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品读》:我读《笔耕岁月》

  • 叶语集
  • 蔡勋
  • 2791字
  • 2024-03-13 18:27:18

春和日丽,居住柴桑城的徐席岗先生来文联造访,本以为他发表新作特来与我分享,未期摆在我面前的是两本厚厚文稿:一本是诗词雅集,一本是综合文集。绿色封皮,让我眼前一亮,催生出某种期许。

2018年,带着二十多篇发表的诗文,徐席岗先生如愿以偿加入了九江市作家协会。徐先生地到来,让我倍感亲切。

出身农家、初中毕业、有过木工学徒十三个月、六年军旅生涯的徐席岗,与我柴桑同乡,年龄上乃我父辈,因为写作且话语投机,有过一些云淡风轻的流光往来。情绪饱满、眼睛明亮的徐席岗,既谦和低调,又豪爽简约,且不失幽默,人情练达,明理守正,颇受我尊重。

翻开《笔耕岁月》文集,有乡村纪事,有故事讲述,有人物通讯,有随行漫笔,有修身感悟,有族谱铭文。文章题材形式多样,很难给这部文稿一个归类。有道是,敝帚自珍,但凡过往,皆为序章。徐先生专程送达,意欲我为文集写序,待秋后付梓。

世事纷纭,文心如故。我无从拒绝一位七旬老人的再三嘱托,尽管杂务繁忙,惟恐分身无术。

自此,利用闲暇,前后三个月时间,初略读完徐席岗先生或远或近、或咸或淡的文字。透过岁月沧桑、烟火气息,揣思一位慈父老者内心世界的情感,在理性之光的护航下,从人生一个港口抵达又一个港湾。

文字平实,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结构严谨,不乏用心表达的真挚。从文字表面看,观其形象性呈现;往内在看,察其思想性发端。自幼在父亲谆谆教诲下琢磨古语古训、四处收集乡土故事、勤于记录人生行脚的徐席岗,他汩汩流淌的写作源于他经年累计的素材库,大大小小的记事本过百,仅退休后就记了三十多本,他该是用心如初、潜心如故地勤恳用力。徐先生文字,属于那种不起眼却不涩眼的表达,宛如在乡村大地随处可遇的青丝柳叶,又如在街坊铁铺叮当敲打迸出的几点火星,不时让你眼花缭绕。品咂人生,过往的是模糊和枯乏,拾起的却是鲜活和美味。

首先要说,徐先生乡土语言丰富,那些苦水浸泡和滋养、略带些地域风味的词儿,如同炒蚕豆一般不时炸响并在面前跳跃,相当一部分词语属于赣北方言的生活化表述,如“上十天”(十几天),“咩咩”(婴幼儿),“不得脱体”(病不得好),“半上昼”(上午十时左右),“末独儿”(最小的孩子),“踏肉”(贴心),“作兴”(欣赏)等。有些生僻的词,品咂起来自有一番陌生而向往的体验,如“起手”“被股煞”“椿萱”“利势包”“毛蜡烛”“打瓦封”“捞稍”等。富有生活情趣和处世经验的街坊俚语,在这部文稿里更是多见,熟练且精准运用,给人带来阅读的快意,如“你有难处来找我,没来错,不是湖中雁不落”“涨水鱼儿胀破笼,退水虾子用手捧”“吃得亏,才能在一堆”“凡事都要让利于人,抓一把,洒一把,才能吃整粑”等。

其次,要说的是故事细节。文学作品,细节不可或缺,细节形似钥匙开锁,意在纽扣正衣。读《笔耕岁月》,诚然,细节不如我所想象的那么多,那么晶亮,却也不时读到,如写童养媳母亲放牛时,“她偷偷将裹脚布松开,无法恢复原样,回家惨遭养母毒打”;写自己少年辍学拜师学木匠,那个时代的家装标签,如“宁波橱柜”“乡下梁床”;至于乡村生活、劳动的场景描写,他更是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在《我给父亲当下手》里,父子一边拉锯一边猜字谜的情景活灵活现,透散出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早早开发了他“文以启智”的心灵世界。在《家乡的小河》里,一年四季的景致描写有声有色、如诗如画。徐先生乡土叙事散文里,习俗、礼数写得细腻,文字扎实,祝语丰盈,比如写过年“三十夜里火,十五夜里灯”,比如写马回岭庙会盛况,把庙会由来交代得清楚、铺陈得入贴,庙会情景锁定在一个个形象活泼的细节之中。还有些写人物的取材角度较好,且有故事细节支撑,比如《母懿典范丁重菊》,母爱场景、母教故事写得较为出彩,读来令人印象深刻。

再次,诙谐活俏的词句煞是养眼,如同坡地上挖野菜一般俯拾皆是。如“寅食卯粮”“打牙练嘴”“两眼定了珠”“下雨,天上死哼死哼;天晴,就像死虾一样,躲在屋檐下一动不动”“天不生绝人之路,地不长吊根之草”“世上只有懒人没有懒土”“除了栗柴冇好火,除了郎舅冇好亲”“偷人的婆儿专说人,做贼的婆儿紧关门”……茶余饭后,属于底层劳动人民的快乐时光,家长里短,插科打诨,海阔天空的任意调侃,俗雅相宜文采彰显。透过形象趣味文字,可以窥探徐先生的思想意识里对中华农耕文明、传统孝道文化“活到老,学到老”的坚持和笃信,嬉笑怒骂的俚语,将中华文化隐秘的心理展陈出来,诚如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奉劝子孙把书读,免得祖人受风霜。”

在徐先生的文集里,最动人的篇章当是他引以为豪的军旅生涯的记录和描写,充满青春活力、富有革命豪情、彰显英雄气质的文字可谓耐读,有感染力。在蓬勃青春、铁血军魂的表达里,一处过往驿站,一轮普通集训,一次作战动员,翔实的人物和数据,都是那样牢靠,在深情记忆中渐次鲜活起来。比如他在雷达维修班的工作日记里,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军事科普知识:雷达型号辨识、雷达使用性能、雷达维修技巧等。在援越抗美的战斗中,置身异国他乡,举目青山长岭,一片又一片感人至深的思乡情愫,一篇又一篇行云流水的军旅日记,给人印象深刻。

还有些工作亲历的记录文字,具有史料和文献价值,如《江西“第一路”》,工程浩繁的建设过程交代得很清楚,矛盾交集和转化在他笔下得心应手;又比如《沙河土改工作的回忆》,引用数据翔实,事例入微得体,场景中的人物有鼻有眼,看似枯燥的工作记录读起来亦快意可人。

徐先生的作品不乏揭批人性幽微、命运各异的职场人物和故事,突显出他坦荡正直、崇尚清明的内心世界。《专员真能品味》,极尽嘲讽看似光鲜外表后面的“难闻骚气”;《一碗鸡蛋饭》,一个官职不高架子不小、不愿与百姓同甘共苦的领导形象栩栩如生,故事发展让人大跌眼镜哭笑不得。

诚然,徐先生以文自娱,吟诗下酒,他从不妄言自己是一个作家、诗人。他从未受过文学创作的专业训练,文章的内在表达尚有意犹未尽之感,文章的逻辑结构安排不尽合理,思想指向有时不够集中,段落之间关联显得松散,起承转合随意,如同饭后散步并无既定目标,随心所欲走哪算哪;部分游记散文,时空把握上不够灵动,笔随目走,情由景生,停留在具象层面,记事琐碎,选材取舍不尽精准等。

晚年的生活,看云舒云卷,得夕阳美好。下象棋、打门球、打桥牌、浇花种菜、户外健身、时光一分一秒都让他珍惜。然,自幼喜欢诗文的徐席岗还是把更多时间留给看书、摘录和闲思,人生洗尽铅华,每以清风明月为伴。行伍出身的他不逢迎和吹拍,更不说虚情假意的话。因由如此,在偌大家族,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者,虽没有显贵家世,没有丰厚学历,却有着不可多得的人生阅历,有着知足常乐的理性豁达,有着“耕读传家”的家风传承,在族人心中自然占有一席地位。

徐先生像蜜蜂一样辛勤采集的文字,记录了他的人生历程,表达了他的生命立场。当手写的文字化作油墨飘香,着实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徐先生当岁月行歌、回眸一笑矣。

2021年6月28日于八里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