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文化外交

在中国,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既是一种策略性工具,又是一种功能性工具(Hartig,2016),而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则是从追求软实力和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理解的。此外,也有学者指出,中国人对西方人的公共外交的理解包含两个含义:(1)对外宣传,被认为是中国成功走向海外受众的全球传播,与国家宣传体系有关;(2)民间外交,人与人之间的“外交关系”。

很多研究集中于中国文化外交,强调这些词源的差异与外交思想和国家历史的不同传统有关。总的来说,中国的文化外交是由一个长期的和总体的价值体系驱动的,理想和战略取向相结合。在评估中国文化外交的结构时,有必要在中国的发展和外交政策的更广泛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在过去,中国的文化外交是相当温和的,近年来展示了该国如何加强其软实力的主动权和更宏大的叙事倾向。

文化外交的组织与主体

中国的文化外交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文化交流、地方政府倡议和社会倡议来表达的。总体而言,文化外交的本质是两个核心要素。首先,文化外交与更大的叙事、原则性的逻辑和中央政府决策者的政策导向有关。国家的长期规划在经济发展和意识形态基础上的结合,创造了灵活的平台和强大的适应能力。其次,文化外交不够协调性,反映了国家行政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同层次和制度文化的复杂性。这强调的是利用集体的力量和努力作为杠杆,来促进所期望的结果为关键。因此,文化外交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发生,如高层或工作层面,并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如学者、政治决策者或公共政策制定者、商业部门或公众。此外,在中国政治体系中也可观察到公共事务与公共外交的交融渊源。

以下概述了中国文化外交的主体:

根据分析,中国文化外交是由一个多中心的基础设施组成,在广泛的网络中运作,而国家行为主体反映了政党国家和经济利益,非国家行为体可以在有文化、学术或文化利益的地方遇到。以下部分进一步详细阐述了国家的文化外交行为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