以湖南安化籍进士陶澍担任两江总督为发端,该省人才开始酝酿全面崛起。
自大清道光、咸丰两朝起,曾、左联袂并肩,卓然成功,此后百余年里,湖南人才风云而起,沛然而出,前后接力,一度主导中国时局。
本书主角曾国藩、左宗棠,是联手开创晚清人才首次全面崛起的主推手、领路人,两人又同是身后六七代湖南人才崛起的渊薮。半个世纪后,青年毛泽东总结本省历史,对两人的开创之功,仍满怀感佩之情:“曾左,吾之先民。”
曾国藩生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左宗棠生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曾国藩比左宗棠只大一岁,属同龄人。曾国藩老家在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左宗棠老家在湖南省长沙府湘阴县,两地相距仅百余公里,属地道的湖南同乡。
出人意料的是,这对同龄、同乡好友,虽然对晚清中兴、湖南人才崛起同有开创首功,但四十岁前依然英雄陌路,稀有交集。
因大清国咸丰朝时势风云骤变,曾、左同时抓准时机,一时联手带出文臣如云,武将如雨。其个人的轨迹与国家的命运,从此都完全改观了。二人不避时势艰难,肩负国家重责,在洋务开放中带头开荒拓路,不但刷新了晚清大变局时代萎靡颓败的旧气象,更兼培植、提携了身后数代改变中国命运的人才。
曾、左生前拜相封侯,同列为“清朝二十四大名臣”“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居同时代中国名人之冠。两人在生时功名之盛,声威之烈,身后影响之大,传播之广,在湖南历史上前所未有。
今人对于曾、左各自生平事业,了解已经较多,但对于曾、左生平交往故事,却大多只见一鳞半爪,流于片段,囿于轶史。尤其对他们如何成就首功的轨迹,往往闻道于途,捕风捉影。
因为正史评述严重缺席,曾、左交往中的真事实迹一直深埋于故纸堆中,轶史见缝插针,填漏补缺,自由生长。经夸张、想象、移接的各式“民间脸谱”形象,如今已经蔓延进一些学者的作品,谬悠流传,真相渐远。曾、左身后,“曾左失和”“凶终隙末”的声音,百余年来不绝于耳。
正耶误耶?是耶非耶?
因“曾国藩热”近四十年来持久不衰,站在曾国藩的角度片段式研究曾、左关系的短篇已不乏其多。但站在左宗棠角度去还原历史本来面貌,全面比较两人一生合作、分歧,剖判其间的是非得失,百余年来,仍多处留下空白。
本书凭借典籍文物,对遗迹实地作田野考查,以故纸考证为依托,从左宗棠的角度切入,以曾、左生平的交往为主线,围绕两人相识、相交、合作、断交、共事、绝交的六段经历,逐一深入剖析,点滴还原两人关系全部的真相。
俗话说,盖棺论定。历史人物的评价,身后基本都可以确定下来。对历史人物相对稳定的历史评价发生改变,一般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一是伴随新的史料出现;二是时代已经出现重大变化。以当代眼光评价曾、左,历史评价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后者。
以左宗棠的角度去看曾、左一生交往情形,会有哪些不同以往的新发现?
我们现在即回到曾、左第一次交往的历史现场中去,逐一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