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想到朱棣奏疏上那些个点子,老朱还是不肯轻易松口。
“老四,若真如你所言,你那什么学校、太学的主意,就完全没有弊端?”
“有!”朱棣掷地有声。
话锋一转,朱棣道出了自己提出的方法的弊端。
“规模大,耗费的钱银数量多。”
朱元璋闻言一滞,随后便是长久的沉默。
朱棣所说的弊端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算不了什么。
随着商税改革完成,国库日益增收,涉及钱银一类的事,在老朱眼里已经没有之前那般抗拒了。
朱棣静静看着老朱,他不担心朱元璋不心动,毕竟以他的性子来说,世家落寞,是他最乐意见到的。
只是此事涉及科举、取士,牵扯甚广,容不得朱元璋马虎。
“你想如何做?跟咱好好说道说道。”
“取消荐举制,推行新学,并行科举制,待新学稳固后,逐步减少科举取士的份额,最后彻底取消科举,以新学为取士之法!”
朱棣将自己的打算全盘托出。
朱元璋有些心动,其实单抛开新学的阻碍来说,这个方法可谓是一劳永逸,比什么荐举科举要好的多。
“老四,你有几成把握能够实行新学?”朱元璋不放心的问着。
“爹,倘若你能坚持到底,新学改革,我有八成把握。”
“其实,我所书新学,并非由我个人努力,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宋朝时的治学理念。”
见朱元璋好奇,朱棣也没瞒着他。
“北宋时,曾发生过三次兴学运动,分别是庆历新学、熙宁新学和崇宁新学。”
“崇宁新学发展时期,更是一度以太学取士代替了科举,与科举并行。”
“只可惜步子迈的太大,苦于财政压力,再加上士大夫多加阻碍,最终不了了之。”
历史上的崇宁新学可谓是一次大变革,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可朝廷为此专门罢免了科举,以太学取士,一度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虽然以失败告终,可朱棣却看到了其中的时代先进性。
崇宁新学中一系列措施,一定程度上已经与后世的学校十分接近了。
有前车之鉴,又有后车之师,朱棣有理由对此次改革充满信心。
“宋朝真有你说的这玩意?”
老朱不过粗人一个,什么兴学运动他是听都没听过。
朱棣点了点头,“爹若不信,把大哥唤来一问便知。”
朱元璋没接话茬,想了一下,突然拍桌说:“不对啊老四,这玩意连北宋都没撑得起来,咱能行吗?不会把国库给吃光吧?”
朱元璋的担忧不无道理,宋朝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又极其发达,单论税收来说可谓是远超大明。
可就连宋朝都支撑不起新学改革,明朝又哪来这么多钱搞这玩意。
“老四,你给咱实话实说,你又想搞什么幺蛾子?”
朱棣愣了一下,暗道麻烦,他就知道朱元璋没这么好糊弄。
的确,新学改革最大的困难,便是规模太大!
大明其实在地方府、州、县设有学校,大体沿袭宋元旧制,统称儒学。
地方学府的设立主要是为了科举,表现优异的学子可参加乡试,进而参加会试、殿试。
不过能够在地方各级学府求学的人数可谓少之又少,正常的生员,如廪膳生在京府学六十人,在外府学四十人,州、县学依次减少十人。
除此之外,还有增广生和附学生,不过这三类学子加起来,总数也不多,普通县学恐怕只有二十多个学子。
学子人数不多,科举取士的人数也不多,而且科举取士中很大一批名额都被世家子弟所占据。
而朱棣的想法,便是彻底打破世家对于科举的垄断,并将教育普及。
虽然明朝有完备的地方学校,可却不符合朱棣的要求,单是扩建学校、供给师者和学子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财政。
他的新政一定程度上参考了崇宁新学,主要包括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扩建县学、州学、府学、太学,形成四级相互联系的学制系统。
县学生通过学业考核后可升入州学,州学生在通过考核后进入府学。
在县学及州学中,将按照明朝正常的标准,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
而一旦升入府学,数科分教的科目就将有所变化,分别有算学、策论、工学、经济学等一系列科目,但难度适中,只是为了培养各学子的综合能力,按照标准,每人当修满三科,并完成考核,方可进一步进入太学。
若有人能够修满六门,则可提前结业,前往太学。
而太学则设立两年学制,在第一年,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进行一个统一的教育管理,一定程度上打消学子之间的地域偏见。
并需进行系统的为官之道的培训教育,继续考察自身学科素养。
第二年时,将根据各自的考核成绩,取其综合,分派到各个地方或中央进行为期一年的任职期。
最终任职期间的具体表现占据七成,府学及太学的结业考核成绩占据三成,以此为标准,最终定下学子们的官阶品位。
除了这些以外还恢复设立医学,并创立算学、书学、画学、工学等专科学校,每个布政司分别各设两所。
特殊人才同样拥有入仕的机会。
新学改革的最大不同,便是放弃或减少科举取士,逐步变为由新学取士。
除了这些取自崇宁新学中的措施外,朱棣又做了些许补充。
扩张官学一定程度上会挤压私学的发展空间,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私塾都是以牟利设立的,对于这些助寒门百姓读得起书的私塾,朱棣不想过多打压。
所以他的奏疏中有写道,每个私塾需到地方官府登记造册,并根据私塾规模招收学子,在束脩费上也有严格规定。
另外,官府将承担私塾一应书籍损耗,算是变相弥补私塾开支。
这些便是朱棣关于此次新学改革的全部措施,想法是好的,但用钱的地方却是极多。
所以朱元璋才会质疑他。
“老四,咱问你话呢?照你的意思,这兴办新学的钱该从哪来?如今沐英还未北伐归来,云南又尚未平叛,你可别跟咱说,想要打倭国去啊!”
朱棣摇了摇头,这个时候向倭国进攻还不到时候,攘外必先安内这个道理朱棣还是懂的。
他本想先行说服朱元璋,然后就钱财一事徐徐图之,可没想到姜还是老的辣,老朱一眼就瞧出了问题所在。
但关于此事,朱棣心中早有腹稿,还是两个不同的路。
其中一条便是削藩,明朝对于分封出去的藩王十分照顾,光是每年的宗室开支就占据了国库开支很大一部分,而且不断恶性循环。
但眼下他刚提出兴办新学,不宜再刺激老朱,所以暂时压下了心中的心思。
看着朱元璋的眼神,朱棣嘴唇轻启,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第二个办法。
“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