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两国虽然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两国的国力却不强盛,远不及秦国和山东诸国。纵使通往巴蜀之地有蜀道之难的天险,但这个问题完全可以通过人力所解决。最重要的是,目前巴蜀之地因为巴国、蜀国双方交战而陷入混乱,若秦国此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南下出兵的话,即可以吞并巴蜀两国,而且也不会引起山东诸国的注意,可谓一劳永逸。一方面,巴蜀之地的人口,扩充了秦国的军备力量。另一方面,巴蜀之地富饶的粮食,也解决了秦国国内粮草不能及时调到前线的燃眉之急。为秦国日后东出函谷,争雄天下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攻占巴蜀之地后,秦国若东出函谷,巴蜀之地富饶的粮食可以顺通无阻,源源不断的运送至前线保证粮食的供应。秦国若南击楚国,则可以依靠巴蜀两地的地理优势,直接顺长江而下,直捣楚国都城郢都。秦国吞并巴国、蜀国后,在取得广袤土地的同时,也稳定了秦国的后方,使得楚国不会贸然攻打秦国,秦国和楚国依靠巴蜀之地形成一个对峙局面。
而秦国正是因为有巴蜀之地,所以秦国在与楚国的对峙中,处于绝对优势。秦国此时可以暂时不用担心楚国的问题,而能够专心致力于东出征雄。秦国本身就据有函谷天险,再加上获得巴蜀宝地,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全部占据。而秦国下一步就是上承天意、下顺民心、顺势而为。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吞并巴蜀这个决策的正确性。
咱们现在甚至可以说秦惠文王的这个战略性决策,对秦国当时的国运有着重要的影响,使起步比其他国家晚几百年的秦国,完胜或者是碾压山东诸国。历史的车轮总是偏向于强者,而秦国在经过战国一百多年的洗礼下,使得这个国家既有问鼎中原的地理优势,又有一统天下的经济基础。再加上秦国几代君臣的励精图治,所以日后秦国一统天下,在我看来也是理所应当的。我刚才砸前面提到过了,伐蜀的主要风险就在蜀道难。戏剧性的是,这些重要关隘,都掌握在这个带路党苴国手中。由于张仪在战前提前买通了苴国,到了大战之时秦国可以说是毫不费力的通过了层层天险。而经过商鞅改造过的秦国军队对蜀军展开了割韭菜般的屠杀。你们可以想象一下此时的巴蜀民众哪里看到过,上了战场到处割脑袋的军队,恐怖如斯!根本无力抵抗秦军的进攻,蜀国很快就被秦国灭掉了。灭蜀之后,司马错搂草打兔子,顺带着连苴国、巴国一起灭掉了。史书上描述整场战争过程就两个字:取之!至此,整个四川盆地、汉中盆地皆被大秦收入囊中,整场战争下来用时还不到一年,这是何等的效率。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此战之后秦国获得的收益,具体说来就是下面两大点:
第一点,获得了两万多平方公里的耕种土地,供血能力增加。
汉中平原加成都平原,虽然比关中平原小了一些,但这都是国宝天府,鱼米之乡。汉高祖就是凭这一州之地,力战半个中国。可以说,拿下巴蜀是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再次实打实的国力增长。一旦商君重农抑商法令在蜀地推广,提供给秦国的资源那是源源不断的。但也有很多人说此时四川开发程度不高,并不一定是天府之国。我觉得他们忽略了商鞅变法的作用,关中在没有商鞅变法前,开发程度也不高。可变法之后呢,秦国国力那是极短时间获得了爆发式增长。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秦国吞并了大量土地,在古代土地多少能决定粮食产量、人口上限、经济好坏、军队多少。但是在刚开始吞并巴蜀地区的时候,秦国国力并没有肉眼可见的增长。因为巴蜀地区长期不与外界交流,农业发展十分落后。战国时期有本书叫《禹贡》。这本书根据土地产量划分了土地等级,关中平原属于上上品,而巴蜀地区则是下上等的。当时在战国时期土地一共分九等,关中是第一等,巴蜀是倒数第三。可能很多人说这个巴蜀和他认识的巴蜀不太一样啊,我可以明确告诉你,巴蜀还是那个巴蜀,只不过有了都江堰、先进的农业技术,迅速改变了巴蜀的土地产量。秦国吞并巴蜀之后迅速把先进技术带到巴蜀地区,虽然从一定程度上使土地增产,但巴蜀命运的改变还是靠都江堰。在都江堰以前巴蜀长期都是靠天吃饭,稍微有个旱灾洪涝就会导致大面积减产。但是李冰搞的都江堰使巴蜀地区从此进入水旱从人的地步,原本的低等土地一跃成为天府之国。
第二点,尽享长江、汉水上游地利。
获得了对楚国的地缘战略优势,有一句话讲,得蜀即得楚。说的就是蜀地对楚国的重要性。《华阳国志·蜀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拿下巴蜀,就是在楚国腰上抵了一把利刃。三十六年后,这一刀终于捅了出去,司马错从蜀地挥军拿下了楚国黔中地区。秦国掌握汉江上游有两个优势,其一是军事优势,其二是经济优势。从军事上看,在江河上游更有利于对下游发动攻击。下游逆流而上十分不利于军事进攻,但是上游却可以顺流之下,军事进攻成本大大缩减。秦国掌握汉江上游之后攻打楚国,司马错攻占楚国黔中、白起打得楚国迁都,这两位军神压得楚国喘不过气。他们为什么能力压楚国?个人指挥固然是一方面,但是秦国强大的国力、地理优势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上游对下游有多重要,这一点孙权就能给你解释,为了拿上游不惜背叛孙刘联盟,这个分量还不能说明上游的重要性吗?经济优势一方面是农业基本盘变大,另一方面就是秦国打破了食盐垄断。长期以来齐国通过垄断食盐谋取暴利,秦国虽然也能产盐,但是产量和质量都弱于齐国。食盐具有杀菌、防腐等功效,不仅是人体必需品,在古代更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齐秦友好的时候,齐国还会卖你一些盐,但是如果齐秦交恶,那齐国必定会断绝食盐供应。虽然古代也有黑市,但黑市上的价格要远高于正常价格。秦国吞并巴蜀之后,李冰创造了凿井煮盐法,开创了凿井煮盐的历史,满足了巴蜀地区的食盐供应。目前这种盐还列为非文化物质遗产了,也就是自贡井盐。另外在南方很多人习惯称盐为盐巴,为什么叫盐巴?这是因为巴国长期贩卖食盐才有的称呼。巴国长期产盐,但是在秦灭巴蜀之前楚国率先抢走了巴国主要产盐地(伏牛山盐泉、巫咸国盐泉、清江盐泉)。秦国占领巴蜀后发现产盐地被楚国夺走了,所以秦国在经过短期休整之后派白起去掠夺盐泉,秦国攻郢的主要目的就是掠夺盐泉。自此楚国一蹶不振,秦国迅速变强,开始逐步兼并六国。十七年后,秦国迎来了长平之战的胜利,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正面与秦国争雄。
你们可能会问如果蜀地没有内乱,秦国能拿下巴蜀吗?拿下问题应该不大,毕竟国力差距在这。但是肯定不会如此轻松,付出的代价估计也要几何倍的增长。或许这就是大秦的天命吧!这种可遇不可求的时机,偏偏让大秦遇到且抓住了。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在胜利的鼓舞下,决定进一步扩展国土,瞄准了巴蜀这片富饶的土地。于是,他派出了两位“明星将领”秦相张仪和将领司马错。张仪这位“智囊”,可谓是文武双全,既能谋略千里,又能调兵遣将;而司马错则是一位勇猛的将军,战场上如同猛虎下山,气势逼人。临出发前秦惠文王询问此两个人讲“你们准备好了吗?”张仪对司马错说道,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准备好了!”司马错回应,心中暗想:“这次可得好好表现,争取让惠文王刮目相看!”在这两位的带领下,秦军如同一支训练有素的“精英部队”,朝着巴蜀地区进发。巴蜀,今四川地区,风景如画,物产丰富,简直是个“人间仙境”。但可惜的是,巴蜀的王侯们并不知道,秦国的铁骑已经朝他们奔来。秦军在巴蜀的战斗可谓是惊心动魄,张仪和司马错的配合堪称天衣无缝。两人如同舞台上的双人舞,默契十足。经过几场激烈的战斗,秦军最终攻陷了巴国,俘获了巴王。“哎呀,我的天!你们是谁啊?”巴王被俘后,满脸惊愕,心中暗想:“我可是巴国的王啊,怎么就被这帮家伙抓住了?”张仪微微一笑,风度翩翩地说:“我们是秦国的使者,来这里是为了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巴王听了这话,心中一阵感慨,想起了自己统治下的百姓,顿时觉得有些不甘。
“放心吧,虽然你被俘了,但我们会让你继续当君长,只是要听话哦!”张仪的话语中透着几分调侃,仿佛在说:“你现在是我们的俘虏,但我们不会让你失去尊严。”战斗结束后,秦国在巴蜀地区设置了巴郡,封巴王为“君长”,而蜀王的子弟则被贬为侯。此时的秦国,已经成为了西南地区的霸主,国力增长,日益富强,简直是“富得流油”。当初的时候,关中平原与汉中平原隔了一条秦岭(南北宽约140公里),而汉中平原与巴蜀地区又隔了大巴山(南北宽约130公里)。也就是说从关中平原攻打巴蜀地区,需要翻越270公里的山陵。山陵一般都是海拔2000米左右的,这是一个什么难度?这是在那个时候一般人一看这难度都会直接放弃,即便到了现在大汉朝很多人见到后也会萌生退意。为什么?因为蜀道非常难走,难走到黄鹤都飞不过去、猿猴都无法攀越,李太白都不止一次感叹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已经开通的道路就成了重中之重,要么你翻山越岭走270公里,要么你老老实实走已经开通的道路,这两条路你自己选吧。我想只要脑子不出问题,那都会选择都开通的道路。但是你能想到的,敌人也能想到,敌人一定会在必经之路埋伏,层层伏击导致外界人很难攻打巴蜀地区。但是秦国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苴国不会使用方法算计秦国。
秦国的大军由司马错和张仪率领从勉县出发,沿金牛道向巴蜀地区开进。蜀国得知后火速赶到葭萌关阻击秦军,葭萌关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多重要?就这么跟你说吧,这个地方与剑阁同样重要。只要这个地方不失,那秦国就很难灭蜀。葭萌关是蜀地的第一道防线,作为蜀国的第一道防线,葭萌关应该是非常难攻破的,毕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原本蜀国是可以凭借葭萌关据守的,但是蜀地不与秦塞交流,长期闭关锁国导致国家十分落后,作战观念非常陈旧。蜀国和秦国之间的差距就相当于晚清与列强的差距,两者战斗力完全不在一个档次。蜀军是临时征集农夫,而秦国是拥有长期实战经验的职业军人,战争一开蜀军就全线落败。之后秦国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迅速消灭巴蜀地区的国家,苴国引狼入室非但害死自己,还连累了巴蜀两国。随后秦国出兵攻打楚国的丹江地区,彻底掌握汉中地区,同时解除了楚国对巴蜀地区的威胁。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秦国对六国形成居高临下之势,掀开了秦灭六国的新篇章。控制了巴蜀后,秦国不仅获得了丰富的资源,还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西南的统治地位。巴蜀地区的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粮食、竹子、丝绸等,简直是个“宝藏”。
而秦国则利用这些资源,发展经济,增强国力,逐步向全国统一的这个早已确定好的终极目标大步迈进。你们三个人可以想象一下,当秦国的士兵们在巴蜀的田野上奔跑,收割着丰收的稻谷,笑声此起彼伏是何等的畅快,仿佛在庆祝这场胜利的果实。而巴蜀的百姓们,在秦国的统治下,巴蜀地区虽然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但也逐渐享受到了安定的生活,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正如这场“西南大搬家”。想象一下,巴蜀的百姓们在战争结束后,看到秦军士兵们在田野间忙碌的身影,或许会打趣道这帮家伙真是勤快,难道是想在我们这儿开荒种地吗?而秦军的士兵们,听到这些调侃,可能会笑着回应我们是来帮助你们的,顺便顺手把你们的土地也收拾一下!在这场战争中,虽然有血腥与冲突,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和平与繁荣。巴蜀的百姓们在秦国的统治下,逐渐过上了安定的生活,田间地头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而秦国也在这片土地上,收获了丰富的资源,增强了国力,迈向了更为辉煌的未来。秦灭巴蜀之战,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胜利,更是秦国崛起的重要一步。通过这场战争,秦国不仅扩展了领土,还增强了国力,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正如这场由秦惠文王所导演的“西南大搬家”,不仅有智勇之计,还有人性的复杂与幽默。在现如今的时候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禁感慨万千。或许在当下大汉朝社会中,我们也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面对困难与挑战,团结一心,勇往直前,才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而在这条路上完全可以保持一份幽默感,或许这样能让我们走得更加轻松愉快。所以你们每个人下次再遇到困难时,不妨想想秦国的将领们,微微一笑,继续前行。毕竟,历史的舞台上,总是需要一些幽默的角色来调剂气氛,让我们的人生旅程更加丰富多彩。在这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我们也许可以借鉴秦国的智慧,勇敢面对困难,善于运用资源,灵活应对变化。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在自己的舞台上,演绎出一场精彩绝伦的历史剧,成为那个耀眼的主角。在这场历史的盛宴中,秦灭巴蜀之战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和平的珍贵。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说到这里刘从戎兴奋地望着田千秋、鲁贺阳、籍兴三个人,眼睛里面闪烁着他在每次大战获胜后的那种喜悦感。田千秋、鲁贺阳、籍兴三个人听他讲述到了这里也都是被他的激情所感染,一个个都如醉如痴一般。刘从戎最后又补充讲在汉朝时期,四川地区主要分为巴郡和蜀郡。巴郡下辖13县,蜀郡下辖15县。巴郡的治所位于江州县(今重庆市区),蜀郡的治所位于成都县(今成都市区)。西汉时期,蜀郡东部被析置为广汉郡,南部析置为犍为郡。此时的时间已经到了亥时三刻,刘从戎站起身对着田千秋、鲁贺阳、籍兴三个人讲时间不早了,你们也该回去睡觉了。咱们在路上坐船起码还要走个三天,我一天都给你们讲完了到时候你们就该怪我了。田千秋、鲁贺阳、籍兴三个人见状,则也与他告辞后回去各自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