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院训,张口即传世佳句

二月二,龙抬头。

距离历山书院招生截止日还有三日。

报名者已突破三千人,特别是八到十五岁年龄段的,占了足足有两千人。

可惜,数量很多,合乎要求的却很少。

对那些“十岁尚不能写字、十五岁不知经史、三十岁不晓礼数”的混子,自然不予选用。

不过。

对那些文字基本功不甚扎实,但颇有天赋的年轻学子,夫子们在考量一番后也会破格收下。

与此同时,历山书院的“义学”之名也传播开来。

很多百姓赞赏孔家有大格局,挣钱不忘建私学反哺百姓。

当然,也有一些对孔家恨之入骨的商人宣扬孔方建书院,只是为博取名声,然后赚取更多金钱。

对这种带有讥讽寓意的坏话,孔方向来不予理会。

有这功夫,他不如想着该如何挣钱。

二月五日,黄昏。

历山书院招生正式结束。

共招收小学(8-15岁)一百五十人,大学(15-35岁)一百二十人。

八成以上都是齐州人,剩下几十人也来自齐州周边。

像青州、郓州这些繁华州城的,很多贵族子弟都选择贵族私学,即家族内的所有孩子选择一个当地名儒教授。

他们不差钱,自然也就看不上现在的历山书院。

二月为历山书院学子的考察期。

若有学子违犯院规者,直接就会被赶出历山书院。

此外,书院设置的还有日考、月考、季考、若多次不达要求,也将会被驱逐。

在历山书院想过吃喝不愁的安逸日子,想做个混子,根本不可能。

即使天赋平庸者,在繁复的教学与训练中,也能将其培养成精于科举的应试达人。

这一刻。

孙复、李载、孔方站在书院外的历水前,心绪万千。

所谓万事开头难。

大家的计划终于要开始正式运转了。

孙复望着清清浅浅,缓缓流动的历河水,开口道:“当下,历山书院日常运转已无问题,《历山书院教条》也已梳理完毕,不日便可刊印成册,独缺一条院训,放于扉页。二位可有建议?”

“院训?不知泰山书院院训是何话?”

孙复面露尴尬地说道:“文为道用,舍传求经。”

“两日前,老夫还觉得此话也适用于历山书院,但与齐阿公畅聊一夜后,发现‘重策论而轻诗赋’的精贡举之论,也并非科举改革的最好方式!”

听到此话,李载和孔方都笑了。

两日前,在讨论学堂课程、分享讲义时,孙复与齐老夫子辩论了一番。

这两位的理念完全相反,一个重诗赋,一个轻诗赋。

然后,二人便开始辩论起来。

孙复称诗赋过于流于形式与言辞,于朝廷并无裨益,此风绝不可长。

又讲到当下的大宋急缺能够提供治国之策的文士,而非只会附庸风雅、搞花样诗赋的诗人词人。

还说到,诗赋只是小道,义理才是大道,舍本逐末乃是当下科举最大的弊端。

孙复讲了许多,但齐阿公一句话便将孙复噎死了。

齐阿公讲:“若朝廷大兴治国富国的义理策论,那未来能够入朝堂为官的,将都是官宦之家、贵族巨富家的子弟,穷人家的孩子再无当官的可能。”

此话的道理很简单。

在如今信息闭塞的大宋,朝廷的税收如何?军事力量如何?盐铁酒茶的商业贸易如何?各个州府又在官家心中担任什么作用?等等一系列涉及国策的信息。

齐州的学子们,基本都是不知晓的,

他们没有信息渠道,只能死读书。

而身在汴京或家中有官的子弟,他们随时可以分享这些信息,他们在写义理策论时有着绝对的优势。

就好比,富人官员子弟是开卷考试,贫民百姓是闭卷考试。

这种差距,穷人子弟无论怎么努力都追赶不上。

长此以往,富人愈富,穷人愈穷。

大宋阶层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鸿沟,当穷苦百姓忍受不了剥削时,就该造反了。

孙复瞬间顿悟,觉得自己太过于局限了。

他的主张,只是科举改革的一种良性方案,但并非唯一解。

而历城书院最终的目的,是反向逼迫朝廷找出科举的最优解。

然后,孙复和齐阿公足足聊了一宿。

紧接着。

众夫子认真翻阅过齐阿公的教义后,佩服得更是五体投地。

能将诗赋讲解的如此清晰明白,恐怕他是众夫子见过的当世第一人。

……

孙复看向李载,问道:“李知州,敢问你如何定义历山书院?”

李载几乎不假思索地说道:“新。历山书院乃为求新,求科举之新!”

“对,就是一个新字,此一字总结得甚好!”孙复心情激动。

他们做的,正是前人所未做之事。

这时候。

孔方望着缓缓流淌的历河水,兴奋地说道:“我有一句,或可作为院训。”

孙复和李载同时看向孔方。

孔方缓缓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此情此景,孔方觉得此话最合适,故而只能厚脸盗用南宋朱熹老先生的名句了。

孙复和李载都是一愣,然后望向历河水。

“好句,好句啊!句中无新,但却处处透露着新,唯有源头之水出新,河渠才能一直清浅,源头便是科举,河渠便是朝堂啊!”孙复无比激动地说道。

一旁的李载也忍不住夸赞道:“孔方,你随意一说,竟然便是可传世的佳句,真不考虑参加科举,尝试一下仕途?”

孔方厚脸一笑。

“侥幸侥幸,我只是有感而发罢了,朝堂风云诡谲,我还是适合经商!”

“哈哈,你小子啊,真是个奇才!”李载捋着胡子说道。

在孔方提出将齐州建设为“文旅之城”的思路时,李载便对孔方彻底折服了。

他一直觉得,若孔方做到范仲淹那个位置,那估计仍会有诸多花活儿,没准儿大宋就能收复燕云,恢复到盛唐气象了。

有机会,他一定会向朝内的相公们举荐孔方。

两日后,《历山书院教条》定稿,共计三百多条院规,很快便将刻制书版,进行印刷。

其中,扉页上独有一句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署名:历山书院创始人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