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
一、专业教育的狭隘性
现代教育侧重于专业性和技术性,而弱文化性。这里说的“文化性”,特指超出专业限制的一种综合性视角的理解。
过于专业化的分科往往会让人形成这样的姿态:我在我的专业领域我就有发言权,非在我的领域就没有关于本领域的发言权。这样的姿态的消极后果是专业之外的人不敢也不愿涉及其他专业,而专业之内的人实际上往往也只是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进行了一下细研而已,让其说一说其专业的意义,往往也是身在庐山之中而不知其面目。
因此,不受专业范围的限制,关联各学科而综合地理解一个主题、论题或话题,是文化性阅读的一个基本原则。
二、为什么需要文化性阅读
对电脑运行速度的衡量主要依靠两个核心器件,一个是CPU,一个是内存。CPU强调速度,内存强调容量。要运行大型软件,内存容量就体现出至关重要的作用:内存不够,CPU再强,也运行不了。
接受高等教育后,个体的自我提升主要是通过自学。而文化性自学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就是:“看不懂”。
为什么看不懂?很大的原因在于文化容量不够,形不成深广的参照性理解背景,因而看不明白当前所读的书的主题是什么,和什么有关联,说这些有什么意义。或者说,这本书的论述框架和尺度已经大于和超出了读者的阅读内存。
既然看不懂,也就不愿看了。这样一来,一个人的文化视野和理解空间也就很难再生长。因此,培养自己有效的文化空间(以扩大文化内存),是自我教育和文化修养的关键。
三、如何进行文化性阅读
一般来说,我们看到一个陌生的东西时,往往喜欢近而观之。而对于文化性阅读,更推荐远观。近观可以理解为用放大镜看,远观可以理解为用望远镜看。
要理解一个东西,就要先看到这个完整的东西,然后才能看到这个东西的内部关联以及与外部其他东西的关联。这就首先需要用望远镜。
文化性阅读和专业性研读的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后者更要求精深,而前者更要求广泛的关联。
文化性阅读的意义,首先在于看到所阅读的主题在其他外部论题的参照下处于怎样的位置,然后再是看到所阅读的主题其系统内部是如何展开的。很多的阅读困难在于,还没有进行远观参照,就急着用放大镜追究其中与自己经验相关的细节,结果始终没有明白主题整体的意义。
四、关于读书会的书目选取及理由
书目选取的首要标准是经典。其次,所选书目的特点是综合性强。这种综合性主要体现在涉及的论题鲜明具体,论述的内容涉及诸多领域(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思想)。这种综合性阅读的好处是,让读者不囿于一隅,开放地、多维度地了解和理解一个具体的主题或问题。
当然,过程可能有些痛苦。经典阅读、综合性阅读不是快餐,需要反刍。陌生的东西一开始人人都有抵触感,但第二次、第三次接触后就会有亲切感和接纳感。
通过学习打开视野不是一蹴而就的。将日后所读经常性地与之前所读联系,进行联合印证,才能打开更大的视野。
五、外围阅读与书库
为了能有更多机会联合印证,需要围绕一个主题建立阅读书群。
对于读书速度,一年十几本书已经很好。但就文化视野的扩展来说,还需要外围书目进行配合。
外围书目和已读书目形成呼应,这样的好处是能够对相关主题形成完整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