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商鞅变法以来,奴隶经济被破坏后,就形成了小农经济。此后这近两千年来,神州大地的经济基础,就是小农经济。”
“由于神州多山少地,交通不便,小农经济的特点是,土地细化程度高,地块分散。但也正因为这种分散性,导致外界想要破坏时,具备一种很强的再生性。”
“但同样也是因为商鞅变法,土地允许自由买卖,加上复杂的气候条件,所以土地兼并这种趋势,也就成了必然。”
滋!
陈牧喝了杯酒水,润了润嗓子,继续说道:“比如,战乱年代,一对男女互相看对眼了,找块空地就能组建家庭。然后,就形成了家庭式的小作坊,能生产粮食、布匹等必须品。所谓男耕女织,不过如此嘛。”
“但是,家庭式的小作坊,抗灾能力并不强。每次出现大涝、大旱,都会有大量小农破产,为了活下去,他们只能卖地,甚至卖身为奴。而地主,则是靠着灾年,兼并了大量土地。如此一来,人地矛盾种下,终有一日,会因土地兼并的发展而爆发。”
“具体的表现形势嘛,就是农民起义。大量人口被消灭,大量土地闲置。然后,又会有无数对互相看上的男女,组建大量家庭,重新恢复小农经济的本质,重新积累人地矛盾,进入新一轮的循环。”
“这,就是小农经济的稳定性和脆弱性。稳定,在于循环往复。脆弱,在于无力对抗天灾人祸。”
对,就是这样!
对于陈牧的这番总结和归纳,不论是坐在他面前的朱高煦,还是墙后旁听的朱棣、姚广孝,全都不自觉的默默点头。
国家统一、利益再分配、阶级固化、土地兼并、农民失地、天灾人祸、农民起义、改朝换代。
确实,就是这么个怪圈!
哪怕是朱棣和姚广孝,身居高位、见多识广,如今听了这番解说,也不禁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以前,怎么就没人能想到这些呢?
可是……
就算知道症结所在,又该怎么解决?
在这一刻,朱高煦仿佛成了朱棣肚子里的蛔虫,刚好问出了朱棣想问的问题:“陈老弟,你说了这么多,还没说大明以后该咋办呢。”
“嗐,说白了,其实也不难。”
陈牧竖起两根手指:“第一,提高生产力,寻找高产粮种。第二,解放生产力,不要总想着把人拴到土地上。”
说完,陈牧看了朱高煦一眼:“没听懂是不是?”
“……”
都不用朱高煦自己说,陈牧已经懂了,他没看错!
“这么说吧,往前数,元、宋、唐、隋,这几个朝代灭亡的时候,都具备了四点。一、金融崩溃。二、天灾。三、外患。四、吏治崩坏。”
“人吃饱了以后,就会多生孩子。地就那么多,人口数量一上来,肯定是不够分的。所以啊,当皇帝的,能力可以差,但格局一定要大,目光一定要长远。”
“如果我是当朝宰相,拼了老命,我也要拿下辽东……喂,你那是什么眼神儿?”
见朱高煦有些不以为然,陈牧不满道:“老徐,你别以为辽东是什么苦寒之地。我告诉你,过了山海关再一路向北,有一片肥沃的黑土地,那可是一马平川,千里沃土,那是天然的粮仓!”
“要是把那片地方都打下来,经营好了,再从海外找来高产粮种,仅凭辽东一地,养活大明这区区五六千万张嘴,绰绰有余!”
知道什么叫中华粮仓吗?
说出来吓死你,那可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年产粮,一千五百亿斤!
算了,就你这种大脑都快练成肌肉的莽夫,根本想象不出一千五百亿,是多大一组数字……
就在陈牧有些索然无味,再次端起酒杯的时候,朱高煦才慢慢回过神儿来。
辽东?
好的,我记住这地方了!
“对了陈兄弟,你总说什么海外的高产粮种,海外……据我所知,那不是蛮夷之地吗?”
“小了,老徐啊,你这格局又小了!”
陈牧无奈叹息道:“这……算了,改天有工夫,我给你画个世界地图,到时候让你开开眼。这世界可比你想象的大多了,小小的大明,还真没多大。”
“不是……”
朱高煦眼中满是狐疑:“你咋知道世界有多大?你又咋知道的,海外有高产粮种?”
“我生下来就知道,你信不信?”
“不信!”
这个问题,陈牧还真没法解释。
索性,也不解释了。
酒足饭饱,往窗外一看,这会儿差不多凌晨三点的样子。
陈牧懒洋洋的打起了哈欠:“聊了这么久,我嗓子都说干了,睡觉、睡觉。”
朱高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