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发展实践

第四章 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典型经验

第一节 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经验

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经验

(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是区域市场化的过程

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依靠市场获取资源的部门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发展红利,形成跨省、市的交流与合作。例如,苏、浙地区的民营企业,利用距离上与上海较近的优势,更容易获得上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浦东地区的开发不仅促进了上海的整体发展,还借助经济发展的外部性,提高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向心力,促进区域内各地区经济的紧密联系,进而有助于区域经济集聚以及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长期的市场分割状况不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而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是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我国目前处在经济体制转型期,长三角各省、市的市场化发展各有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有赖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其次,在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政府不断放权让利,造成地区市场分割,阻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加快,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将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逐步消除行政壁垒,促进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在国际贸易中,形成共同市场必须消除国与国之间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而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要依赖市场化改革的深化以及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二)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国际化的过程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从整体上促进了该地区的外资流入。随着区域内部各省、市的经济联系不断密切,各省、市纷纷引入海外资本,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长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许多跨国公司将总部或者研发中心设在上海,这不仅有利于跨国企业接近原料和销售地,促进企业盈利,还有利于区域内国内企业学习跨国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倒逼国内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生存和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我国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加大,促进了各种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加快了长三角地区市场一体化的进程。长三角招商引资过程中存在的行政分割现象,不利于要素的自由流动,导致区域各省、市间的竞争和合作存在阻碍,这说明长三角仍需加快国际化进程。

(三)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

长三角各省、市的职能分工不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区域内产业合作和资源共享格局逐渐形成,在交通、能源、环保等方面的合作成果显著。长三角有许多历史性和现代化相结合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是在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以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长三角的地区金融协调发展有利于带动相关企业进行跨区域投资,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各地区协调发展,城乡区域差距正不断缩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加快,基本形成整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二、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经验

(一)制定一体化发展目标

为了促进珠三角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政府进行了科学布局,并于2009年6月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珠三角区域发展中的“五个一体化”,即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城市规划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在“五个一体化”过程中,广东省政府明确指出要做到基础设施统一规划、互联互通;产业发展优势互补、合理竞争;环境保护联防联治、统一执法;生态系统整体联结、同保共育;城市规划统筹协调、相互衔接;公共服务统一标准、流动可用。“五个一体化”为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了基础。并且,在“五个一体化”过程中,广东省政府致力于解决珠三角经济一体化面临的问题,在厘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基础上,以地方立法形式保障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的顺利进行。

(二)推进一体化“递进式”梯度联动发展

在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广东实行了稳步推进战略,先由“广佛同城化”推进“三大经济圈建设”,进而促进整个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实行“广佛同城化”就是积极打造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领跑者。广州和佛山两市地缘相连、产业互补,这为同城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并对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广东省努力推进“广佛同城化”发展,两市签订了《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以及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协作等协议,推进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对接,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探索同城化发展的新形式。在“广佛同城化”发展过程中,政府共建共享基础设施,促进产业优势互补,协调公共事务管理等。随着“广佛同城化”的良性发展,政府着手打造“三大经济圈”,分别是以广州为核心的广佛肇、以深圳为核心的深莞惠和以珠海为核心的珠中江。“三大经济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平台共建共享,为珠三角“1小时经济生活圈”以及“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注入新内涵,有利于提升广东的整体竞争力,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打造“一市带两市、三市成一圈、三圈为一体”的区域发展格局。

(三)完善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其有助于整合区域资源,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广东省政府不断推进珠三角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一是完善区域内综合交通网络布局,加强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实现客运和货运的畅通。二是扩大珠三角高速公路网的覆盖范围,形成区域快速“公交走廊”,打造“1小时城市圈”。并且,在区域内实现旅客“零距离换乘”。三是大力推广高速公路ETC收费系统,实现珠三角交通“一卡通”和交通管理一体化。

(四)完善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

珠三角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基于公共交通、公共教育、医疗保障、生态与环境等10项服务,在城乡统一和指挥协调等8个方面进行探索,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上取得显著成效。其破除了珠三角行政区划、城乡二元体制障碍,促进了珠三角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在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过程中,广东省政府通过召开论证会、事前公示等方式充分听取民意,并鼓励慈善组织、基金会及其他民间组织投入基本公共服务事业,积极探索基本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机制。珠三角对流动人口实施“一证通”管理制度,在就业保障上基本实现城乡统筹的局面。在医疗卫生一体化上,珠三角率先实行基本医药制度改革,并积极探索异地结算以及三甲医院检验结果互认等。

三、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经验

(一)优越的地理区位和资源优势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1.优越独特的区位优势

京津冀紧邻渤海,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其中,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天津是直辖市、全国先进的制造研发基地;河北环抱北京、天津,是全国现代商贸物流的重要基地。京津冀海岸线长约640公里,且海岸线平直,其中天津港是我国北方最大的贸易港口。在交通方面,京津冀的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网连接全国各地和世界主要国家。

2.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丰富

京津冀具有丰富的煤炭、铁矿、原油等资源,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京津冀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如钢铁等产业。河北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蔬、果等生产基地之一。此外,京津冀的旅游资源丰富,以文物古迹和历史名胜为主,包括长城、天坛、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等7处世界文化遗产。就人才资源而言,京津冀拥有数量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2017年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中,京津冀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10所著名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有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等30所高校跻身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二)京津冀的初步合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动力
1.交通基础设施联合发展

北京与天津的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迅速,机场、港口、铁路等相互连通,该地区率先实现民航跨区域整合。京津城际延长线、张唐铁路、京哈高铁承德至沈阳段等建成通车,完善了京津冀的轨道交通网络。

2.区域分工合作逐渐形成

京津冀以主导产业群为基础,区域内工业合作不断深化。如京津冀第一产业整合逐渐成为区域经济整合的核心领域,特别是在水资源、生态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区域分工布局。

3.各方共识逐步形成

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合作、发展、共赢”为目标,达成多方共识,并取得以下成果:2004年,各方达成《廊坊共识》,随后形成《北京倡议》,就建立环渤海合作机制达成《合作框架》。这些协议为京津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节 国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经验

一、伦敦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经验

伦敦都市圈是以伦敦为中心,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形成的城市群。伦敦地区曾经的城市规划是“单中心—同心圆”的封闭式系统。20世纪50年代末,政府为了缓解伦敦地区的人口居住压力,在伦敦市周边建设了8座卫星城,称为伦敦圈新城,有效地分担了伦敦的部分城市功能。1962年和1964年,伦敦战略规划委员会两次修改了伦敦地区的发展规划,其规划重点如下:一是重视经济发展;二是加强交通和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三是促进人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四是提高都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大伦敦都市圈可以分为内伦敦地区和外伦敦地区,该都市圈是以伦敦为中心,半径分别为10公里以及30公里的区域。伦敦金融城(简称伦敦城)位于著名的圣保罗大教堂东侧,面积2.6平方公里,是英国的历史文化中心,也是金融、贸易中心;西伦敦拥有繁荣的商业、戏剧文化和娱乐业;东伦敦和南区是工业区和住宅区;郊区建有大量的公寓和别墅,同时是英国的航空工业和汽车制造业中心。伦敦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如下:

第一,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工业革命发生需要科学革命做支撑。科学革命不仅包括科学体系、技术发明等,还包括金融革命。凭借政府信誉,英国通过金融革命进行融资,进而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工程建设。并且,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鼓励金融产品创新,这些金融创新产品促进了城市投资,使伦敦都市圈不断发展壮大。

第二,伦敦都市圈的形成于1800年,最初由4个同心圈组成,虽然其存在一些缺陷,但对控制伦敦市区人口密集发挥了作用,同时影响了英国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大城市规划。在伦敦都市圈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一直坚持统一的城市规划方向。

第三,随着都市圈规模的扩大,政府颁布了若干法律法规,支撑和促进伦敦都市圈的良性发展。如1944年的《绿带法》和1946年的《新城法》,政府通过立法避免伦敦都市圈的恶性扩张,防止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

二、东京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经验

日本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是经济发达,但国土资源相对缺乏。因此,东京都市圈的建设强调在有限的土地上发展高效的城市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钢铁、石油、电力等重化工业。日本逐渐形成完善的分工体系,人口和经济逐渐向东京等中心城市集中,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后,导致中心城市的土地利用紧张,其土地规模不断扩大,进而形成以东京为中心的都市圈(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日本都市圈的实际范围一般包括东京都、神奈川县、千叶县、埼玉县,又称为一都三县。东京都市圈的工业基础雄厚,城市轨道交通体系日趋完善。东京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经验如下:

第一,解决城市规划中的主要问题。东京都市圈规划的整体发展目标是解决首都圈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交通拥堵问题、房价上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都市圈的城市规划更多的是跨地区规划,需要协调各城市(地区)的关系。规划方案主要是解决区域内各地区共同面对的问题,进而各地区能够进行有效的协作。

第二,重视快速交通系统建设。东京都市圈便利的交通条件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便捷、快速的交通网络系统可以保障大都市区的产业协同发展。东京都市圈的区域交通规划是以“公共交通优先”为原则,提倡人们优先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同时,东京都市圈的轨道交通建设得到政府的补助金,补助金往往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

第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集聚。随着东京都市圈的发展,日本政府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相关产业政策,促进东京都市圈产业结构的升级,这样有助于内部各城市的功能分工,促进都市圈的协同发展。东京都市圈在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发挥整体的集聚优势,形成产业集群。

三、纽约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经验

纽约区域规划协会(RPA)针对纽约地区的发展规划提出纽约都市圈这一概念。1921年,RPA首次开始进行纽约都市圈的区域规划,重点是向郊区扩散,住宅区和办公区向外迁移,并沿交通枢纽建立郊区工业园。郊区以公路建设为先导,在纽约大都市地区迅速发展。这种规划的缺点是城市规划铺张,土地利用率较低。1968年进行的第二次区域规划的重点是建立多个城市中心,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多城市中心的相互协调需要制定更好的公共交通运输规划,使这些城市中心能够高效运转。相关规划指出,都市圈应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设施,吸引不同收入水平和社会阶层的居民。1996年,在纽约都市圈第三次区域规划中,RPA指出,要追求经济、环境和公平这三个目标,即纽约都市圈在追求经济目标的同时,需要注意公平、环境因素,目的是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纽约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经验启示如下:

第一,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纽约都市区的规划始于1929年,由RAP组织编制。RAP认为,纽约都市区是美国重要的都市区之一,也是世界著名金融中心之一,纽约都市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协调区域内各地区的发展,保持其世界一流城市的地位。

第二,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随着纽约都市圈的发展,其内部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最终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纽约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拥有科技、资本优势,在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中起主导作用。纽约都市圈不仅凸显了中心城市的领导地位,同时带动了周边城市的产业发展。

第三,合理的区域分工布局。港口发展是纽约都市圈的经济基础,合理的港口分工有助于整个区域间有序分工格局的形成。在纽约都市圈中,纽约港是北美洲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主要从事集装箱运输;费城以近海运输为主;波士顿港主要负责转运地方产品,同时可作为渔港。由此可以看出,美国东海岸港口群分工合理,这一港口群的中心枢纽是纽约港,并通过各个港口的协同发展,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在纽约都市圈中,纽约是全球著名金融中心之一,费城的重化工业、波士顿的微电子工业、巴尔的摩的有色金属和冶炼工业较为突出,都市圈及其周围地区的多样化功能,带动了整个都市圈的发展。

综上所述,国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对我国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长三角经济一体化需要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区域内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设施的完善,有利于各类“城市圈”的形成,让区域内各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区域内的通信网络、供水供电、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都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其次,长三角经济一体化需要具备合理的产业布局。整个区域需要统一的规划,提高区域经济整体协调性,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等限制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不良因素。区域内经济结构以及产业布局重叠会导致产业对接困难,且区域内的低层次传统产业也难以转移,从而使中心城市无法发挥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最终损害整个区域的经济竞争力。最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需要具备健全的法律制度做保障。正如本书前面的分析,在伦敦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政府通过不断制定和完善法律政策来促进其发展。因此,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从统一大市场的角度出发,清除不利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法规障碍,并在示范区建设、规划管理、土地管理、项目管理等领域探索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