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转轮经藏窟
- 宁同学,我对你心动了
- 陌言葛蓝朵
- 1005字
- 2025-04-19 07:59:01
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
造像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更具代表性的是建于公元1142至1146年间的第136号转轮经藏窟。
北山第136号窟,又称转轮经藏窟,是一座雕刻艺术登峰造极的杰作。
该窟整体规模宏大,窟高405厘米,宽413厘米,深度达607厘米,营造出一种深邃而庄严的空间感。
其开凿年代为南宋绍兴十二年至十六年(公元1142-1146年),正值南宋佛教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
窟的正中央,巍然矗立着一座精美的转轮经藏,这是整座洞窟的核心和灵魂。
转轮经藏的设计精巧,结构复杂,象征着佛教教义的博大精深。
在转轮经藏的正壁,雕刻着释迦牟尼佛以及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三尊佛像庄严神圣,栩栩如生,展现了佛教造像艺术的最高水平。
左右两侧的岩壁上,雕刻着对称构图的菩萨像,共六尊,布局严谨,层次分明。
左壁的文殊菩萨、☆玉印观音((这尊观音像的雕刻时间可以追溯到南宋绍兴十二年至十六年(公元1142-1146年),是南宋时期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
像高143厘米,观音菩萨神态庄严,右手持一宝印,象征着无上的智慧和权力,左手则优雅地握着印带,姿态优雅而从容。
观音结跏趺坐于一座精美的须弥座上,座基雕刻精细,彰显出神圣与庄严。
观音像的头部佩戴着一顶精美的高花冠,冠体玲珑剔透,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尤为令人称奇的是,花冠上那些手指般大小的珠串,均以浮雕刻成,历经八百多年的岁月洗礼,依然完好无损,细节清晰可见,展现了古代工匠们卓越的技艺和无比的耐心。
花冠的处理手法细腻而不琐碎,雕刻者巧妙地将细腻的变化融入到整体的块面之中,注重线与面的结合,使得花冠既具有丰富的细节,又不失整体的和谐美感。
这种处理方式充分体现了古代匠师们高超的艺术实践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如意珠观音,以及右壁的普贤菩萨、
☆日月观音((可以追溯到南宋绍兴十二年至十六年(公元1142年-1146年),正值南宋佛教艺术的鼎盛时期。
像高147厘米,采用结跏趺坐的姿势,安详地端坐于一座方形的金刚座上,座基稳重而庄严。
在观音像的左右两侧,各雕刻有一位侍者,他们恭敬地站立着,增添了整组造像的层次感和神圣氛围。
观音像的头部梳着精致的发髻,上面佩戴着一顶精美的宝冠,宝冠上装饰着卷草和花卉纹样,细节丰富,工艺精湛。
耳垂上悬挂着珠串,摇曳生辉,增添了造像的灵动之美。
观音的胸部装饰着华丽的璎珞,璎珞的造型繁复而典雅,与披帛的轻柔飘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披帛贴身飘垂至座前,线条流畅,极富装饰美感,展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