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田千秋、赵熙三个人在刘从戎的临时行辕内吃罢午饭都没走,吕幼兰晓得他们几个人又要耍上一阵子啦,就带着绣衣府自己的几个手下去谈判会所那边了。刘从戎贴身侍候他的几个亲兵一看,晓得自己的老领导这是又要依照习惯展开老活动了,便没等他吩咐便将御酒和很多皖南的特色小吃都拿了上来,而刘从戎依旧是嚼他从北方带来的那些牛肉干。刘从戎讲明天也还要谈判,所以咱们今晚真别搞得太晚,就按我和夫人说好的亥时一过,咱们就散了。三个人闻言,都点头称是。刘从戎一面点上吕宋草吸了起来,一面询问田千秋和赵熙这两天学习他给的匈奴那些历史资料的情况。田千秋和赵熙讲正好他刘从戎抱歉地对朱家笑着讲老哥哥慢待你了,我先解答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朱家听后讲没关系,正好我也跟着听听增长些见识。田千秋将这几天学习中他和赵熙所遇到的问题写在了竹简上面,请刘从戎逐一解答。刘从戎看了下后,便开始解答他们的问题。朱家、田千秋和赵熙都是他的老部下了,于是该喝御酒吃东西的吃东西,该吸吕宋草的就陪着刘从戎一起吸。田千秋和赵熙的问题具体如下:
1、“匈奴”是什么人?
匈奴是崛起于北方大漠和草原上的一支游牧民族,最初活动在我国内蒙古黄河河套、大青山(阴山山脉)一带以及蒙古国的蒙古高原。关于其族源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统计共有九种说法,如传统说,认为他们由先秦的鬼方、畎夷、荤粥、山戎、赤狄和白狄等演变而来。还有西方族源说、突厥说、北方草原民族说、义渠说、夏族说等。之所以存在这么多说法,主要是因为根据史载文献进行推测居多,其证据太多不够确定,而且难免包括臆想的成分。更重要的是匈奴这个民族本身具有的混杂性,他们很可能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是由崛起于蒙古草原诸部族中最强大的一支统一了其他部族,是一个部族联合体,有点像今天的欧盟,而在其扩张的过程中,部落内部的势力又在不断变化,人种就不可避免地发生混合,所以,关于匈奴族属又有蒙古族、突厥族、芬族或斯拉夫族四种说法,而以蒙古族说占据主流。
之所以有人认为匈奴人是突厥种,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关于匈奴语的语言系属问题,目前分歧还很大,主要观点有四种:突厥语说,蒙古语说,多种语言混合说,叶尼塞语系说。匈奴人属何族?目前有蒙古族、突厥族、芬族或斯拉夫族之说,刘从戎则更倾向于蒙古族说。
2、匈奴的历史起点是何时?
“匈奴”一词最早见于《战国策》,但是把“匈奴”一词作为匈奴民族标准称呼、标准写法的,应该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尤其是其中的《匈奴列传》一篇,更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战国晚期之前关于匈奴的记载不甚清楚,可能称呼不一。直至战国末期匈奴发展起来,进入鄂尔多斯高原,到公元前310年左右,其地域已经与燕、赵、秦相邻,并对这些国家构成威胁。见于史书记载的第一位匈奴首领是头曼单于,公元前209年,被其子冒顿所杀,他在位约40年,为周赧王与秦始皇时代的人,所以匈奴成为一个真正的政治实体应该在公元前260年左右。
3、匈奴是否有文字?
至今我们未曾发现匈奴人的文字,文献记载匈奴“毋为文书”,也说明他们确实没有发明出独属于本民族的文字,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使用文字。有文献记载,他们与汉朝之间也通“国书”,用的是汉字,而且在蒙古国和俄国西伯利亚地区发现的匈奴遗址中,很多文物,如铜镜、瓦当上都有汉字,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匈奴人使用的是汉字。
4、“匈奴”这一称呼从何时而起?
“匈奴”这一称呼是在汉初高祖之际才出现的,是个蔑称,大致可以理解为“凶狠的奴才”的意思,如鬼方、昆夷、山戎等其他民族的称呼一样。在此之前中国文献将北方的游牧民族如白羊、楼烦、林胡、东胡等统称为胡,所谓匈奴也是胡人的一部分,随着匈奴这个部落势力的不断强大,这一称呼逐渐被其它融合的部族所认同,华夏族就是这样形成的。有些西方学者将西方文献中的“huns”认为是匈奴,这其实是一种误解,“huns”的音译为胡,而国际上也逐渐使用匈奴的汉语发音来指代匈奴。
5、匈奴是否有国家的疆域?
匈奴人长期雄踞于北方草原,但是疆域范围一直不甚清楚,至冒顿单于时,匈奴势力最盛,以蒙古高原为中心,东至内蒙古东部一带,西以阿尔泰山为界,南抵长城沿线。这也只是个大致范围,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不像定居的汉人那样有明确的疆域概念,他们秉承的是马上战斗传统,战争胜利,这块地方就成为领地,如果战败那就只能遁逃,文献中记载匈奴人就有“不休遁走”之习惯,他们的势力范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6、匈奴是怎样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
匈奴作为一个庞大的组织体系,内部肯定有完备的官制系统,但是不是如汉文献中所记载的官职体系,就值得怀疑了。一般认为匈奴政权分为三部分,中部的单于庭,其南接汉地的代郡(今河北淮安、蔚县以西,山西阳高、浑源以东)和云中郡(今大青山以南,东起至卓资县,西至包头市古城湾),最盛时抵达陕西榆林一带;东部的左贤王庭,大致在今天的乌兰巴托一带;西部的右贤王庭,以杭爱山为中心,最盛时西南紧邻乌孙,东南靠近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据说匈奴人尚左,左贤王被视为王储,多由单于的儿子(或兄弟)担任。单于之下有左右骨都侯辅政,由匈奴贵族呼衍氏、兰氏、须卜氏家族成员担任,他们还与单于家族互为姻亲。左右贤王之下分设左右谷蠡王、左右日逐王、左右温禺鞮王、左右渐将王、左右大将等职务。其中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合称“四角”,左右日逐王、左右温禺鞮王、左右渐将王合称“六角”。从地域上看,以单于庭为中心,他们以掎角之势统辖着这个庞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政权是军政合一的,自左右贤王以下至大当户分别统军,共有24个。大者统领万骑,称万骑长,小者统领数千骑,称千骑长,之下还有百骑长、十骑长、裨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等官员,总兵力至少有十余万众。
从匈奴政权组织形式来看,他们更显著的特点是管人重于管地,这与他们的游牧性质有关,牧民逐水草而游牧,很难长期停留在一个地方;另外匈奴人处在一个地广人稀的草原环境中,各部族之间也会因势力消长而发生争夺,而争夺的对象是人和畜群,土地对他们而言意义不大。由于匈奴人自己的文字缺失,关于政权组织及王位继承制度都见于汉文献记载,其真实性到底有多少?会不会是汉人的想象?会不会匈奴人原本就不存在这样的官职?他们的王位继承是不是真是这样子的?都是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7、匈奴人的经济方式是怎样的?
匈奴人以畜牧业为主,兼有狩猎、农业和手工业。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畜群是最主要的生活和生产资料,牲畜的乳液是其重要的食物,他们用以制成干酪,称“湩酪”,方便携带和贮存。像穹庐毡帐、被褥、铠甲等也多用皮革制作,所谓衣食住行皆仰赖牲畜。牲畜数量多、种类繁,以马、牛、羊为主,还有骆驼、驴、骡等。卫青、霍去病征战匈奴时曾缴获牲畜近百万头,这还仅是一个地区的,全部畜群的数量就可想而知了。但畜牧业天生存在不稳定性,对气候和水草依赖性强,遇到自然灾害时,牲畜则会大量死亡,对生产造成大的破坏,进而影响到政治兴衰上,表现为实力忽强忽弱的状态,为了获得更多资源,他们有时会南下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