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植于人民的艺术:版画家力群素描速写作品集
- 金叶倩选编
- 2879字
- 2025-04-12 09:42:02
前言
文/金叶倩

拾垃圾的孩子
木刻版画 1935年

昨日的教堂
木刻版画 1941年

丰衣足食
套色版画 1944年
力群先生是我国享誉中外的版画艺术家,他的版画作品经常出现在展览会和出版物中,已广为大家所熟悉,但除版画作品外我们很少能见到力群先生的素描、速写作品,其中《鲁迅先生遗容》是力群先生的速写作品之一,是1936年在鲁迅先生上海大陆新村的家中完成的。
力群先生去世后,我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很多他的素描、速写作品,而且这些素描、速写作品的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时间跨度之大,我认为是对研究力群先生的创作思想提供了更清晰的物质基础。
这些素描、速写作品的内容包罗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与情景:人物、山川、田野、动物、植物花草、农具、田间劳作,甚至挽套的绳结等,无不一一囊括。从用途上看,这些作品不像是作为独立作品用来发表的,更像是用来记录作者感受和收集的创作素材,风格稚拙、纯朴,使人感到亲切而易于接受。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力群先生的创作心路历程。《艺术哲学》的作者、法国史学家兼文艺理论家丹纳说:“成功的画家离不开三个要素,时代、地域和民族。”力群先生一生的艺术实践验证了丹纳的论点,他始终踏着时代的脉搏,表现着时代的精神。左联时期,力群先生为劳苦大众呐喊,创作了《病》《拾垃圾的孩子》《三个受难的青年》等体恤劳苦民众的作品,受到鲁迅先生的鼓励和肯定。抗战初期,力群先生在抗战宣传工作中,创作了《抗战》《人民在暴风雨中》等作品。延安时期,力群先生的《丰衣足食图》《人民代表选举大会》《为群众修理纺车》等作品,表现出延安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力群先生更是为讴歌祖国的建设而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创作出《黎明》《林茂羊肥》《春夜》等大批的优秀作品。
地域方面,力群先生自幼成长在黄土高原,他深爱着这片养育他的土地,北方贫瘠的土地在他的笔下充满了诗意,作品《昨日的教堂》描绘的本是北方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建筑物,但在力群先生的笔下,教堂周围的高原树木与天空之间清朗的空气相协调,使人有了云淡风清的舒适感。还有《黎明》《林间》《春风》这些身边微小的事物,在力群先生的笔下成为一首首抒情的诗篇。在这些作品中你能看到他的感情已经融入北方的花草、树木、鸟兽的表现中。由于很多速写作品未写明年代、日期和地点,所以分辨不出他的版画作品的创作与速写孰先孰后。力群先生是通过速写而产生灵感,激发了创作的欲望,还是创作构想产生后,又通过速写去收集素材,最终丰富并完成创作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显而易见的是,力群先生对这片北方大地有着深深的爱,而这片北方大地造就了力群先生。

为群众修理纺车
木刻版画 1945年

黎明
套色版画 1957年

春夜
套色版画 1962年
民族方面,力群先生的早期木刻作品深受西方影响,追求黑与白的效果,讲究刀法、形式,虽然效果很好,但总感觉不是中国画家的创作。鲁迅先生在看过他的作品后,除了给予肯定和鼓励之外,也指出了不足。对作品《三个受难的青年》,鲁迅先生曾认为:“避重就轻之外,是三个人的脸部都不明白。”
力群先生到延安后,回到了他所熟悉的北方黄土地,当地的民间、民族美术滋养了他。剪纸、窗花、年画,这些民族装饰风格的艺术融进了他的创作中,使他的作品除去了生硬的“欧式风格”,形成了力群先生所独有的艺术语言。朴素无华,充满着浓厚的民间格调,单纯的刀法,深厚的黑白对比,艳丽的色彩,以及稚拙的淳朴形象……就是力群先生独具风格的艺术语言的表现方式。力群先生认为向民间艺术学习,保持并强调我们的民族风格,这与借鉴西方风格并不矛盾。因为借鉴必须以我为主,要消化吸收,而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没有民族特点的艺术作品在世界上就是没有个性的作品,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苏联出版的《世界美术通史》一书,在介绍力群先生时是这样写的:“力群能更自由地把新的、生动的内容与民族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中国木刻版画的面貌。”
力群先生取得这样的成就,除了知识渊博、好学、勤于思考外,与他长期坚持画速写不无关系。速写使他能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在速写中发现新的创作灵感,发现使人感动并能打动人的地方,然后用速写来丰富创作中的细节。在力群先生留存的这些速写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他的一些木刻版画作品的影子。
《黎明》是力群先生的一幅抒情木刻作品。起伏的丘陵、硕果累累的柿子树,在秋天拂晓的蓝紫色调中,一弯月亮(上弦月)在薄薄的云缝下,一条弯曲的小河仿佛呼吸着异样的气息……山野小路上,两头驴在迎着晨曦疾速行进,蹄声嗒嗒作响,突然一头驴引吭高叫,可能是因为它觉察到附近的母驴吧……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农家景象。只有热爱生活、熟悉农村生活、经常画速写的人,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不曾被留意的小景、小事中发现生活的美。其实像柿树、毛驴、小河、山峦等景象,以往在力群先生的速写中会经常出现,但将这些景象组织起来,成为抒情的画作就是力群先生的匠心之作的精髓。
另一幅作品《春夜》,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夜晚,皎洁的新月照亮着庭院里一辆辆自行车,从刚发出嫩芽的梨树间透出房间里明亮的灯光,使人联想到房间内村干部们为迎接春耕在热烈地讨论着新的生产计划的生动场景……这幅“言物寄情”的木刻作品着意于那个时代的人们干劲饱满的状态,在早春就做好准备力争当年有个好收成,画面上没有出现人物,仅通过景物暗示着那像自然界的春风一样朝气蓬勃、干劲十足的人们。

林间
木刻版画 1980年

书影
本书因篇幅有限只选用了力群先生素描、速写创作中的一小部分作品。因为作品创作的时间、地点等信息不是很详实,我们只能尽量以所知的大致时间和内容进行排序、分类和编辑,为此希望读者们能从这些素描、速写作品中联想到力群先生的其他作品,并进一步了解他的创作历程。
岁月匆匆,我的父亲力群先生去世已近9年。
每当面对他老人家遗留的作品,以及回忆起与他曾经共同生活过的往事,不免心潮起伏、思绪万千。特别是看到20世纪30年代到21世纪的最初10年中,力群先生创作的大批素描、速写作品时,心中一直在想如何能让更多的人去学习、了解、欣赏这些难得看到的作品,把这些作品传播出去带给更多的人……渐渐地成了我的一桩心事。这些作品是他一生最真实的记录,也是他的艺术创作之源,作品贴切、珍贵地表现出了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
在力群先生遗留下的这些素描、速写作品中,有很多20世纪40年代延安时期的作品,画幅大小不一,画中的人物真实生动,极具那个时代的特征。
20世纪50年代是力群先生素描、速写创作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表现了百废俱兴、欣欣向荣的时代缩影,准确地表现了那个时代脉搏的律动。
改革开放之后,父亲力群先生虽年事已高,但他仍走到哪里画到哪里。新疆、广西、云南、甘南地区、东北林区等祖国的大好河山中,无不留下他的足迹。那些精心绘制的素描、速写作品成为他晚年珍贵的创作素材。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真心地感谢出版社的同志们,以及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我的同学高原、杜宇、梁珊、鸿勋等人,还有好朋友栾文驹先生特意关注本书的出版事宜,是他们的鼎力相助和辛勤工作,使本书如愿地奉献给广大读者,了却了我的心愿。
谢谢大家!
2020年1月于北京市昌平区香堂文化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