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关雎(下)
作为《诗经》里面的第一首诗,《关雎》讲述的就是一位君子应该怎么样追求淑女,才能与之度过美好的一生,即所谓“发乎于情,止乎于礼。”整个过程应该优美而有诗意。但是,如果把《关雎》和一般的爱情诗做个对比,你会发现它还是不一样的。
首先,《关雎》不是短暂的邂逅、朦胧的初恋或者一时的激情,它是明确指向婚姻的。也就是说,这个恋爱和追求是以结婚为目的。尤其是最后两章,在君子的想象中,他和心上人的相处,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充满了音乐的美感和人情的美感。这个场景当然是非常欢乐的。你看到非常般配的两个人,终于甜甜蜜蜜地在一起了,所有的人都去唱歌跳舞,听着音乐来祝福他们,真是一想到就快乐。这种情感上的联系和亲密,让两个人都能够有精神上的共鸣,牢牢地记住这个时刻,就是在往感情的银行里存钱。这样一来,在关键的时刻,你就能够抵挡得住冲击,这样才能够进入下一步,就是婚姻。
婚姻跟爱情是不同的,为什么婚姻在古人的心目中这么重要呢?因为婚姻中最关键的一个词,叫作“夫妻关系”。在古代,夫妻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中排名第一位的,所谓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在孔子的认知中,夫妇的关系应该排在父子和君臣的前面,这是非常重要的。这里面有一个深刻的道理——夫妻关系是其他社会关系的基础。婆媳关系、妯娌关系、连襟关系等,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千丝万缕的联系把整个家族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但是,如果夫妻关系不稳定,那么其他的关系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夫妻关系是所有关系中最为核心的,它牢固,大家就都牢固;它不稳定,其他所有的社会关系都会受影响。
《关雎》提供的就是一个理想的夫妻关系,它叫作“婚姻的范式”。首先,关于雎鸠的叫声,“关关雎鸠”是叫了两声,就是一只雄鸟叫了一声“关”,另外一只雌鸟就会应和一声“关”,这叫“关关”,雌雄“一呼一应,和鸣而歌”。只是因为叫声短促紧密,“关关”才易被误以为是一只鸟连叫了两声。你叫了,我也听见了,然后我就回答了,这个过程就叫作沟通交流。这是非常美妙的默契,后面的“琴瑟”“钟鼓”,也全是与之呼应的。有琴就有瑟,有钟就有鼓,其所指就是古人所推崇的美好关系,是夫妻同心同德的一种状态。
女子采摘荇菜的动作,叫“流之”“采之”“芼之。”“芼”就是洗刷,它不仅有采摘的意思,也生动地展现出荇菜是非常柔软、飘忽不定的。人的感情也是这样,如果你不给他一些信心,不给他一些鼓励,不给他一些范式,那人是很善变的。这就和君子想象中对淑女追求而不得的状态是一致的,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总在觉得自己是不安心的。这种辗转反侧、不得其法的状态,就会带来不一样的选择。有人能够坚守,有人却放弃了,还有人心猿意马。可是《关雎》告诉我们,君子的追求仍然是文雅的,淑女择偶应该是审慎和克制的。从春天到秋天,即便我们二人很少见面,即便我们的心意并没有被彼此感应到,我们也依然要坚持以礼相待,相互尊重。这就是说,婚姻的基础是好的爱情,但这种爱情也不一定要一触即发、轰轰烈烈,而是应该合理合规,文雅而克制,这才是古人眼中最为美好的婚姻关系。
为什么要强调婚姻,而不是强调爱情呢?为什么把婚姻放在首位,而不是把爱情放在首位呢?我们细读《关雎》就会发现,在古人的心目中,爱情很重要,只有学会爱自己、爱别人,一个人才能慢慢地成长起来,才能够理解更多的情感,共情别人的快乐和悲伤,这叫作健全的人格。有了健全的人格,又能够遇见心意相通的另一半,这才是美好的关系。而且在古代,生活的条件并不像现在那么便利和发达,人跟人之间的联系和彼此之间的依靠就显得特别重要。然而,个体的人往往是大家族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在读《红楼梦》的时候,也会感受到这一点。能够正大光明拿出来讲的,其实是婚姻,而爱情如果不被父母允许,不被周围的人尊重,就变成了私情,往往要冒很大的风险。这就是大家族之间的关系,它把婚姻作为最牢固的纽带,将双方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往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古人对于夫妻关系是非常看重的,要追求一个女孩子,追求的是好的感情以及好的夫妇关系,这就叫作“琴瑟和鸣”,是一种理想状态。
当年孔子在修订《诗经》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三个字真是非常美好,它就是一个干干净净、没有歪念、不走捷径的状态。在孔子看来,《关雎》就是“思无邪”的典范,把它放在《诗经》的第一篇,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关系会让我们开启一段美好的人生。为了得到这样美好的人生,我们应该如何自律、如何成长、如何郑重其事地对待一份感情。
这样的人生显然也是孔子的理想,孔子对《关雎》的评价有八个字广为流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八个字对后来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就拿《关雎》来说,它是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它强调的有这么几层意思:首先,君子应该是主动的,但君子不能蛮横,不能够大男子主义;第二,君子的情感是热烈的,但应该发乎情,止乎礼,不能给对方带来伤害,不能做不负责任的事;第三,君子追求不到的时候,依然毫无怨言,对淑女的态度也始终是尊崇的。虽然很忧伤,但这是一种淡淡的哀愁,而且始终能够在一种浪漫的想象中自我治愈,自我舒展,让爱自然地流淌。表达爱恋的时候谨慎又克制,化解惆怅的方式积极又乐观,这就是我们对君子的要求和期待。
所以现在常常说,我们要培养一位君子,所谓“君子如玉”,讲的就是他的温润。不会给别人带来伤害,而且又能够滋养别人,这是我们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倾向,是感情上的中庸之道。做什么都要合乎规范,不要过度,否则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所谓的“中庸”,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要处在一个中间状态,这个叫作“不偏不倚”。古人认为情感的表达,应该是平和的、正直的、避免冲动的。如果得不到,你就上天入地,杀人放火,那破坏性就太大了。有的恋情就是这样,它不顾一切,引发的情感反应特别强烈,所以要付出足够的代价。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性,不能够克制自己的情感,有可能会引发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关雎》中所提倡的感情既是真诚热烈的,也是克制守礼的,这是基于人对自身要有理性的要求。
也正因如此,孔子强调人在追求感情的时候,也要有合理的克制。那什么叫作克制呢?有的人说孔子的道德标准很高,对别人要求很严厉,可是却放松了自己。这就存在误区了,孔子提倡的克制,是指克制自身的冲动。一个君子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但是如果一味地压抑情绪,显然也会给人带来伤害。《关雎》在结尾就给出了一个方法,说君子要善于调和,一旦发生了冲突,发生了矛盾,要把自己的情绪融入想象的喜悦中,为自己构建起一个充满美、快乐和期待的场景来安抚自己的内心。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治愈感,即把眼前的惆怅转化为对未来的期待。所以人类伟大的智慧包含着两个词,一个叫作“等待”,一个叫作“希望”。《关雎》里面的感情也是这样的,让我们的内心重新回到健康平和的状态中,保持等待、保持希望——这正是君子从辗转反侧到中正平和的关键所在。
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无论如何我们都会有求而不得、情非得已的时候。无论是口腹之欲,还是男女情欲,都是真实而正常的生活需求,但如果一味地满足欲望,就有可能造成反噬,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甚至对社会秩序,都会产生破坏。古人用“礼”字来约束欲望,就是要把欲望关到笼子里,要守一定的规矩,这样小到家庭,大到国家,都能够长治久安。也正因为有了这一重含义,《关雎》就成了《诗经》的开篇之作。它就像是一首温柔和缓的乐歌,先写相思,再写相思引发的淡淡忧愁,再写相守之乐,充满了情感上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