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导寺信辅出生在本所的回向院附近。在他的记忆里,这里没有任何漂亮的街道,也没有任何漂亮的房子。尤其自己家附近,不是木匠铺,就是粗点心铺、旧货铺,家家户户门前的道路永远都泥泞不堪。道路尽头还有一条竹仓[2]的大水沟。漂浮着绿藻的水沟总是释出恶臭。生活在这样的地方,他理所当然地感到特别郁闷。而本所之外的街区更令他不快。从普通住家占大多数的山手,到美观的商铺鳞次栉比,自江户时代延续下来的老街,都给他带来一股压迫感。比起本乡、日本桥[3],他反倒更爱冷清的本所——爱这里的回向院、驹止桥、横纲、水渠、榛马场、竹仓的大水沟。这种感情,与其说爱,不如说是近乎怜悯。然而哪怕是怜悯,直到三十年后的今天,时常闯入梦境的依然只有这些地方……
信辅自记事起就一直爱着本所的街巷。本所的街边没有树,常年弥漫沙尘。然而也是这样的街巷教会了年幼的信辅何为自然之美。信辅是在杂乱的街巷里吃粗点心长大的少年。乡村——尤其是本所以东有很多水田的一片乡村,没有给如此成长起来的他带来丁点趣味。比起自然之美,那片乡村反倒只令他亲眼看见了自然的丑陋。然而本所的一条条街巷,即便自然风光贫乏,那挂着花的屋檐长出的小草,倒映在水洼里的春天的云彩,却流露出了惹人怜爱的美。因为它们的美,信辅也在不知不觉间爱上了大自然。不过,带信辅领略自然之美的不只是本所的街巷,还有书——他在小学时代如痴如醉地读了一遍又一遍的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以及约翰·卢伯克的译作《论自然美》,这些当然也启迪了他。然而对他欣赏自然的眼光影响最深的还是本所的一条条街巷,一条条房屋、树木、道路全都一派寒酸的街巷。
对信辅欣赏自然的眼光影响最深的确实是本所的寒酸街巷。信辅后来时常去本州各地短期旅行。然而,木曾的粗犷总令他畏缩,濑户内的优雅又让他觉得了无生趣。他爱的是比这等风光寒酸许多的自然景致,特别是隐隐潜伏在人工文明中的自然之景。三十年前的本所处处还残留着这样的自然美——渠边柳,回向院的广场,竹仓的杂木林。信辅没法像朋友一样去日光、镰仓旅行,但他每天早上都会和父亲一起在家附近散步。这对当时的信辅来说确实是莫大的幸福,同时也是不好意思拿出来在朋友们面前炫耀的幸福。
一个朝霞渐消的清晨,信辅和父亲如往常一般去百本杭[4]散步。即便在大河河岸当中,百本杭也是垂钓人尤其多的地方。然而那天早上,视线所及之处竟无一人垂钓。宽阔的河岸上只看到海蟑螂在石墙缝里爬动。信辅本想问父亲今早为何没人,然而还没开口,倏忽间已发现了答案。晃动着朝霞倒影的水波上,一个光头死尸漂浮在被带着滩涂气息的水草缠裹,气味纷繁的乱木桩之间——时至今日,信辅依然清晰地记得那天早上的百本杭。那天早上的百本杭——这幅风景画同时又是本所的街巷投射出的所有精神阴影。
注释
[1]本所:地名,位于东京都墨田区。
[2]竹仓:墨田区横纲町一丁目一带的通称,过去曾有沟渠、杂木林。
[3]本乡是东京艺术文化氛围较为浓厚的一片区域,日本最高学府东京大学最有名的校区即为本乡校区;日本桥百货公司林立,是非常繁华的商业区。
[4]百本杭:字面意思是“一百根桩子”,特指横纲町附近的隅田川河岸。这里过去为防波打了很多桩,因此得名“百本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