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朝堂奏对

接下来数日,朱棣陆续奔走。

本来以他目前的处境来说,新学改革一事本应不会受到官员支持。

毕竟他只是个皇子。

但老朱也不是说着玩的,暗中遣了数个锦衣卫,向部分武将及寒门官员透了个底。

所以朱棣这些时日的奔走几乎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拉起了一支赞同新学改革的队伍。

而且太子朱标在得知朱棣的新学改革后,也亲自下场,答应为朱棣站队。

准备妥当后,在一日早朝之上,朱棣的新学改革拉开了帷幕。

早朝伊始,处理完紧要政务后,百官奏对,吉安侯陆仲亨先行出列。

“陛下,大明兴盛,但官位交替不及,屡次出现政务延慢、德不配位之事,臣愚见,荐举取官已不可取,请陛下废荐举!”

陆仲亨是个实打实的武将,却在早朝之时提起荐举一事,文官们心中门清,知道这其中肯定有着朱元璋的授意。

所以不但没有出言反驳,反倒纷纷附议。

朱元璋乐得配合,故作思索,随后问:“陆卿说的有几分道理,如今的荐举制乌烟瘴气,不宜再行,诸位觉得该以何法取代荐举制?”

殿内,李善长闻言一动。

前些日子,朱元璋就曾召内阁议事,这论的,便是该如何重开科举。

如今朱元璋在早朝当众问策,想必是已经定下了要重开科举的事情。

李善长虽为淮西一派,但走的却是文官的路子。

有句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李善长便开始亲近文官,更是与胡惟庸有所往来。

早些时候,他与那些个世家大族也都打的火热。

虽然重制后科举取士的方法放低了为官的门槛,让部分寒门子弟也能入朝为官。

不过对此李善长却并无过多担忧。

于是,李善长乐得接朱元璋的话茬,提议重开科举取士。

而朝堂上大部分文官心中也早有准备,早在会同馆吴兼明一事时,聪明人就看出老朱是绝不可能再容得下荐举制了。

所以在李善长提出重开科举后,并没有遭受反对,官员们出奇的一致。

若是之前,朱元璋看到这副景象,恐怕要乐出声来。

可今时不同往日,而今有着比科举制更好的方法。

见朱元璋不语,就在文官们奇怪的时候。

景川侯曹震迈着步子走到了大殿中央。

他在拒马河之战中跟随朱棣冲阵,斩敌数人,英勇可嘉,但老朱对他的赏赐却有些犯难,若是一步封公,难免惹得其他武将不满。

恰好蓝玉糟了祸事,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佥事也空了出来,这可是个正二品的官阶。

于是乎老朱大手一挥,让立了功劳的曹震接替蓝玉,任都督佥事。

所以曹震在殿中的位置已经十分靠前了。

他粗着嗓子,一开口,便震的文官耳朵一疼。

“陛下,我不同意!”

朱元璋嘴角一抽,看着殿中虎里虎气的景川侯,随后在人群中找到朱棣的身影,见他反应如常,才收回了目光。

“咋想的,派这么个虎货和文官奏对?”老朱心中腹诽。

不过该有的流程还是要有的,他询问着:“景川侯认为科举有何不妥?”

曹震挠了挠头,“有何不妥?这我也答不上来。”

朱元璋气息一顿,这他妈还真是个虎货,自己白瞎问那句了。

见周围人打量的目光,曹震赶忙补充说:“我虽然不知道科举取士有啥不妥的,但是我有个办法比科举更好!”

此言一出,见朱元璋没有第一时间表态,文官中,有人便站不住了。

国子监博士王绅走出队列,行礼过后,怒怼曹震。

“景川侯,此乃奉天殿,启奏时不可夸大其词子虚乌有,科举取士并非我大明独有,纵观唐、宋,凡中兴之朝,如若选拔人才,科举考试当仁不让。”

“科举取士历经数朝数代几百多年的交替,已经足以证明其功效。”

“如今景川侯尚未道出科举取士的不足之处,就说有个比科举还要好的方法,岂不无根之谈?”

曹震被国子监博士王绅说的云里雾里,不过却并不妨碍他回怼。

“啥无根有根的,俺又不是个太监,你这细胳膊细腿的才像那无根的呢!”

王绅被曹震的话说的脸一阵青一阵白。

但曹震却不打算再理会他了,再拖下去,恐怕他背了两天的东西都得忘了。

他记着朱棣的吩咐,看向朱元璋,中气十足的说:

“陛下,臣的方法便是立新学,扩建全国范围的县学、州学、府学,在京师设立太学,并将工学、算学、农学等知识融入学府,以此四级学制进行考核取士,另单独设算术、书法、画作、等单独的专科学校,培养专精人才。”

曹震一边回忆,一边娓娓道来,所述之言无半点遗漏。

朱棣刚在队列中露出一个肯定的微笑,却突然察觉到有一道目光落在了自己的身上。

他定睛看去,却是位于文官前方的李善长。

朱元璋单独将军器局改置为了军器部,他这个军器部“新督”作为从三品的文官,自然能站在了文官队列中。

这叫什么,这叫打入敌人内部!

迎着李善长惊疑不定的目光,朱棣脸上的笑容更盛了几分。

不提他这边和李善长的隔空对视,在曹震刚说完新学改革后,立马就有人跳出来反驳。

“景川侯所言未免太过儿戏,单不说在全国改建学府要耗费多长时间和钱银,就说让学子们学习工学、农学,怎么着,我大明的士子难不成还要去给人糊墙、为人插秧?”

“若真是如此的话,那么恕我无礼,景川侯不如把军阵也一同加进去,让大明的读书人也学学如何行军打仗,如何?”

出言讽刺的人乃是通政使司的左通政,正四品,他跳出来朱棣并不意外,此人乃是浙江义乌人,出自世家主支。

曹震精神一振,知道最关键的来了,照燕王殿下所说,背出新学的内容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与质疑新学的人奏对。

对此,朱棣给出了两个要诀:举例法和......撒泼耍赖。

......