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凤来到袁家庄工作,林丽凤把老房子腾出来让姐姐住。这个老房子位于民宿中心,李凤霞对老房子进行加固与“轻介入”改造,大量使用再生材料和玻璃等建材,以“暖色”贯穿整个空间,内部现代化设施应有尽有。
附属产业的乡村旅游必须根植乡村沃土,“青山绿水”是其成长的养分,独特的乡村文化氛围让其能够自由地呼吸,好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农文旅深融合,才能田园美乡村兴。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推动乡村旅游模式创新、产品升级、服务优化,推动乡村旅游成为新时代撬动乡村资源潜在价值、传承创新乡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全面进步的关键载体和强大动力。
如今,以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乡村旅游集聚区等为支撑的乡村旅游点、线与面互动发展格局日趋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以农民为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健全,乡村旅游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优势和综合效益不断凸显。
文化和旅游部以重点村镇为基础,引导各级政策、资金、宣传、人才等资源倾斜投入,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深入阐释了乡村旅游在改善乡村环境风貌、复兴乡村历史文化、重塑乡村诗意生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不断提升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品牌可见度和影响力。
乡村旅游如今成为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促进产业关联互通的重要桥梁,乡村旅游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通道日益畅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效显著,乡村旅游为推进以县域为载体、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贡献独特的旅游力量。
乡村旅游将贫困地区自然文化资源禀赋转化为旅游经济后发优势,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也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将文旅深度融合作为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不断通过艺术提升、数字提升、餐饮提升等行动,提高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建设质量和文化内涵,增强乡村文旅从业人员综合素养和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乡村旅游正日益成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促进物质精神共同富裕的有生力量,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添砖加瓦。
袁家庄修复生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功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了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的共赢。带动了中国广大乡村的积极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已成为全社会共识。
许多研究表明,一般乡村旅游很难带来高收益。因此,国家除给乡村旅游开发长期的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外,还要制定对乡村旅游开发倾向性的政策,并将乡村旅游的开发纳入到各级旅游总体开发规划中。
乡村旅游开发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乡村社区重要的产业。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努力开拓乡村旅游的本土特色,增加旅游收益,使广大农民真正受益。
总之发展乡村旅游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维护乡村性和地方特色,走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一体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化的基本目标,最终实现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因而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中国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
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小城镇的建设要按旅游城镇的风貌进行控制,使小城镇本身就成为旅游吸引物之一,也可以依托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旅游商业,如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旅游纪念品的生产等。
资源保护和打造生态个性相结合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注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防止旅游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加强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坚持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国家要对乡村旅游业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是非常必要的。为市民提供吃、住、行、游与购等各类信息、周末休闲游线路,快速查询、在线预订。为商户整合农家乐、度假村,地方景点、地方特产商家,在网络上进行展示宣传、营销推广、短信预订、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商务会议,度假休闲,拓展培训等服务。为主管部门提供信息传达、网上评级、行业监管、经验分享。
产业融合衍生出来的旅游新业态为乡村旅游的产业经济依托型发展模式提供了契机,将乡村旅游业与农业、林业、渔业相结合,依托产业经济发展,通过开发农业休闲、渔业休闲、林业休闲、果业休闲产品,类似乡村美味品尝,渔村垂钓等旅游项目发展乡村旅游,这样不但满足游客的旅游基本需求,还可以学到相关产业的一些知识,这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客观上会吸引大量的青少年客源。
乡村旅游不能理解为是一种纯粹的农业资源开发,而要与区域内其它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的开发结合起来,借助已有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争取客源,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学习归来的袁小田望见过去的“荒岭秃山”穿上“绿衣”,在感念国家的好政策下,也不忘嘉禾集团对村里的帮助。
景观桥工程全部竣工,陈浩对袁小田说:“我们现在‘封山育林’已经达到初步目的,不能让它死气沉沉的,要让它‘活’起来,动物的‘多样性’能够让它充满活力。”
“那我们要怎么样做?”袁小田问陈浩。
陈浩说:“人工繁育的野山羊与梅花鹿、跑山猪、笨野鸡、野兔、白鹇等都可以低密度试养。”
“可以,不过引进良种还得劳驾您。”袁小田说。
“山羊与梅花鹿我可以从外地给村里调,其他的你自己在当地选择吧。”陈浩说。
“行。”袁小田答道。
不久,袁家庄引进了37只二代野山羊,210头驯化梅花鹿,进行山林试放养,让这些精灵们熟悉这个新家,爱上这个新家园。
入秋后,饲养员在一次注射疫苗时发现少了13头梅花鹿,并且有3只野山羊带有箭伤,这个事情让陈浩很困惑。因为在嘉禾集团百个助村点或爱心驿站,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事情,所以陈浩陈浩百思不得其解。
陈浩带着疑惑去石头寨找袁文初,袁文初说:“我敢担保这个事情不是我们村的人干的。”
“那会是什么人?”陈浩问袁文初。
袁文初说:“我们村传、文、公、小、留、成六世人虽不说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但是绝对没有宵小之人。当年日本人屠杀了我们百余人,没有一人舍节做叛徒;大饥荒的时候村里没有丢失一粒粮食,一只鸡。”
“这个我相信,但是现在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难免有人不‘见财起意’。”陈浩说。
“唉,我不做书记好多年了,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管理和‘教化’后人的,不过我的子孙没有人敢动集体的东西,如果是我的不肖子孙胡为,那么我绝不姑息。”袁文初说。
陈浩说:“虽然这个事情我不深究了,但是不能再让集体有损失了。
我计划成立护卫队,不仅能够防盗,还能够护林与防火,请您老推荐两名护卫队长,只要护卫人员身体好,年龄不限。”
袁文初想了想说:“这个嘛,我推荐的人仅供参考,选择权在你手里。
李科举是不二人选,但是他年事已高,不能胜任。村里小一辈的,李政通是一个不错的人选;举贤不避亲,我小儿子袁公勤也是一个人选;袁小山与李戍龙二人也可以。”
“好,我与袁书记商议一下再定下具体管理人员。”陈浩起身说。
“贤侄,如果不忙,那么坐下陪老夫喝一杯。”袁文初说。
“行,袁老,我去去就回。”陈浩说。
“要快去快回。”袁文初说。
“盏茶的功夫就能够回来。”陈浩说。
“老夫等你!”袁文初说。
陈浩离开石头寨以后,袁文初让袁公勤的媳妇杨彩菊刷锅做饭。
“爹,做什么?”杨彩菊问袁文初。
袁文初说:“你做四个菜就行,就是不要太薄了,小陈是咱们村的贵人,咱们不能慢待了。”
“知道了!”杨彩菊答道。
袁文初等杨彩菊去做菜后,亲自去酒窖取出一坛好酒,这坛酒已经封藏存放多年,而且是袁文初祖上用糯米浆和泥建造的酒窖。
经高温烧结后陶坛上形成了微孔网状结构,就像人体的毛细血管一样,能将外界的氧气缓慢导入酒中,促进白酒的氧化还原反应,再将四溢的酒香传至空气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储存的原酒在独特的培土窖藏环境中,历经岁月沉淀,酒体自然老熟,被称为“液体黄金”。
袁文初刚刚把酒坛浮尘拭净,陈浩拎着一个纸袋进来,他从袋子里取出一个檀香木长匣,打开后拿出一个长一尺二寸金烟袋。这个烟袋是纯金的烟袋锅,玉质的烟袋嘴,乌木的烟袋杆。
“袁老,您看合不合手。”陈浩把金烟袋递给袁文初说。
袁文初掂了掂金烟袋说:“合手,虽然比我用了70余年烟袋短,但是份量一点也不轻。”
“既然合适,那就送给您了。”陈浩说。
虽然袁文初心中很喜欢这个烟袋,但是无功不受禄不能要。
陈浩知道袁老觉得烟袋太贵重了,于是问:“袁老,我想用烟袋还您一坛好酒,怎么样?”
袁文初看了看烟袋说:“我给你两坛。”
“好,成交。”陈浩把烟袋递给袁文初说。
这时杨彩菊端菜上来,袁文初说:“老五家的,把你大哥叫来。”
“好,爹,我马上喊大哥过来。”杨彩菊答道。
“等一下,这里有给你的东西,拿走,好腾地方给我们喝酒。”陈浩把纸袋交给杨彩菊说。
“爹······”杨彩菊看着公爹说。
“你陈大哥给的,拿着吧,去老茶饼拿来。”袁文初说。
“是,爹。”答道后又对陈浩说,“谢谢陈大哥!”
“不用谢!”陈浩说。
不一会老大袁公孝过来,袁文初说:“老大,你去把公悌、公瑾、公勉、公勤都找来。”
“是,爹。”袁公孝答道。
时候不大,“公”字辈的兄弟五人带着“小”字辈的两三个后辈来到袁文初的大屋,袁公勤还在袁庆林的“庆林人家”拎回鸡鱼和野兔等几个菜。
袁小波给众人敬完烟说:“小麟你当‘酒官’,小阳你当‘茶官’,咱们三个人伺候大家。”
“行,大哥。”袁小麟和袁小阳答道。
袁文初居上而坐,上手是陈浩,下手是袁小麟,袁公孝兄弟分列左右。
袁小麟对袁文初说:“爷爷,陈伯伯是贵客,第一杯酒我先给他倒。”
袁文初说:“应该的。”
袁公勤端起酒杯说:“陈大哥,我哥哥们不慎言辞,老父亲又年高不胜酒力,这‘头酒’咱们兄弟俩先喝。”
“恭敬不如从命,五弟请!”陈浩说。
“请!”袁公勤说。
待陈浩住筷后,袁文初问陈浩:“贤侄,这酒怎么样?”
陈浩说:“您老存的酒有‘泥窖味’,喝起来的口感醇厚,粮食香很丰富,有着淡淡的幽兰味,整体很有层次感,风格上属于甘冽偏柔的,回味上还有着比较悠长,整体酒体质感很干净。”
“一语中的,比我这几个犬子懂酒,我不送你两坛了,送你一坛。”袁文初说。
得到老爷子的指令,袁公勤带着三个侄子抬出一篓酒,这篓酒少说也也有百斤,酒篓是清光绪年间的酒罐。
酒篓是种历史悠久的容器,据传发明于春秋战国。也有人说酒篓是诸葛亮的侄儿、养子诸葛乔发明的。据说他替父劳军,蜀道崎岖,酒坛酒罐常遭破碎,某日竟发现包生肉的纸张,被肉浸染,干燥后很有韧性,不易渗水。受此启发,便发明了竹篾编织、猪血浸纸裱糊的酒篓。
自其发明以来,酒篓便逐渐传遍大江南北,但各地都就地取材,其选料、配方和工艺,都大同小异,各有特色。编织篓子,南方用竹篾,北方用荆条、柳条。相对于瓷器玩意儿,酒篓的一大好处,就是使用过程中,遇到破损或者折断,靠着柳编和裱糊工艺,比较容易修复。
编织成型后,酒篓还要用麻纸、毛头纸,猪血或者马血发酵,石灰等和为粘状酒篓的内部裱贴糊粘,并根据体积大小,掌握层数,晾干一层,再加一层,直到达到装入各种液体既无异味,又点滴不漏的效果。
通常情况,一个篓需要糊三至五封浸涂猪血、石灰胶质的毛头纸。而糊篓所用工具有竹刷子、棕刷子、生牛皮及盆类容器。竹刷子是把竹劈破成细竹篾,捆扎而成。棕刷子是用梳理好的树棕捆扎而成,相当装裱书画所用的棕刷。每封裱糊好,都要擀压后阴干,再暴晒几个小时。酒篓可循环使用,但使用之前,还需要按相同方式,护理一次。
酒篓用圆木作盖,也有使用新鲜猪尿脬,内装麦麸、棉籽皮或者棉纱扎紧作盖的。两种盖子的好处,都是易塑型,越盖越紧,可严丝合缝,不洒液体不走味。
如果想买几篓酒回家陈放,木塞就不行了,就必须用猪尿脬特制的盖子。与陶瓷、玻璃等容器相比,酒篓还有一大好处,就是结实轻便、耐颠簸,长途运输过程中,装满酒还可垒三尺高,全程运输还可保持篓形不变。
传统工艺制造的酒篓,有几个神奇之处。
一是“装酒滴酒不漏,装水挥失殆尽”。其原因是猪血和石灰制成的一种蛋白质胶质盐,与酒精作用能形成半渗透的薄膜,其特性就是水能渗透而酒精不能渗透,特别对30°以上的白酒有良好的防渗作用,但不适合贮存30°以下白酒。
二是用酒篓盛过的酒好喝,而且喝多了也不容易伤人。这其中有个迷信的说法。据说猪血、石灰和毛头纸,都具有“压胜”效果,可以镇住酒中的“邪气”。套用句老话,现象是那个现象,道理不是那个道理。从科学角度来讲,条编容器适量空气容易进入,能促进酒的老熟。
与此同时,猪血除了粘性好外,还含有丰富的铁、铜离子,日常饮食中,经常吃点猪血,都可以给身体补铁。而石灰是一种以氧化钙为主要成分的胶凝材料,除了良好的胶性之外,含钙、镁成份较多。猪血中的铁、铜元素、石灰中的钙、镁元素,都对酒的老熟不可或缺。
除了酒篓、酒壶之外,还有酒海。酒海是一种大型的盛酒容器,因盛酒量多,故称“海”,如今的酒海有好多种材质,但传统的上酒海,其工艺也是“柳编猪血裱糊”。酒篓和酒海的差别在于容积,酒篓的容量在100斤以内,而酒海超过百斤,有的甚至可达千斤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