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生态危机源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与自然的矛盾。自然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时,自然对人的惩罚便会转化为可观可感的危机事件。所以,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文明建设恰逢其时也尤为必要。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已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是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顶层设计后,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的一次全面部署。2015年9月,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制定了战略方案。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为加快我国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高屋建瓴,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吹响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号角。历史与实践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摆脱或克服当前我国所面临的生态困境或生态危机的总出路、总对策,成为实现“中国梦”、构筑“美丽中国”目标指向的必由之路。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并形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其提升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目标,阐明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生存发展和文明延续的立场上,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显现,进一步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冲破了政治、社会制度、宗教、种族等一切横在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藩篱与鸿沟,体现了中国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发展大势、放眼全球的国际视野和大国胸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表达的是一种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价值追求,勾勒出了全人类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因此,这一倡议和目标很快就得到多国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回应,并被写进了联合国的多个文件中。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思想,并在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高度指导意义的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发展、繁荣稳定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在追求中国梦实现的道路上决不能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为此必须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纳入社会发展总体布局,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使生态保护观念根植于我们的各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崭新文明,凝结了人类的智慧和希望,蓝色星球的文明发展至此,除了科技发展带来的令人惊叹的各种便捷,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却是全世界都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我们深深地为人类的当下和未来而忧虑,而生态文明建设无疑将成为能够迅速使人们摒弃差异而共同努力致力于“拯救地球”的行动。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以政府为主体、企业及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国际相互协同”的复杂工程,涉及政治、法律、科技等各个领域,其中包含了制度的出台与落实、政策的执行与评价、大量的资金投入、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等各项理论和实践措施。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审计是一项重要的监督工具。无论是国家审计,还是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都是现代治理的重要工具。为解决生态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国家审计以资源环境为核心先后开展了环境审计、资源环境审计和生态审计,可见,审计的内涵正不断扩大。就我国现状来说,尽管环境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工具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监控、预警、揭示及修复作用,但是受限于审计范围狭窄、审计主体独立性较低、立法完善度不高、审计方法滞后、审计人才队伍薄弱等因素,环境审计尚不能完全满足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审计要求。

因此,我国生态文明治理有必要实施生态文明审计,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强化生态文明审计。可见,生态文明审计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具,是强化我国生态治理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监督系统,对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深远历史意义。首先,生态文明审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七大率先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党的十八大重申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将其正式纳入“五位一体”的建设体系之中。党的十九大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党的二十大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从战略高度赋予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历史任务和重大意义。自此,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备受各界人士高度关注的热点议题,民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主动地加入环保行列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作为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共有的“免疫系统”,生态文明审计主张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平衡发展,推动人与整个自然和谐共处,形成共同发展的局面。生态文明审计侧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护、修复以及生态污染的治理,这是基于整个生态系统进行的一项针对性较强的全面审计。其次,生态文明审计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很多国家纷纷出台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同时积极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我国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既强调经济方面的发展,也重视对自然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在此背景下,生态文明审计尤为重要。最后,生态文明审计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选择。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需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整治与改善,以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评估生态发展的重要工具,生态文明审计既能够科学合理地权衡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也能够促进经济转型,促其摒弃原来的粗略式发展模式,从源头上实现对生态系统的改善与保护。生态文明审计不仅能够规避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还能够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出发推动经济发展。

因此,在我国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积极实施好生态文明审计,发挥生态文明审计应有作用与效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专家学者及实务界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显然,要开展生态文明审计、实现生态文明审计目标,我们就得先认识生态文明审计。鉴于此,本书就探究生态文明审计的理论基础、分析生态文明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动因、探究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文明审计的作用机制及实现路径、厘清生态文明审计的基本理论框架谈点看法,以求为生态文明审计体系的完善提供一些思路。

本书分为上下篇,七大章节:

上篇,生态哲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哲学部分着重讨论生态学思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学和生态文明哲学思想的概念内涵,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审计的哲学理论,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审计做理论铺垫。生态文明建设部分着重讨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逻辑、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重点探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涵、哲学特征、时代价值和统一特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乎人类未来的发展,同时也关乎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强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生态环境治理给予了重要的指示,创新了环境监管制度,构建了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下篇,新时代生态文明审计。着重讨论新时代生态文明审计理论、生态文明审计制度、生态文明审计方法、生态文明审计评价指标、生态文明审计建设机制与路径。笔者尝试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创新新时代生态文明审计的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为生态文明审计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希望本书的观点能丰富生态文明审计现有理论基础并推动生态文明审计有序开展,并能从审计角度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但受作者专业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限制,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学术界与实务工作者批评、指正。书中参考和采纳了部分专业学者和实务工作者的观点内容,本人在此向相关作者表示由衷的感谢。

李璞颖

202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