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由博返约,注重实用(清—公元1644—1911年)

明代以前的本草,偏重于收录妊娠用药禁忌、配伍禁忌和食忌,而涉及面最广的“病证用药禁忌”却长期缺乏应有的记载。有关病证用药禁忌的思想,历代医药文献不乏,但多以五脏苦欲补泻等形式表述,一直未能结合具体药物进行论述,又容易与虚实补泻相混淆,故对临床用药方面的实际指导意义有限。明代本草已有部分增补药物的病证禁忌,但为数不多。至清代,本草研究趋于由博返约[4],本草著作也更注重临床实用,其论述简明扼要,“禁忌”项成为新增的必备项目,如《本草备要》《本草求真》《要药分剂》等,尤其是《要药分剂》,明确设立“禁忌”一项,沿用至今。

历明至清,出现了《本草征要》《本草通玄》《本草求真》《本草集要》等本草学临床专著,从药物功用分类、理论探讨、功效分析、用药要旨等方面,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正误创新,使中药的应用规范有据。

(一)《本草害利》

清代凌奂以其师吴芹(古年)所撰之《本草分队》为基础,集诸家本草学之药论,补入药物有害于疾之内容,更名为《本草害利》。《本草害利》是以讨论药物禁忌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本草论著。

作者熟识药性,辨证精当,客观地认识药物的“害”(不良作用)与“利”(治疗作用)。他认为:“凡药有利必有害,但知其利,不知其害,如冲锋于前,不顾其后也……遂集各家本草,补入药之害于病者,逐一加注,更曰《本草害利》。欲求时下同道,知药利必有害,断不可粗知大略,辨证不明,信手下笔,枉折人命。”为此,他搜集古今名医关于药邪的论述及名医经验,总结了20余年的丰富临床实践经验,选用常用药物,删繁就简,先陈其害,后叙其利,概括了药物本身性能之害、使用不当之害、炮制不当之害和采收不当之害四个方面,侧重于阐述辨证不当引起的药害,对病证用药禁忌所论详细,强调应根据病证辨证用药,趋利避害。这对于合理用药,防止用药偏差,减少“药害”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书中还详述药物的出产、形状、炮制方法等。但是该书也有缺陷,如只定性未定量,未能论及用药剂量问题;对药害引起的临床表现及其防治论述不够,对药物配伍所致的药害等也论述较少。

(二)《医林改错》

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临证处方尤其重视气血理论,发展了瘀血学说,擅长活血化瘀药的应用,其所创立的活血化瘀方剂至今仍有效地应用于临床。书中重点论述补气、理气与活血药的配伍使用,并且善于通过变化药量的方法达到不同的治疗目的。

(三)温病学家对寒凉药的应用

明末清初温补用药的盛行势必又产生另一种偏向,即滥用温补的时弊,因而在医药界产生了批判温补之弊的争鸣,如徐灵胎、何梦瑶、陈修园等。明清时期温病学家大量使用清热药治疗温热病,发展了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平肝息风、清热凉血、开窍醒神、凉血祛瘀等治法及方药,促进了寒凉药的使用和温病学说的形成。

(四)《医学心悟》

清代名医程国彭著《医学心悟》,首卷即列《医中百误歌》,对不合理用药的相关因素,以及医家、病家、药家三方面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并创《医门八法》,对临床治疗八法的合理应用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五)方药共荣

清代的临床中药学、方剂学发展表现为方药共荣、由博返约,医家的用药与其医学思想的联系更为密切。其方论专著有《医方考》《医方集解》《删补名医方论》等;并按功效进行方剂的分类,如《医方集解》等;重视验方的采集与整理,如鲍相璈《验方新编》专收药少价廉、方便易行的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