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猛在带人干活的时候挖出一根古枣树根,被弃置地边多时,还影响交通。
一截不起眼的枣木在普通人眼中是再平凡不过的物件,而在陈浩的手里,这些不起眼的物件能变成佛像、茶台、花瓶等工艺品,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在他的刀下都被刻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便是民间传统绝活——根雕。
盘桓交错的枣树根运进驿站后,只见陈浩熟练地拿出钻头和刻刀,“突突突”开始在木头上敲打起来。在用电钻把树木表面磨光后,他拿起雕刻刀,开始细细雕琢。不到十分钟,一间精巧的小房子便从这块不起眼的木头上“长”了出来。
这块朽木在陈浩反复的雕刻、打磨下,变成了一个精致的茶台,茶台被他存放在驿站里。很多人想花大价钱买下它,薛冰都没舍得卖,这是我们的村枣树根雕处女作,我想一直保留着。
村民们寻根求木,陈浩保留枣木自然形态,为村民们雕刻了嘴含铜钱的金蟾、奔跑的骏马、手握大刀的关公····
这些栩栩如生的根雕艺术品,茶台、花瓶、摆件等一件件精美绝伦的作品让人眼花缭乱。件件作品精巧别致,可谓独具匠心。
在正式雕刻前,陈浩会根据木块的形状大致想好雕什么、怎么雕。在根雕创作中,主要利用树根的天然形态,辅之以适当的人工处理修饰,来表现树根的艺术形象。在他看来,树根的纹路,自然美有着天然的纹路可寻,应尽可能的保留树根原有的形态。
根雕作品的构思,必须着眼于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之形、自然之美。一切人为艺术的再创造的痕迹应该隐藏于自然之美中,构思中应对根材作多角度的全面观察,反复揣摩后方能定型。除了一些细节部分靠手工雕刻,其余的纹理、形态等,基本遵循木材天然原型,写意效果极佳。
陈浩对薛仁民说:“所有的根雕几乎都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面对一块上好的原料,我会盯着它看上好几天,在没有构思好之前绝不轻易动刀。
用于雕刻佛像的古枣树的树龄均在300年以上,个别的树龄能达到千年,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是枣树易得枣疯病,患病后不结枣还易传染,只能被砍伐掉;第二是城市规划建设中,被毁坏的古枣树,或移栽后没有成活的。这些原料的收购价格是要看情况的,有些本身形状就很好的原料,一个价格能卖到5000元左右,有些纹路密集、树龄大的木头能卖到上万元。”
为了收集购买这些原料,陈浩常常奔波在盛产枣树的地区,这些在常人眼里连烧柴都难堪大用的烂木头,到了他手里,就像伺候婴儿一样,抚育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根雕艺术历经千百年的沧桑岁月,奉献给人们的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每一件作品都蕴藏着历史的篇章,见证着生命的伟大、精神的顽强。
“三分人工,七分天成”说的就是根雕这门传统工艺,人工雕琢与木根自然形态浑然一体,让平凡无奇的木根化身为惟妙惟肖的雕像,一个个腐朽破败的木根,在艺术家的手中“化腐朽为神奇”,变身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令人惊叹!
俗话说“朽木不可雕”,但在根雕收藏爱好者的眼中,对一些被人们丢弃的树根进行雕刻创作,赋予它新的生命,能够使朽木枯根重获灵性,带给人们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
根雕取材于树木砍伐后遗留下来的根部,雕刻家在此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象加以雕琢,成为妙趣横生的家居摆件或者装饰品,根雕是一种奇与巧相结合的独特造型艺术。
陈浩说:“根雕收藏十分不易,值得收藏的树根很多时候是可遇不可求的。”
工作之余,收集各地根雕信息、寻觅心仪的根雕成了陈浩最大的爱好。根雕创作很艰苦,在收藏根雕之余,自学成才的梁树荣经常在家潜心研究根雕的纹路和肌理,从选材、造型、构思、制作直到命名,他都要细细揣摩斟酌,精雕细琢,全神贯注。
根雕的材料也是有局限性的,有的需要数月来观察,反复修饰、参考资料,有灵感了再创作,有的要放上三五年。根雕的特点就是又像又不像,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不同的人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走进驿站,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艺术气息,仿佛走入了另一个世界,各种根雕琳琅满目,动物造型栩栩如生,目之所及都是闪耀着岁月光芒的奇特根雕,形态各异,令人惊叹。
陈浩说:“根雕既呈现出天然的特征,又保留了历史的印记,是当之无愧的文化遗产。”
根雕材料的品种有十几种,在内蒙古有三种树最特别,分别是生长在内蒙古地区山脉岩石缝中的崖柏、鄂尔多斯地区的小叶鼠李和阿拉善地区的胡杨。
崖柏,人们常说千年松、万年柏,它是柏树的一种,在悬崖峭壁中生长,因为要绕开比较坚硬的石头,所以形状奇特,崖柏的密度大,闻起来有香气。小叶鼠李,俗称黑圪兰,可以在鄂尔多斯毛乌素沙漠恶劣的环境下生长千年,被誉为鄂尔多斯的活化石,当地人又称其为黑圪兰精神。胡杨,想必人们对它并不陌生,它的特点就是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
自然造根,千奇百怪,这三种树是内蒙古地区最珍贵的树木,也是制作根雕的最佳原材料。气候条件好的地方,往往根雕材料特别少,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造型独特的根雕原料,给创造者提供了创作空间。
陈浩对薛冰说:“根是自然属性,雕是人工属性,根雕艺术是天然与人工的‘完美’融合,唯有这种艺术是天然因素占多半,人工因素占少半。根艺创作就是对这些天然材质及形态的提炼和发挥,力求每件作品绝不雷同,这也是根艺创作的魅力所在。
虽然说根雕的魅力大部分取决于自然因素,但人工雕琢也是一门复杂的功夫,好的根雕作品离不开雕刻师的妙手。
那么,一块普通人眼中的烂木头,是如何成了大师手中栩栩如生的作品的呢?这就要讲讲根雕的制作工艺。
第一步,阴干。一般根雕材料自然阴干要两三年,若是煮干或蒸干,大约半年就可以干透。切记不能操之过急,在阳光下暴晒,会导致树根开裂。
第二步,去皮。最好的办法是用高压水枪,将树皮和泥土等杂质冲洗干净。
第三步,雕刻。按照事前想好的形状进行雕琢,循序渐进。
第四步,打磨。可以用机器打磨,也可以人工用砂纸仔细打磨。
第五步,上漆。有的根雕作品需要上漆,有的上蜡,也有一些什么不用装饰,保持原色,如胡杨。
这五个步骤,最难的还属雕刻。根雕是减法的艺术,去掉后就无法修补,每一下都得想好,才能赋予作品生命。乱而未朽之根,丑而怪诞之木,成为一件根艺佳作,离不开雕刻人的艺术构思与取舍加工,只有反复地雕琢,才能不留遗憾。
年代久远的枯木朽根,在别人眼里可能是烧火都不好使的东西,但是经过根雕大师的巧手,一番精心加工之后,使枯木再逢春,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原生态的作品,彰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态迥异,惟妙惟肖,赋予作品生命的同时,极具观赏、收藏价值,近年成为宾馆、饭店、茶楼、居家等场所推崇的艺术品新贵,备受爱好者追捧,成为收藏投资的新领域、新热点。我坚决反对挖活树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草原、沙漠、戈壁、悬崖,在严酷恶劣的生长环境下,胡杨、黑圪兰、沙枣、崖柏、霸王根这些古树历经千百年,坚韧顽强地生长,年复一年,风骨依然,千奇百怪,经工艺大师精心揣摩雕刻,成为一件件不朽的根雕作品。
废中掘宝,根中造境,根艺创作的构思,必须着眼于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之形,自然之美,而一切人为艺术再创造的痕迹,应该隐藏于自然之美中。
透过根雕作品,仿佛能够看到千年流淌的岁月里,大自然对生命的百般考验、狂风暴雨的洗礼、严寒酷暑的折磨、刀戈弓箭的对决、和风细雨的诱惑,其生命力就在于强韧、坚持、抗争并伺机拼命生长的态度。
欣赏根雕艺术,是一种心灵感受融入自然的寻根过程,在跨越时光的交流和对话中,领略一种无尽的遐思和古朴,它启示人们肩负责任,更好的促进民族根雕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传承好我们的根艺文化。
走进薛家寺村“枣就想你”产业园,一幢幢现代化的办公楼、枣红色的大型厂房、一台台自动化的生产设备,让你完全想象不出这会是个枣业加工基地。
产业园内最吸引人的地方,当数新建的红枣博物馆了,这里搜集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枣类实物标本,令人大开眼界。
在博物馆内,有一道中国红的大门,门上方挂有“枣木乾坤“四个字的牌匾,若不进去看看,你真难以猜出其中的寓意。推开大门进入大厅,正前方的远处有一尊佛像在黑暗中发出金色的光芒,绿色的激光束不断变幻,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随着大厅内灯光的渐渐亮起,我们忽然间发现两侧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站立着的木雕罗汉,仿佛排成整齐的方阵在了夹道欢迎我们,那阵势着实让人震撼,好似走进万人庆祝大会的会场。你看那一尊尊雕刻精美、熠熠如生的罗汉,个个笑脸相迎、喜形于色。在这里摆放的千件木雕佛像,基本上都是用枣树根雕琢而成的。
薛冰不解地问陈浩:“陈总,加工大枣的企业,怎么会投入大笔资金去搞这么一个项目?”
陈浩说:“枣树是一种生长非常‘缓慢’的树种,它材质细腻坚硬,色泽红润,自古以来就是北方人们制作家具农具的上好原材料。前些年,由于全国红枣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许多枣农把不少几百年的低产老枣树给砍掉当柴烧了。由于树根特别硬,不易劈开,当地人也不懂得加工制作,许多枣树根闲置或被丢弃。
我决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搞红枣及民族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从全县收集来大量的枯枣木和树根,请来雕刻师,开始了枣木根雕佛像、建佛教根雕艺术馆、红枣博物馆,开展工业旅游、带动发展枣乡风情游的尝试。”
“我们这里万寿菊也很出名。”薛冰说。
陈浩说:“这个优势可以利用,经过初步发酵的‘万寿菊’,在经过粉碎、烘干、压缩、除尘等一系列加工流程后,被生产成万寿菊颗粒打包封装,可以销往省内外。”
随后不久,薛家寺村建成了两千平方米万寿菊颗粒生产车间,并购买了成套的万寿菊颗粒生产设备,完善了环保、给排水工程等附属设施。
项目建成后,薛家寺村德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从育苗种植、技术指导到保底收购实现产销一体经营,以鲜花不低于1300元/吨的价格集中收购,让种植户吃下了“定心丸”。公司采取订单式和保底收购方式,将利丰镇老百姓种植的1.1万亩万寿菊全部收购用于加工,可实现日产20吨万寿菊颗粒。
利丰镇万余亩万寿菊实现了订单式销售,降低了外部环境对万寿菊的价格冲击,有效规避了农产品销售风险,群众的收入有了保障;同时解决薛家寺村100余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村集体经济的收入也增加30万元。
自陈浩来住村点以来,一个个协作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曲靖各地“落地生根”,为薛家寺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近日,薛家寺村种植的大葱陆续开挖,只见一垄垄大葱排列整齐,葱叶深绿,葱白粗长。
李凤霞看着长势良好的大葱对李凤霞说:“薛冰,这儿产的大葱‘皮薄味香’,很受市场欢迎,你们要计划着挖葱、外销等事宜。”
薛冰说:“近年来,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结合‘一村一品’产业项目,逐步鼓励引导村民与种植户种植大葱增收致富。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我们种植大葱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们种葱经验丰富,加之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等优势,已经有不少外地的老板前来收购大葱了。目前大葱市场向好,亩产能达1~1.4斤,大葱主要走向省内市场及XJ、XZ、甘肃等周边省区市场。
村里种植大葱400多亩,从四月初开始就忙着移栽葱苗,浇水施肥,除草培土,期间用工最多时能达30多人,一天能挣100元左右,工钱还能现结呢。
方向明,则思路清。近几年围绕大葱产业,陆续布局冷库、鲜叶初加工项目落地薛家寺村,实现延链补链,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以前大葱打包时切除的葱叶都浪费了,现如今,部分葱叶也能带来一些收益。
我们还打造了特色冷凉蔬菜基地,经品种选优,主要种植苦菊、罗马生菜、罗纹生菜、甘蓝,平均亩产值能达到4000元左右。截至7月底,种植的350吨特色冷凉蔬菜已远销至BJ、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地,收益达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