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何军的房子有院墅的影子,又别于院墅,院墙高大,院子的地坪高于右侧的公路,车库大门对着武若公路,车辆进出很方便。

陈浩问贺军:“何书记,XJ的宅基地面积是多少?”

贺军说:“我们这里的宅基地面积标准最高可以达到800平方米。

这一标准反映了XJ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省份,其宅基地面积的规定相对较大。XJ的总面积高达166.4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2587万,由于地广人稀,人均面积相对较大,因此宅基地面积的标准也相应较高。这一规定体现了对农民居住需求的一种适应,尤其是在考虑到XJ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情况下,确保农民有足够的土地来建设和管理自己的住宅。

值得注意的是,宅基地面积的规定并非全国统一,而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因此,不同地区的宅基地面积标准有所不同,这反映了政策制定者对于当地实际情况的考虑,包括地理特征、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例如,BJ市的宅基地面积标准规定近郊区和远郊区人多地少的地区每户不得超过0.25亩,而其他地区每户不得超过0.3亩。这种差异体现了各地在土地资源分配和管理上的不同策略,旨在适应各自地区的特定条件和发展需求。”

“你这个面积不止800平方米。”陈浩说。

“有两千平方米,羊栏没有再养羊以后我改建成为阳光棚。”贺军说。

“现在村里收入然后?”陈浩又问贺军。

贺军说:“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2万元,高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那就好,不过你们仍然需要再接再厉。”陈浩说。

在贺军家喝完酒陈浩坐直升机回通兰碛,任紫衣为陈浩安排房间休息,陈浩一觉睡到天明,直到陈彩虹来敲门他才起来。

乘坐林青青的转机离开南疆,陈浩独自来到陈村,陈村的人们热情欢迎叔公“回家”。

陈观泰高兴地向陈浩汇报,自从陈村有了直升机人均收入翻了一番,集体资产接近十亿元,妥妥的亿元村,村民们不忘叔公之恩。

陈浩在陈顺金家吃饭,晚上木楼里坐满了人,一位女孩身着一件白色连衣裙为众人上菜。她的连衣裙款式简洁大方,上面印着的小花图案,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蕊,为她的整体造型增添了一丝清新与甜美。白色的连衣裙,不仅凸显了她如雪的肌肤,更让她看起来纯洁无瑕,仿佛是从童话中走出来的公主。

她宛如一朵盛开在静谧角落的百合花,那黑色的长发,如丝般柔顺,自然地垂落在肩头,仿佛是岁月精心编织的绸缎,每一丝都散发着温柔的气息。面容如同初雪般白皙纯净,没有一丝瑕疵。那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犹如深邃的湖泊,蕴含着无数的故事与情感。眼神中透露出的深邃与温柔,仿佛能穿透人心,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探寻其中的奥秘。红润饱满的嘴唇,像是熟透的樱桃,展现出健康的色泽,为她增添了几分女性独有的魅力。

她姿态优雅,来到陈浩的桌前莞尔一笑,轻启朱唇说:“爷爷好!”

“嗯,好。”陈浩答道。

陈顺金说:“真没有想到,陈广标的孙女出落成了大姑娘。”

“陈青霞的奶奶现在干什么?”陈浩问陈顺金。

陈顺金说:“姚广玲现在景区卖东西,收入还不错。”

“好啊,只要这祖孙俩幸福,就算我没有白忙活一场。”陈浩说。

陈顺金说:“这祖孙感念您的大恩,在景区的商店名字就叫做‘浩恩坊’,姚广玲每卖一份纪念品就捐给县里的那个基金会一毛钱,这些年来共资助了十多个孩子。”

陈浩说:“知道‘回报社会’就好,作为一个文明社会的一员,应该意识到自己所受到的恩惠,并且努力去回馈社会,让更多的人受益。回报社会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一种社会责任感和行为准则,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价值观,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共生关系,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陈观泰对众人说:“明天叔公要走了,咱们敬叔公一杯。”

“叔公请!”众人端起酒杯起身说。

临登机的时候,姚广玲与孙女来到停机坪,陈青霞把奶奶抱着的包裹送到机舱,陈浩看了看笑着向姚广玲挥了挥手,姚广玲给陈浩深深鞠了一躬,目送陈浩离去。

直升机每一次落地加油,陈浩都会在驿站逗留一两天,回到白沟村时入户路建设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以往村民家门口泥泞狭窄的小道被宽敞整洁的水泥路所取代,这些入户路如同毛细血管一般延伸到每一户村民的家门口,不仅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日常出行,人居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提升,这看似简单的道路建设,实实在在地铺就了村民们的幸福之路。一期民宿从闲置资源入手,对闲置房屋进行了修缮改造装修完工并投入使用,其良好的运营模式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游客们在这里不仅可以体验到舒适的住宿环境,还能深入了解黄土高坡人们的生活习俗、传统文化等。民宿的打造开启了深渡苗族乡乡村旅游的新篇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这些项目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深白沟村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孙耀军说:“下一步,积极引导果农打造‘春赏桃花、秋采果’的农旅融合模式,逐步实现产业的叠加与整合,让‘果篮子’鼓起村民的‘钱袋子’。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将立足实际和产业基础,积极落实相关的帮扶政策,加强技术指导,帮助果农进行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做大做强做优蜜桃这一特色产业。并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进一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在这片梦幻的黄土地中,田园风光旖旎多姿,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一幅绝美油画。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层峦叠嶂,宛如巨龙般沉睡在蔚蓝的天际线下;山脚下一条蜿蜒的道路穿梭其间,连接着山外的世界与这方世外桃源;近处一片片绿色农田错落有致,与古朴典雅的民居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田园诗画。

白沟村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农业,实施退耕还林、治沙治水等生态保护措施,做活山水文章,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村民的收入不断提升,实现了从贫困小山村到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的华丽蝶变,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多年前这里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村集体账户几乎为零。今年白沟村集体收入2119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6.5万元。

多年前,这里是“久旱田块无人种,久雨水淹烂泥塘”,靠天吃饭。如今,这里“田成方、路成行、渠成网”,旱涝保收。

多年前,这里的老人茫然无措、养儿防老。现在,这里集体关老,托起最美“夕阳红”。

多年前,这里的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大都不识字。而今,这里人人手捧书本闻书香,传递出精神共富的力量。

在村史馆门口,记者见到了鲶鱼八旬原党官员养德盛。他目光如炬、声音洪亮、走路有劲,说起村里的发展变化,思路清晰。

杨德盛说:“20世纪60年代,以粮为纲是时代的主旋律。过去这个地方地势高低不平,河道终年不疏浚,完全失去抗排能力。即使遇到好年景,高坡田块的麦子亩产也只有百来斤收成,遇上水荒年油菜六亩一山簸,麦种子收不回。

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现在平坟堆、倒杂树、挖深沟、搬宅基,是我们村农田基本建设的第一战役。通过这几年村民们的‘艰苦奋战’,效果十分明显,过去‘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的现象基本消除。驿站进驻后又一次拉开了大搞农田建设的架势,继续平整土地、填河填浜、筑路建渠、建设规格田。如今的有道必有渠,有道必有林,处处路见方正,田如棋块,河道弯直有序,活渠相接,是完全的标准化设计。

靠农业起家的白沟人,一直没有放弃在农业上的探索。进入新世纪,白沟人继续探索农业绿色发展的新路径。以生物多样性理念改良土壤,开启了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之路。关停化工厂那会儿,村里人其实心里都挺纠结的。但大家都意识到,环境是村子的根,绝对不能干断子绝孙的事儿!当初的决定很明智。现在我们的村子环境好,空气清新,都是那时打下的基础。

走进蒋巷村,目之所及,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这些美丽的景色并非自然天成,而是白沟人长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成果。从磨难中走出来的白沟人,对生态环境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深知,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确保家园的永续繁荣。

通过集中规划,把居住向新村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能人集中。在村中心地带建设了占地600多亩的农业生态园,并在主干道两侧建了26公里生态林带。越来越多的夜莺、白鹭等鸟类前来栖息。

为推出‘田园风光游’、‘休闲生态游’,白沟村先后投资建设了机场、宾馆、度假村、游客中心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组建了导游服务、绿化管护、环境保洁等队伍。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通过全面升级改造生态园内的河道、植被及基础设施,引入专业团队打造集游乐、研学、娱乐于一体的亲子乐园‘嘎嘎部落’,探索‘党建+旅游’发展新模式,旅游旺家的路子越来越宽。

为了让外地人更好地了解白沟,村里还建成了村史馆、农家民俗馆、知青馆、农民剧场等活动场地和互动体验场所。

随着综合能源项目的全面投用,村光伏发电量可达1.05亿千瓦时,年均减少碳排放2825吨,有效优化用能结构及用能成本。改善生态环境,为乡村振兴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之路。

村委会停车场的棚顶、办公区屋顶,到处都铺满了光伏板。村里共架起两万平方米的光伏板,投用后1小时能发电1000千瓦时,用不完的还能卖出去。既能增加村集体收入,也能带动当地群众务工增收,还能帮助群众销售农副产品。坚持走绿色循环发展之路,既要让现在的人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也要为后人留下一片绿水青山。

生活在白沟村的老人是自由幸福的,他们的手心不是朝上而是朝下,不用伸手跟子女要钱,村里给的钱足够花。甚至在晚辈需要经济支持时,他们还能伸出援助之手。这一切源自白沟村老人的三笔收入:第一笔是养老金,男性满58虚岁、女性满55虚岁,每月的养老金600~2300元不等;第二笔是村民每年能享受的股份分红,2017年起人均能拿到1.15万元;第三笔是岗位收入,村里为有意愿与有能力的老人提供绿化管理、保洁等岗位,每年收入大概3万到4万元。

为让村里辛苦了一辈子的老年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蒋巷村建造了158套三星级标准的免费老年公寓,家具、电器配套齐全,水、电、气、有线电视入户。夫妻双方年龄满120虚岁,就能申请免费拎包入住。

针对需要更高层次照护的老人,村投资三千多万元打造了夕阳红护理院。走进护理院,这里老人的身体、衣服干净清爽,闻不到一点异味,精神状态也很好。在这里安享晚年,自己开心,孩子们放心。养老成‘享老’的温暖图景在蒋巷村逐步变成现实。对幸福‘夕阳红’的守护,离不开全村人对尊老、爱老、敬老传统美德的坚守,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滋养。

白沟人不仅腰包‘鼓’,而且精神‘富’。人人都是学习之人,家家都是学习之所。农民读书协会为村民免费订阅报刊,鼓励村民看书读报。现在,无论农事忙闲,阅读已成为蒋沟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桌上的一摞读书笔记引起了陈浩的注意,随手翻开,内容既有学习感悟,也有对村庄发展的建议。除了精神涵养外,村规民约也是村民自治的一种重要手段。有了村规民约,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文明乡风浸润着每一位白沟人,家家户户焕发着新气象,展现着白沟新风貌。已步入耄耋之年的羊德盛,眼中饱含着对白沟村未来发展的憧憬与期待,希望白沟村不仅是白沟人的美好家园,也是城里人向往的乐园。

白沟人用汗水和智慧在广袤田野上绘就了一幅和美乡村的幸福图景。蒋沟村的变迁,不仅是一部活生生的乡村振兴史诗,更是中国农村在时代洪流中勇立潮头、奋发图强的生动写照。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白沟村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新征程上,人们相信白沟人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信念,书写出更加璀璨辉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