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服药法

(一)服药与增效减毒的关系

1.适时服药 应根据胃肠的状况、病情的需要及药物的特性确定具体服药时间。

(1)清晨:驱虫药等治疗肠道疾病,需要在肠内保持足够的药物浓度,宜在清晨空腹时服药,所服药物能迅速入肠发挥药效。峻下逐水药在晨起空腹时服药,不仅有利于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且可避免夜间频频如厕,影响患者的睡眠。

(2)饭前:攻下药及其他治疗肠道疾病的药物在饭前服用,亦可不受食物阻碍,较快进入肠道发挥药效。某些恶心性祛痰药(如桔梗)因其作用与其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地增加支气管分泌有关,需饭前服用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但若患有胃炎、胃溃疡、胃出血者则当慎用。

(3)饭后:对胃有刺激性的药宜饭后服,可减轻其对胃的刺激。消食药亦宜饭后服用,使药物与食物充分接触,以利充分发挥药效。

除消食药等应于饭后及时服药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服抑或饭后服,服药与进食时间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和食物的消化。

(4)特定时间:治疗某些特殊的病证,还应在特定的时间服用。如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4小时、2小时与1小时各服药1次。安神药用于安眠时,睡前0.5~1小时应服药1次。缓下通便药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

(5)不拘时间:急性病,如发热、腹痛、泄泻等,则不拘时服用。

2.适量服药 适量服药包括服药的次数和每次的服用量,需根据病情和药物的作用来决定。一般疾病服药,多采用每日1剂,每剂分2~3次服用。病情急重者,可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1次,或每日服药2剂,但需严密观察病情,调整服用量。呕吐、咽喉、口腔疾患服药宜小量频服;应用药力较强的发汗药、泻下药时,一般以得汗或得下为度,不必尽剂,以免因汗、下太过,损伤正气。有毒药物若未控制好服药量,可能产生中毒。

3.适温服药 汤药多宜温服。由于许多汤剂沉淀中含有药效成分,且沉淀的析出量和煎煮后冷却的时间成正比,因此使用汤剂时要注意趁热过滤,最好温服,服时还应振荡,以免产生过多沉淀被抛弃而影响实际利用量和造成浪费。治疗寒证用温热药宜温服,尤其是祛风寒药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宜热服,以温覆取汗。

(二)特殊的服药法

1.寒药热服、热药凉服 至于治热病用寒凉药,患者欲冷饮者,药可凉服。另外,治疗真寒假热证或真热假寒证用从治法时,也有热药凉服或寒药热服者,以防止产生格拒。

2.间歇服药 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以调理为主的患者,根据病情有时并不一定每日服药,可采取间歇服用,如隔天服或一周2次等,如慢性疾病病情已控制,但仍需服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者,或服用人参以调补身体,即可采用间歇服药法。

3.交替服药 某些患者兼有多种慢性疾病,需要服用功效不同的2种以上的方药,可采取交替服药办法,如隔日服用一种类型的方药。

4.按时辰服药 服药的时间对临床疗效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都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可遵循,服药如能顺应这种“生物钟”的变化规律,对提高临床疗效有一定的帮助。历代医家根据人体昼夜阴阳消长节律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结合方药的性能特点和药后反应,总结了一套择时服药的方法,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程氏总结了从清晨、午前、午后、入夜的时间服药的规律:

(1)大凡升提外透的药物,宜于午前服用:午前是人体之气升浮于外,趋向于表,腠理易开,外邪易达之时,故发汗透表之药宜于午前服用,以凭借阳气升浮于外之势加强药物透邪之力。

(2)沉降下行之品,宜于午后服用:午后是人体气机下降之时,此时服泻下之药,因势利导,相得益彰。

(3)大凡温阳补气之药,宜于清晨至午前服用;而滋阴养阴的药物,宜于入夜服用:人体在平旦、上午迫切需要阳气的激发功能以适应日间的各种活动,入夜则迫切需要阴气的潜藏来对某些生理功能进行抑制,以保证正常的休息和睡眠。故温补阳气之药宜于清晨至午前服用,滋阴养阴的药物宜于入夜服用,以适应人体阴阳消长运动的时间性,从而增强疗效。

(4)凡祛除阳分、气分之邪的药物,宜于清晨、午前服用;而清泄阴分之邪的药物,宜入夜服用:《黄帝内经》认为卫气白天行于阳分,夜间行于阴分。水湿之邪多停留在阳分和气分,若于平旦进服行水利湿之药,既可借助卫气行阳之际,直达病所,又可因卫行阳分而增强气化,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温阳利水之作用。

而夜寐不安、身热夜盛、积聚、痰浊为患之阴分病变,入夜进服安神、滋阴降火、逐瘀、化痰等药,亦能凭借卫气行于阴分之际,以助引阳入阴,导神归舍,或载药直达阴分,祛除邪气。[7,8]

历代医家的常用择时服药法可归纳为补阳药、利湿药、催吐药宜于清晨服药,解表药、益气药宜于午前服药,泻下药宜于午后、日晡时或入夜服药,安神药、滋阴药宜于入夜服药。

择时服药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降低使用药物的剂量,以及调整脏腑的功能紊乱具有一定的作用,值得研究。但许多情况下需一日服用2~3次,并且每次间隔至少3小时以上,故以上按时辰服药不必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