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大才

  • 兴梁
  • 哈基米
  • 2154字
  • 2023-07-16 00:20:12

潞州之战,以朱友孜现在的身份地位还掺和不进去,至于选定何人挂帅出征那朱温更不可能询问他,这种事情历来都是圣心裁定,你自作聪明去掺和反倒是会被认作是僭越,惹怒龙颜。

因此,朱友孜只是在暗地里关注着此事,并未上书什么讨贼方略或者有什么建言。

其实,朱温选根基浅薄,且有将才战功,屡次以寡击众取得大胜的康怀贞为帅,也算不上所托非人,只是将帅之间是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的,为将者,纵然百战百胜,也未必有为帅的能力。

康怀贞此前最多统军不过万人,骤然将十万人马交由他统辖,他又如何能使之如臂使指。

是,历史上是有退可为将冲锋陷阵,进可为帅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人物,但像那般人物,放眼青史之上,又有几人呢?

康怀贞显然达不到这个层次,但有刘鄩等将在旁辅佐,且在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倒也不虞一时半会儿就出什么岔子。

朱友孜的去处到底也还没有定下来,因为大梁初建,一应制度体系都还在制定完善中,朱温忙得是不可开交,根本顾不上去考虑那些细枝末节的事儿。

再则,也不可能专门给朱友孜一个职事,肯定是要众皇子一齐授职的。

朱友孜近来其实也没闲下来,概因朱温大封宗室,让众人嗅到了朱温要让众宗室参政领军的意思,而朱友孜小小年纪就封了王,出了阁,且封号还是英这么一个别具一格的称号,自是引起了有心之人的注意。

朱友孜舅舅李公亮、堂舅李让闻讯第一时间就赶来了庆贺,再就是与朱友孜舅家李氏一族沾亲带故的人,大多也顺着这条线攀附了过来,小官小吏自认与他有点交情的,也随点小礼讨个彩头,不求别的,只求添点谈资。

夏鲁奇、王彦章也差人送了礼,只不过人没来。

夏鲁奇那一都人马经过康延孝等人一番操练,也是入了朱温的眼,被编入了亲军,授予了个“陷阵都”的名号,此番也在征潞大军行列中,前几日已经出发了。

而大器晚成的王彦章仕途上终于有了点起色,升了数级做了开封府押衙,主管开封城内防卫、巡逻、治安诸事,亦是忙得不可开交,哪里有功夫同他闲聊。

不过在开封这个一板砖砸下去一堆高官的地方,他这个开封府押衙倒也排不上号。

朱友孜这边,相比朱友文、朱友贞那边算是小打小闹了,没办法,谁让嫡长子继承制深入人心呢?

不过饶是如此,他也是收钱收到手软,若将礼单上的各色物什折合成现钱,估计也能有个二十万钱,再加上朱温赐给他营建府邸的三十万钱,那就是小五十万,半个百万富翁了。

当然了,这也就是说说而已,在五代这个武夫当国的乱世,纵你有千万家訾又如何,只看人家如何宰杀罢了,真正要硬得起来,还得是有兵。

而说到有兵,朱友孜倒是突然想起来一事,以前梁军因为残酷的军纪跋队斩,前前后后逃了上万士卒,这些人逃亡之后,不敢归家,又因为故土难离,不愿渡淮投靠杨吴,往往聚啸山林,打家劫舍,若是中枢能赦免其罪,将其重新整编为一军,不也是一件美事吗?

所谓跋队斩,是指梁军的一条军法,将校有战没者,所部兵悉斩之,虽然此制度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将领的人身安全,树立了将领的威信,但在朱友孜看来这样的军法却是有些太不近人情了,真要惩戒还不如效罗马来个十一抽杀呢。

不过像是建言这等大事儿,还是得有个契机才是,空口白牙上去说,怕是落不得好。

有心出去转转,换个心情,但朱友孜思虑一周,蓦然回首却发现也没个什么好去处,便在庭院中的海棠树下坐了下来,这一坐下,他这心思又不自觉的转到了建立班底上来。

“孝先,舅父还有七舅那边就没招募到一个人吗?”

朱友孜封王出阁之后,就投桃报李,将兢兢业业助他打造回回炮模型的二表兄李孝先唤到了身边使唤,为他请了个亲王帐内府典军的职位。

至于康延孝,则是为其请了亲王亲事府典军一职,都是正五品上的官职,可比先前给他许诺的官职高出不少。

“殿下你要的是人才,大才,哪里是那么寻得到的。”

李孝先刚刚及冠,生得眉清目秀,唇红齿白,端得是画本里的那种书生形象,闻言他苦笑着说道:“我七叔那边倒是寻到一个大才,且此人还受过他的资助,奈何其人已经先一步为他人聘入幕中了。”

“这么巧?”朱友孜闻言挑了挑眉头,有些失望。

一听是为人聘入幕中,朱友孜顿时了悟,多半是被哪个节帅看重,召入使府之中做僚佐去了。

不过听李孝先言此人是大才,他的好奇心也被勾了出来。

“是被何人召入幕中,又是授了个何官职啊,你说出来好让我彻底死心。”

“是被邢洺节度使王檀征辟了,授了个节度推官的职位。”李孝先道。

节度推官,位次于判官、掌书记,掌推勾狱讼之事,是典型的位轻权重的官职。

朱友孜闻言微怔,一上手就是节度推官,看来此人确实是有几分真才实学的啊,这么一来,他想挖墙脚的念头倒愈发强烈了。

“此人有何本领啊,让你称为大才?”

“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我七叔说的,他说此人“至纯至孝,幼涉书史,长于吏治,骑射双全”,若生在前唐鼎盛之时,必是出将入相的人物,纵然生在此世,假以时日,也必位列卿相。”李孝先颇为感慨地说道。

一听李让对此人评价这么高,朱友孜更惊讶了,李让的火眼金睛那可不是吹嘘出来的,当年朱温只率数百人到汴州上任时,可谓是落魄之极,可是李让一眼就相中了朱温能成大事,不顾其他人劝解,将大半家訾献给了朱温做军资,并且不顾旁人目光拜了朱温为义父,如今时过境迁,朱温已成中原皇帝,由此可见李让是真真切切有识人之明的。

能得他如此高的评价,足见那人的不凡。

“竟有如此人物,这人叫什么名字?”朱友孜追问。

“此人唤作赵季良,济阴人。”李孝先一板一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