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0章 圆融·大足和弦

石窟仿印度教建筑形式,题材多为印度教神祗及反映印度古代社会生活的场景,艺术手法典雅生动。

巴米扬石窟:位于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城北,开凿于公元3至7世纪,石窟区东西全长1300米,编号窟龛751个。

作为古代印度与中亚、西亚的交通要道,巴米扬石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融会的重要场所。

ZG石窟

克孜尔石窟:位于XJBC县克孜尔镇东南明屋塔格山悬崖上,开凿于公元3至9世纪,总计编号洞窟236个。

窟型多变,题材丰富,是佛教东传西域后最早的石窟之一,以其浓郁的外域风格著称。

敦煌莫高窟:位于GS省敦煌市城南鸣沙山东麓断崖上,是世界文化遗产,以其丰富的壁画和雕塑闻名于世。

麦积山石窟:位于GS省TS市东南秦岭山脉,始建于后秦,历经多个朝代的续建和修缮,现存编号洞窟194个,造像以北朝原作居多。

龙门石窟:位于HEN省LY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历经多个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南北长1公里。

今存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

龙门石窟进一步推进了佛教石窟艺术的国化和民族化进程。

唐末之后,ZG北方石窟逐渐衰落,而大足石刻却异军突起,以其恢宏博大的气势,谱写了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光辉篇章。

它与阿旃陀、巴米扬、敦煌、云冈、龙门等著名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世界石窟艺术史。

走进大足,就仿佛走进了石窟艺术的最后殿堂,感受着千年文化的积淀和艺术的永恒魅力。

第三单元:圆融·大足和弦

在大足这片险峻而壮丽的山崖上,保存着独一无二的系列石刻艺术珍品,其时间跨度从公元9世纪一直延续到13世纪。

这些石刻作品以其卓越的艺术品质和丰富多变的题材闻名遐迩,成为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

它们不仅展现了从世俗到宗教的广阔视野,更鲜明地反映了中国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生动地证明了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和谐共处。

大美大足——世界文化遗产胜地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的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生机勃勃。

大足石刻,这一世界文化瑰宝,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

唐宋时期,大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川渝地区的交通要道——川东道和小川东道都途经此地,为大足的经济文化繁荣及石刻艺术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受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的影响,唐玄宗和唐僖宗先后避难入蜀,大批文人雅士也随之而至,极大地促进了巴蜀地区的文化繁荣。

唐末之后,北方佛教逐渐衰落,而五代至宋,蜀中政局稳定,政治经济文化繁荣,佛教在巴蜀地区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为石窟艺术的繁荣提供了丰厚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