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b 3.0漫游指南
- 徐旦 元宇宙公主编著
- 7字
- 2024-11-01 15:32:12
第一章 Web进化史
Web 1.0:岁月静好的起点
1989年,英国人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s-Lee)撰写了一篇题为《信息管理:一份建议》(Information Management:A Proposal)的论文。在文中他将“网络”一词描述为一个由超文本链接相互连接而成的信息系统网络。互联网的历史从此开启。
1994年,美国网景公司(Netscape)推出了浏览器Netscape Navigator 1.0版本,它搭载Cookie、支持JavaScript脚本以及Frames技术,即便用今天的技术标准回看,网景浏览器依然是一个非常成功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由此,越来越多普罗大众得以在计算机终端通过浏览器读取网页信息,世界正式进入了Web 1.0时代。Web 1.0时代的特点是重信息轻身份,多浏览少输出,因此也被人称为“只读网络”。
当时的技术是静态HTML,仅支持信息单向传递。换言之,网页写什么用户就看什么,没有互动。大多数人上网的目的是为了阅读新闻或检索学术资料。
但彼时网址繁杂,不方便用户记忆,聚合资讯的门户网站迅速火热起来。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门户网站几乎等于互联网的全部内容,它们承载了新闻、搜索、邮箱等各种功能。彼时最主流的产品趋势是纸质媒体数字化,把大量资讯搬运到网页上,财经、时政、娱乐八卦成为那个时代绝大多数网民热衷追捧的内容。
其实,除了门户网站以外,这个时代的标志性产品还有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网络论坛)和MUD(Multi-User Dungeon,多用户迷宫,此处迷宫意为游戏中的关卡)。
1984年,一款名为Fido(惠多)基于MS-DOS操作系统开发的BBS主机程序面世,通过网络实现用户间数据互通,将各地BBS站点连接,形成FidoNet(惠多网)。
在CTC(Copy to China)的创业模式下,BBS也被迅速复制到我国。
1991年,北京的罗伊使用Telnet协议搭建了我国第一个站点,长城站;同年,汕头的黄耀浩搭建了名为手拉手的站点。
1992年,长城站与手拉手联合,创立了惠多网中国分站,即CFido(China FidoNet)。
中国BBS文化在CFido生出萌芽,“社区”和“社交”这两个日后我国互联网行业最火热的概念在BBS的土壤中开始孕育。
1995年,马化腾在深圳开通了惠多网的Ponysoft站。
1996年,求伯君在珠海架设了西点站。
CFido这样的早期站点,学术讨论氛围浓厚。互通有无的交流方式,家人般的相处模式,一直是站点早期用户凝聚的共识和价值观。那句“业余精神万岁”的口号,更是喊出了BBS生态下“共创”“共享”模式的精髓。
MUD是一种早期的共享内存机制游戏——在虚拟空间的代码上编写一个框架,就可以实现多用户联网互动。MUD是一个纯文字的虚拟世界,没有任何图片或画面特效,玩家们通过文字实现实时交互,它实际上是第一款真正意义上多人实时交互的网络游戏。换言之,MUD即是Web 1.0时代的元宇宙表现形式。
MUD游戏赋予整个虚拟世界和玩家角色以持续发展的叙事逻辑。无论是玩家中途退出后重新登录还是服务器重启,游戏中所有的场景、玩家体力、技能、财富、宝物、道具等虚拟物品仍然保持不变,游戏还建立了一套通过用户停留时长来获取相应收益的虚拟经济系统。
1995年,一款东方武侠题材的MUD横空出世,《侠客行》正式推出。
今天再看MUD,依然心怀激动。MUD就是社区,也是早期元宇宙。在这个早期元宇宙里,中国互联网步入一段田园牧歌、岁月静好的时期,一切都充满美好,所有人都憧憬着未来。
虽然Web 1.0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但开放、去中心化的网络社区治理,却是所有人的初心。
通过BBS和MUD,网络社区的产品模式被中国开发者发挥到极致,用户在虚拟世界得以拓展现实世界的社交,吸引用户消耗了大量在线时间。与此同时,中国用户上网方式也在悄然改变,较之高冷的计算机机房,越来越多用户走进遍布我国城乡街巷的网吧操作计算机,享受互联网冲浪带来的新奇和愉悦。
用户有了,流量有了,如何商业化变现成为摆在所有从业者面前一道必须回答的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嗅觉敏锐的国际资本看好中国互联网市场巨大的用户基数和增长潜力,纷纷涌入中国市场。一时间烽烟四起,群雄逐鹿,中国互联网的时代红利正式开启。Web 1.0时代的岁月静好也终于奏响了挽歌,Web 2.0时代的序幕缓缓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