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迈巴赫驶上高速路后,齐芳对阿兰说:“我们去巴州。”

阿兰答道:“是。”

到了巴州以后,在民族大酒店齐芳给阿兰布置任务,让阿兰单人独骑去千里之外的武尉屯,再从武尉屯去帕克村,三千里路要求在规定时间走完。

阿兰骑着山地车上路,齐芳开车去帕克村与林青青相聚。

在绿洲公司办公大楼总经办里林青青与齐芳欢聚,林青青问齐芳:“你不怕这块钢折了?”

齐芳说:“如果她不能够变成‘绕指柔’,那么留她无用。”

三周后,阿兰骑车来到帕克村。

阿兰在康拉克秘境公园见到等候的齐芳,齐芳让阿兰去见林青青,于是二女来到海市蜃楼。阿兰看着海市蜃楼的青纱帐与停机坪,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让她惊诧的沙漠里还有如此美景。

休整几日后,阿兰驾车返回高家庄。

陈浩看着阿兰小麦色的脸对齐芳说:“让阿兰留在驿站。”

齐芳答道:“是,陈总。”

高老庄旧村改造开始,作为总务的阿兰与村里人打交道最多,慢慢地让甘兰珍等人喜欢上,她美貌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永不输的心。

高美凤与王若兰学成归来,陈浩兑现承诺买来一架AW-109直升机。

AW-109由意大利阿古斯塔韦斯特兰公司生产的轻型双发、八座多用途直升机,以其出色的性能表现和维修简单、可靠性强等特点赢得了广泛认可。

直升机停机坪建在村北的二龙山上,因两座连绵的山峰酷似“二龙戏珠”而得名。山大龙山、小龙山由西北向东南相并而立,山势起伏如巨龙腾云驾雾,雄壮美丽,风景四时不同;奇异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融合,使这里尽显真情,如诗如画,如入仙境。

二龙泉水汩汩南流,顺着二龙沟流进村南的荷花池。

荷花池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层层绿意,荷叶上滚动的水珠晶莹剔透,像是镶嵌在翠绿舞台上的明珠。荷花池宛如一块巨大的调色板,吸引着游人的目光。那水面的荷花宛如绿叶中的仙子,粉嫩的花瓣在阳光的照耀下更加迷人。

荷花绿叶如盖,荷花如锦。荷花似一位位披着轻纱的少女,含笑矗立,娇羞欲语。微风拂面,荷花随着风的节奏翩翩起舞,舞动着翠绿的裙摆,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呈现出新生的活力。池水清澈见底,嫩绿的荷叶舒展开来,如同一只只翡翠色的玉盘。荷花苞含苞待放,宛如羞涩的少女,等待着夏天的到来。

荷花池以其独特的美丽和灵动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池中荷叶丛生,荷花婀娜多姿,或绽放,或半开半合,形态各异。微风吹过,荷花的清香扑鼻而来,令人心醉神迷。荷花娇艳欲滴,绿叶茵茵,清澈的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更显得清新可人。微风吹过,荷花翩翩起舞,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仿佛是人间仙境。

日新月异的高家庄,在青山绿水间描绘出一幅幅“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美好画卷中推出“‘移’进新家园‘扶’出幸福路”。筑牢“基础桩”打造“倍增器”,认真落实驻村扶贫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发展后劲,托起居民安居、乐业、发展的幸福生活。

沥青公路宽阔平坦,居民小楼鳞次栉比,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新修的同心桥让村民出行更加方便,走进高家庄村,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呈现在人们n眼前。

“我们村以前是土路,村民意见很大,村集体没有钱,再急也没有办法。多亏了‘爱心驿站’的资金扶持,提升村庄颜值,带动了经济发展。”村委会主任甘兰珍激动地说。

“平坦宽阔的道路是高家庄村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通往基地的‘泥巴’路早已被游步道代替,生产路也硬化成为标准车道。路修好了,大枣运输难问题迎刃而解。”董玉峰说。

近年来,该村统筹使用爱心驿站扶贫资金,持续完善标准化公厕、便民游步道、共享停车场、公交站台、休憩凉亭、文化广场及蔬菜交易市场等基础设施,实施机耕路建设、灌溉渠修建、小流域治理等项目,助力村庄“增颜值、提气质”,创成省级移民美丽家园示范村。

过去高家庄村只有一条山路通向县城,“地无三尺平、路无三米宽、人住半山上、出行如登天”是该村以前的真实写照。

如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是该村必须破解的难题。

在嘉禾集团倾力帮扶下,新修机耕路、硬化水泥路、修通入户路。

实施“绿化、净化、亮化、美化”行动,改善村庄环境;建设光伏电站,带动村集体增收。

旧房变成小洋楼,道路通到庭院里,致富技术有人教,家家户户腰包鼓·····

近年来高家庄围绕“诗意山水、山里人家”目标,俨然一幅“青山如黛水如玉,田园生活成佳趣”的美丽乡村图景。

村民们说:“村里每天都有新变化,但变化最大的要数大家的精气神。”

看着高家庄慢慢地走上轨道,陈浩与毛翠萍和齐芳商议,让她们留在高家庄继续助村,他和李凤霞去下一个点。

齐芳说:“你们两个老总外出我不放心,让阿兰跟着你们。”

“行,让阿兰跟着。”李凤霞说。

“你们都换本了,阿兰开过运煤车,她稍加熟悉以后会是一个不错的驾驶员。”齐芳说。

不日,陈浩等人来到晋东南的和兴庄村,明朝末年(1627年),贾姓的2兄弟居家从山东迁居至山中避祸,开始独自生活,并将这里命名为“贾家寨”。

1762年,李姓、谢姓、王姓、尹姓、安姓、段姓等6个家人开始脱离贾家自立门户,迁出贾家寨居住,慢慢地形成贾家庄。直到1962年,和兴庄村的名字才得以确定下来。

东北庄村的名字演变历史,反映了村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也反映了不同姓氏家族的迁徙和定居。从“贾家寨”到“贾家庄”,再到“和兴庄”,每个阶段都包含了历史的印记和文化传承。

和兴庄村的名字,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纪念,也是对现在的一种见证,更是对未来的期待。

现在的和兴庄村只剩下李姓、谢姓、安姓、段姓四姓396户约两千人,其中还有安姓百余人住在旧石寨里。李姓、谢姓和段姓三大家族住在石寨正南与东西两侧。村里规定同姓之间不准结婚,姑表亲也不准婚配。

和兴庄村地处晋鲁交界的山区地带,不仅是地理上的分界线,还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而闻名,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包括古代石寨和村落,以及简单古朴散发着浓厚乡土气息的山村四合院等。

依河而建的和兴庄有随处可见用竹子编的篱笆围墙,爬满了青藤的篱笆很是好看。吱吱呀呀转动的水车,能把你带到“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年代。

在这里,有“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感谢共产党”的深水井;有古朴的山民,有古老的民居;有专门研究竹艺的清化竹器作坊;有400年的国槐;有山民们自己种植的无公害葡萄;有以“以竹为食”饮食文化的“竹水湾”。

山村四合院布局精巧,宽敞实用,而且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种有梨树。深秋时节,梨树的叶子橙黄绚丽,再加上晾晒的玉米,将小小的四合院点缀得分外亮丽,小山村也在粗犷的大山里显得别具一格,令人眼前一亮。

橙黄的树叶、金黄的玉米,与屋顶的灰瓦颜色互为衬托,相得益彰。秋色满院,家家户户都有美好的景致。小院里少不了的是各种收成和农用家什,是深藏在大山里的宁静和美好。这些宁静与美好会不经意地触动久在城市生活的人们,摧毁他们心里的那些久居城市的世故与坚硬。

走进民风淳朴的小山村,陈浩、李凤霞与阿兰被这里的一切融化着,感动着,感受到的是乡亲们质朴和善良,看到的是一张张憨厚的笑脸。那些城里见不到的农具、家什;房檐下,树干上晾晒的秋果和粮食,还有山村孩子们简单而热闹的游戏,让阿兰看到了大山深处农家最真实的生活,也体会到城乡之间生活的巨大差异。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老话说:“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大山的秋天意味着丰收的喜悦,这里的果子们也在等待着游人的造访。

山楂是南太行中秋季最常见的山果,成熟时一身红衣,口味酸甜,生津开胃。太行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用它制作出了山楂汁、山楂醋,颇受人们喜爱。

阿兰说:“如今在城市生长的小朋友,很多都不知道核桃是带着厚厚的‘青衣’,剥掉青衣才是常见的核桃的样子。”

甜甜的柿子可是南太行的主产,惊险的崖山人家更能将柿子做成易长久存放的甜糯柿饼。虽然柿子还有一段时间才能成熟,但满树的果子就足够让人惊叹与欢喜。野生山药隐藏在山间各处,形态各异,粗细不同,但入口绵软,回味甘甜。

陈浩说:“这满树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丫,成为山里鸟儿的美食。”

李凤霞说:“山里的生活落后艰苦,乡亲们常年与大山为伴,但是他们的内心平静而坦然。”

阿兰问小卖部的老板娘:“大嫂,村里有没有民宿?”

老板娘看着如花的阿兰说:“没有。”

“有没有可以吃饭的地方?”阿兰又问老板娘。

老板娘说:“你要是饿了,我这里有泡面,可以给你开水。”

“那边放鞭炮是干什么的?”阿兰再问老板娘。

老板娘说:“是书记李景山的老婆又生了一个儿子‘送月米’呢。”

李凤霞问老板娘:“你们这里‘送月米’有什么讲究?”

老板娘说:“送月米一般男孩出生后20天,女孩18天,并要定双日子,假如赶着算逢单日,也要错开,提前或拖后1天。

姥姥必前往,姥姥不在,由舅母替代,还有舅舅。舅舅大都充当姥姥的脚力,脚力人数根据送去东西多少而定,东西多少根据自家的经济状况,和平常与亲邻交往情况而不同。亲邻送的东西多,粥米也较丰厚。大都用拖拉机或三轮车前往,同去的还有出嫁的姐、妹、姨、姑等。

东西要有米、白面、挂面、鸡蛋、红糖等,只有鸡蛋要单数,其余要双数。还要送几块色彩鲜艳的布料,每块3~4尺不等。礼盒上边用彩布蒙住,用红攀鞋带子扎紧。另外带红色公鸡和母鸡,鸡脖子上系红布,红关绳拴住母鸡,女婴留下公鸡,男婴留下母鸡。留下的鸡以后出售可换回布料给婴儿做衣裳。回去的鸡,放开继续喂着。”

陈浩说:“老板娘,你卖给我一箱鸡蛋,大米与面粉各一袋,‘喜布’两幅。”

“你与书记有‘来往’?”老板娘问陈浩。

陈浩说:“没有‘来往’,但是不‘来往’怎么会有‘来往’。”

“一共96块,您给95就行。”老板娘把东西拿出说。

李凤霞说:“给您100,不用找了,你给我们当家的一盒烟。”

“行,给你一盒‘猴王’与一个打火机。”老板娘说。

“谢谢了!”李凤霞说。

老板娘说:“唔使客气。”

李凤霞与阿兰夹在客人中间进了李景山家,有人接下她们的礼物,随后李凤霞去上喜礼,看着客人们二十、五十的封喜礼,李凤霞拿出一千元交给收礼登账的。

收礼的人抬头问李凤霞:“贵客怎么称呼?”

李凤霞说:“是孩子的‘姑奶奶’。”

“姑奶奶壹仟。”收礼的人唱道。

“壹仟。”人们齐刷刷的目光瞅向李凤霞。

李凤霞笑着说:“大伙早来了。”

喝酒的时候李凤霞被请至大席,主陪问李凤霞:“亲家,哪里人?”

李凤霞说:“我们住太远了,你不知道那个地方。”

主陪说:“太原,我知道,是省会,大地方。”

李凤霞笑而不语,最后吃完席离去。

晚上李景山看账簿,发现这个不认识的“姑奶奶”李凤霞的喜礼是“壹仟”,他“糊涂”了。

三日后,“姑奶奶”李凤霞再次来到李景山家,给李景山送来一只“萨能奶山羊”。

萨能奶山羊产于瑞士,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奶山羊品种之一,是奶山羊的代表型。现有的奶山羊品种几乎半数以上都程度不同的含有萨能奶山羊的血缘。母羊胸部丰满,背腰平直,腹大而不下垂;后躯发达,乳房基部宽广,形状方圆,质地柔软。头长、颈长、躯干长、四肢长。有须无角。

李景山问李凤霞:“您可是太原祖爷爷家的大姑?”

李凤霞答非所问:“我是从太原过来的。”

“大姑,几十年了,总算见到您们了,屋里坐。”李景山高兴地说。

李凤霞说:“景山,村外还有送我过来的人,他们不知道什么地方可以停车,没敢‘冒冒失失’地进村来。”

“姑,车可以停进办公室门前。”李景山说。

“那你把车领进来。”李凤霞对李景山说。

李景山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